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强mark】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先前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弗洛伊德认为性是第一驱动力。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对原型体引导改造,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自卑与超越》中提及享有同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因为顺序不同其实享有不同的家庭资源最终造成性格不同。
前几天看到某女性UP主上传视频说她出柜了。她还是一个学生就敢把自己的想法上传的网上,而且视频还被她的同班同学发现了,真是莫大的勇气。我当时就在思考为什么他会出柜?是内因造成还是外因造成。有没有可能是她的父亲在家里过于强势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她在三四岁的时候,她父母并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女孩抚养,并没有给她以严格的性别区分,又或者是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第二性征发育的不明显,而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阿1] 。
如果上诉情况都没有发生,父母在当初就给予了她正确的引导,她的出柜是她骨子里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接纳她。
社会情感与性别教育
孩子的第一老师是父母,然而特别是第一次生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儿童是无知的,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书中的重点放在了要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一种融入社会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一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
父母在孩子入学之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其他的朋友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学校是对社会一个粗略的模拟,如果在孩子入学之初行为有偏差,我们可以及时矫正,等真正进入社会矫正就已经晚了。告诉他们,期望不通过努力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错误的想法。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儿童培养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教导他们:无论别人是做错了事,还是成绩不够优秀,我们都不应该轻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使孩子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作为个体的孩子,会发现成绩的好坏与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无关,而是取决于他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孩子喜欢老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他如果发现老师关心自己,喜欢学生,他便会更加集中精神的听课学习。
心理学上常建议孩子两三岁之后就不要再穿开裆裤了,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应该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性别是无法改变的,男孩长大会变成男人,女孩长大会变成女人。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些,那么就算他对这方面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也不会遭遇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教育男孩的方式进行,男孩的教育也不能以教育女孩的方式进行,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固定的性别角色,他们也一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去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如果他认为性别是能够通过某种力量得到改变的,那么就会出现某些问题。同样的,如果父母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补偿情节
人们总是对小时候缺失的东西,在自己长大之后进行疯狂的弥补,比如小时候在吃的一块缺吃的人,在自己长大以后就会非常喜欢吃。比如我的姐姐,在她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洋娃娃,但是家里穷,又没有怎么给她买。等到我姐姐有了女儿以后,见她主动给女儿买了好多娃娃,家里面堆了至少三四十个,过去的缺失她希望在女儿身上的得到弥补。与补偿情节相伴的还有一个词稀缺效应。我们缺失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大脑会被这样东西占据,而忽视掉其他许多很重要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两种其实对的是同一件起因的事情,只是最后的结果导向不同,产生积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补偿情节,产生消极的结果我们会归为稀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