广西17岁少年发现银行漏洞,一年内盗走15亿,民警出现时大惊:怎么找到我的?
广西17岁少年发现银行漏洞,一年内盗走15亿,民警出现时大惊:怎么找到我的?
“我银行卡里面的钱去哪里,你们凭什么乱动我的钱?”
2013年,广东某银行,男男女女围聚在银行门口,讨要自己的存款,银行工作人员看着气势汹汹的人群,立刻选择了报警;警方赶到现场后,安抚着人群,他们很快就从顾客口中了解到一些特殊情况。
而这些围堵在银行外围的人目的也很简单,他们银行卡的存款“失踪”了。
每个人的情况都大同小异,每一笔存款都“离奇”的消失了,不过每个人的金额并不是很多,小到几百元,大到几千、几万元;前不久,警方也接到了一些存款失踪白案,涉案客户近千名,大多数的客户都是某商业银行。
虽然每个人涉案金额不是很多,但人数众多,如此庞大的“存款失踪”,也引起了警方注意力,他们成立了专案组,并排查了银行内部人员和银行系统,经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侦查,发现银行卡存款都是通过输入“正确密码”而被转走。
银行系统监控也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监控系统能监控手机银行开户页面的访问量,根据某商业银行反馈,最高开户页面访问为168万次,这么庞大的数据自然也引起他们一阵欢喜,然而在排查时,却发现实际开户数量只有719次,他们怀疑有人利用了银行的漏洞,从中盗刷了银行卡。
警方网络技术人员对这些账户进行了追踪调查,越调查越是觉得此案复杂,虽然盗刷的金额不是特别大,但网络泄露的个人信息非常繁琐,只要能掌握这些个人信息,就能顺利完成盗刷,实际被“盗走”的金额可能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庞大。
获取客户银行卡信息,一般有三个渠道,一:通过黑客技术窃取;二:通过网络中介购买银行卡个人信息;三:银行、第三方支付出现漏洞时,犯罪团伙从中盗刷。
警方从各个渠道入手,但这支犯罪团伙隐藏的非常好,而且犯罪团伙在全国各地盗刷,涉案高达9个省。广东警方联合广西、湖南等警方一同侦查,经数月的排查,警方锁定了其中一人。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犯罪成员的年龄都非常小,为首的人才17岁。
当调出少年个人信息时,更是吃了一惊,在核对个人流水、交易信息、银行客户资料,一桩又一桩令人吃惊的事实摆在警方面前,这群犯罪团伙掌握了19万条个人信息,实际控制,可以“盗走”的金额高达15亿,一旦被提现,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但是这个17岁少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警方抱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展开了抓捕行动。
2014年5月8日,广西某宾馆,警方敲开了房门,叶某看到身穿制服的警察,不由吃了一惊:“你们……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叶某,出生于广西某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读上书,但由于两人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无力继续供养,叶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打工。
叶某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后来经人介绍进入了网吧当网管,看着满目琅琊的网络世界,叶某被深深吸引了,不过叶某对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是喜欢上了软件系统。
他加了一个软件技术交流群,每天就跟专业人员聊天,从他们口中叶某触碰到了软件编程这一道高墙,此后他就一直在自学C++,遇到技术上的困难就在网络上请教网友。
掌握这些知识后,叶某也从中看到了利益,他先是盗取了他人的社交号,根据每个账号的价值,他标价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尝到这些甜头后,叶某在黑客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也不再满足盗取社交软件号码,盯上了更难破解的银行卡。
他在网络上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几个人编写了一款批量登陆系统,随后叶某在网络上以招聘工作为由,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就这样掌握了网友们基础信息。
在得到个人电话号码后,他就会向他们发送带有病毒的短信,只要受害者点进链接,他就能够掌握手机里面的银行卡密码;叶某这一套流程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有着庞大的操作量。
叶某在短短一年中就从中获取了19万个银行卡账户,实际可盗走的金额高达15个亿,为了将这些钱款套现,也为了躲避警方的抓捕,叶某并没有直接转入到个人账户,而是通过帮他人购买Q币、充值电话费、代缴水电费和信用卡还款等。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叶某先后盗刷银行卡208张,造成损失42万元;叶某实际控制15亿,他也明白这15亿意味着什么,他看到这么多钱,也想一次性取走,但是这么一来,他一定会被警方盯上。
所以他每次只盗刷一点,他通过各种渠道套现,并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但依旧还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位17少年终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盗刷金额不是特别巨大,而且叶某在案发时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可依法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有网友说:好好利用,把他们去搞乱美国的金融!是人才都会被重用,最后有纳入国家安全局上班没?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