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薛宝钗大赞《寄生草》!奉承贾母不忘自夸,反被嘲为小丑

2023-03-10 12:10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说说薛宝钗为什么在她的生日宴上,当众向贾宝玉解说《寄生草》。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薛宝钗过十五岁及笄生日,宴席上她向贾宝玉解说《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词藻《寄生草》绝妙。


其中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成为历来许多观点里赞宝钗境界悟性的论证,可是只要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会发现薛宝钗特意选这一出戏,又特意高调当众演讲是另有深意的,这是她绵里藏针应对贾母的一个大招。


只可惜薛宝钗虽然聪明博学,终究是太年轻,阅历太浅。金陵一霸千金首次正面与荣国府老太太的交锋输,实在输的太惨了。


一、贾母撵人意图太明显:给宝钗过及笄生日,喜欢她都是谎言


薛宝钗进贾府是在书中第四回,作者轻轻一笔带过:“忙又引了拜见贾母”,算是宝钗与贾母的首次会面,因为无血缘关系,进京缘由不光彩等故,与黛玉进贾府的排场热闹、详尽描写自然不能比。


此后薛宝钗就跟着母亲哥哥一起居住在贾府东北角的梨香院里,与贾母居住的荣禧堂上房隔着两层门,还有一个后花园。她虽然每天都来给贾母和王夫人请安,但直到第二十二回,作者再无半个字提到贾母和宝钗的交集。


这期间,薛宝钗和母亲哥哥却在贾府里做了很多的事情:“金玉良缘”言论在贾府散播、有谣言夸宝钗胜过黛玉、薛姨妈送宫花、薛宝钗比通灵莺儿当托儿、薛姨妈设宴摆酒要留宿宝玉、薛蟠为了秦钟挑拨金荣闹学堂、薛蟠和贾府爷们厮混在一起、薛蟠在秦可卿葬礼上给贾珍送了樯木棺材板、薛家母女参加贾元春的省亲大典、薛宝钗指点宝玉作诗逢迎元春、薛宝钗追宝玉追到了黛玉屋里、薛宝钗获取史湘云信任、薛宝钗拉拢套路花袭人……


就是在这样的前情铺垫下,贾母拿了二十两银子要给宝钗过生日。


书中写: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置酒戏。


“第一个生辰”就是最显而易见的谎言,因为薛宝钗进贾府绝不只是一年了,至于贾母喜爱宝钗“稳重和平”更是反语。


因为当时宝黛还一起跟着贾母住在一个院子里,薛宝钗天天给贾母晨昏定省,然后往宝玉屋里钻,贾母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她得老糊涂到何等地步,才会觉得宝钗的举止“稳重”?那后面更不会骂尤二姐是水性的“贱骨头”了。


所以说,贾母此时拿二十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只是表象,实际上是贾母在旁敲侧击的提醒薛宝钗:姑娘,你都多大了?


宝钗进京的时候打的选秀的幌子,至少十三岁,几年过去后不可能还是未成年,她又生的丰满美艳,更不好强装年幼,只好说拼命往低了说:方才及笄十五岁了。


可后面作者又写宝钗和袭人同龄,袭人那穿红的表妹在第十九回已经十七岁,嫁妆都备好了,马上要嫁人。“宝玉见到袭人的表妹”与“宝钗过生日”,是同时期发生的事情,就算宝钗和袭人此时都也十七岁,她还少跟贾母报了两岁呢。


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是成年礼,代表女孩儿家可以嫁人成婚了。贾母真喜欢宝钗的话,前几年都不给她过生日,偏挑这个及笄生日,意思也够明显了,就是提醒宝钗和薛姨妈:姑娘大了,该找个婆家了,别打什么“金玉良缘”的算盘,想嫁给我的宝贝孙子宝玉,那不可能。


可惜这里薛宝钗装傻,薛姨妈也不接茬,贾母才在后文紧接的清虚观打醮时明说到她们脸上:那十五岁的小姐她瞧不上,贾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二、薛宝钗与贾母的正面交锋:绵里藏针,奉承贾母却不忘自夸,白惹没趣


贾母给薛宝钗过的这个及笄生日实在太过刻意,王熙凤一眼就看透了,因为她刚拿了二十两银子打发了王家来打秋风的穷亲戚刘姥姥,那是她的丫鬟们做冬衣的费用。


所以薛宝钗在贾母心中的形象不言而喻了,不过也是一个亲戚家来贾府打秋风的毛丫头罢了。虽然她是金陵一霸,富家千金,但贾母连荣国府门第都自谦为中等人家,薛宝钗家自然只能算小门小户了。


所以王熙凤故意一顿嘲讽打趣,说:“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对比王熙凤的生日花费,凑足了一百五十两银子,不请外面的戏班能办两天酒戏,若请外面的戏班只能办一天,那么贾母这二十两银子实在给的太少。


薛宝钗是个有脑子的,她明白贾母给她过及笄生日,是要委婉拒绝金玉良缘撵她出嫁。她不接招,反而主动向贾母发起了攻势。


她的一大策略就是恭维讨好贾母: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


作者还生怕读者感受不到薛宝钗对贾母的刻意逢迎,专门又加了一句“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因为薛宝钗很清楚,贾母是荣国府权力金字塔尖上的人,她反对金玉良缘,看不上她匹配宝玉,这个阻力就太大了。


薛宝钗不想放弃攻略宝玉的“青云志”,就必须要试着改变贾母对她的看法,争取贾母对她的支持。所以她努力从小事上去迎合贾母的爱好,让贾母感受到她的诚意。


贾母这种久居高位的人,对这些马屁习以为常,一下就能看穿薛宝钗的五脏六腑。虽然扬手不打笑脸人,但是薛宝钗这点儿诚意对她来说价值不大。


贾母的种种表现都是没把薛宝钗放在眼里,按理说贾母作为贾府的女主人,真的把薛姨妈当贵客,喜爱看重宝钗的话,至少应该在这个生日宴上,多给她们母女一点体面,哪怕说两句情面话让让薛姨妈母女也好。


毕竟十五岁是古代女孩子最重要的生日,而女孩儿的生日又是她母亲的难日。但是贾母只让宝钗点了出戏就接着让凤姐点,又让黛玉点,根本理都没理薛姨妈一下。


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


这话说的真是有够不客气的了,薛宝钗的成年礼,成了贾母带着宝黛取乐的趴体?亏得王夫人和薛姨妈不大聪明的样子,否则脸都被按到地上了,还能笑道出来呢?


还是薛宝钗够聪明也有几分自负的傲气,她不愿意这样被贾母这样冷嘲热讽的轻视。所以她接着第二次点戏,绵里藏针的回击了贾母,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薛宝钗本来可能只是想着跟贾母玩个内涵的游戏,但没想到贾宝玉自己送上门来当枪使。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


然后宝钗就把宝玉叫到了眼前,很夸张的当众介绍了一下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好,其中有一支极妙的《寄生草》。


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首词写得的确是好,但也只有贾宝玉这种有前缘慧根的人才会“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因为在座的不只有贾母、宝玉和宝钗三个,还有很多人,包括信佛的王夫人、贾母,以及才思敏捷又喜爱宝钗的史湘云,她们听了都完全没有任何反应。


黛玉倒是有反应的,她当场就讥讽了贾宝玉:“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毫无疑问,宝玉的反应是很夸张的,史湘云这时候对黛玉的评价是跟着一起笑话宝玉,说明她赞同黛玉的看法。


贾母对宝钗这一番举动一言不发,那就代表她完全不懂宝钗的意思吗?应该不会的,以贾母的阅历和智慧,理解宝钗其中的内涵并不费劲。但她只是不屑回应,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次,薛宝钗又装过头了。


不行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首《寄生草》,出自清初邱园著作《虎囊弹》中的一出,是鲁智深醉打山门后,拜别师父时所唱的。原文并不完全与《红楼梦》中一致,如下:


【寄生草】 漫拭英雄泪,相随处士家。且住,想俺当日打死了郑屠,若非师父相救,焉有今日? 师父吓! 谢恁个慈悲剃度莲台下。师父,你当真不用了? (外) 当真不用了。(净) 果然不用了? (外) 果然不用了。(净) 罢,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去讨烟簑雨笠卷单行?敢辞却芒鞋破钵随缘化?


“英雄”是指鲁智深,“处士”是指赵员外,“剃度在莲台下”是指鲁智深蒙长老收留出家为僧。只可惜鲁智深不守寺庙规矩,为众僧不容,只好离开。


有趣的是作者安排薛宝钗偏偏漏掉了那句“想俺当日打死了郑屠,若非师父相救,焉有今日?”难道不是因为薛宝钗羞于提起她们母子三人来京城,赖在贾府的原因,正是她哥哥薛蟠打死了冯渊吗?


这么看就有意思了,薛蟠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配和英雄好汉鲁智深相提并论吗?想必薛宝钗也不会这么想、


薛蟠不配,自然是薛宝钗在自比落难英雄,她看出来贾母想要撵她们母子,所以就特意点这一出戏。


一方面恭维贾母犹如慈悲的长老,收留他们一家三口避难;另一方面表一表她不卑不亢随缘化的态度,还顺便也提到了她们家的“处士”——王夫人和王子腾的情面。


“处士”本义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这里的反讽也很微妙,王夫人无德,而王子腾拼命的钻营仕途经济,真的是为权势利益所迷的一家人。


三、贾母段位太高,拿小戏子做筏,暗讽薛宝钗是小丑


贾母完全看懂薛宝钗这些内涵暗示,但是她没有明确的回应。毕竟她是一个老祖宗,身份地位太高,随便说一句话都会被当成重要指示,一旦有人理解错了,影响会很大。


尤其是在贾宝玉的婚姻大事方面,又关系到王夫人、王家和宫里头元春的面子,贾母必须要处理的非常谨慎妥当才可以。撵人要掏银子办酒席,骂人也要找由头做筏子,不露痕迹的回击。


那么贾母是如何回击的呢?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


一个戏班里那么多小戏子,贾母偏偏选中了一个小旦,一个小丑进来打赏这里很可能是在内涵,用小旦内涵的林黛玉,用小丑内涵的薛宝钗。


王熙凤或许真的是最懂贾母内心戏的人,作者甚至安排她专门跳出来,拉着那小旦说:“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又由史湘云说破,小旦像林黛玉……感觉作者给的暗示已经太多了。


薛宝钗不是在那自比落难英雄鲁智深么,鲁智深在昆曲中是“净”,“净”分大面与白面,有“七红、八黑、三僧、四白”之说,鲁智深的角色正是四白之一。


这样看的话,好像是贾母认为她也不能自比鲁智深,她虽然也如那些小戏子一般,被家人父母连累是可怜见的,但也只是一个小丑而已,打赏一些果肉钱财也就罢了,想要图谋她更多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毕竟哪位老人家看得惯一个外四路亲戚家的女孩儿,平时装的端庄稳重淑女模样,却打自己宝贝孙子的主意,想要登堂入室做自己的孙媳妇,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她的宝贝孙子招呼过去,耳提面命的科普什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呢?


或许这是薛宝钗受够了母亲哥哥家族拖累的内心呐喊,但贾宝玉怎么可能无牵挂呢?至少在贾母看来,宝玉要是不孝顺她,心里没有这个家,她头一个就不乐意了。



红楼梦:薛宝钗大赞《寄生草》!奉承贾母不忘自夸,反被嘲为小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