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 同人 莱茵协约 龙骑兵步战车0.83
单位数据
生命值:400
量产设施:盟军车辆组装厂
量产要求:无
造价:$850
生产时间:10秒
移动速度:110/70 (水面)
额外载员:5人
侧/背面伤害加成:105%/110%
机炮——
杀伤类型:机炮
单发伤害:13
连射数量:4
平均开火间隔(ROF):2.05秒
DPS:25.3
射程:250
清雾范围:500
技能:协同攻击
效果:将车内步兵卸下,3秒内步兵速度提升25%。
(特殊机制):技能无冷却,但速度提升需要15秒后才能刷新。武器可以直接对建筑内驻军造成一半伤害。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25% 机炮100% 穿甲175%
高爆100% 脉冲100% 中子100%
电击175% 光谱175% 震荡100%
狙击1% 毒素5% 火箭100%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75%
制造国:
德意志凯撒国
设计方:
克劳斯-玛菲·威格曼 (KMW) 黑克勒·科赫防务公司(HK)大众集团-迈巴赫汽车制造厂
量产方:
莱茵金属公司、大众集团、HK公司
基本装备——
HK公司MG162型30毫米机炮
拳击手底盘升级减重套件
板甲多重主动防御系统
HK公司自动锁定火控系统
迈巴赫 MBH AC800 发动机
荷兰进口小牛皮座椅
解析的战场情报——
致命火舌:
HK公司开发的30毫米/50倍径机炮有着优秀并且平衡的火力系统,对步兵和轻装甲单位有着优越的压制能力,少有对手能够挑战其怒火,即便处于建筑物中,其智能穿甲爆破弹照样可以轻松清除里面的步兵。
以逸待劳:
改进后的拳击手车体有着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让士兵在座舱中可以有效的保持战斗力,甚至起到休息的作用,当士兵们快速从车中赶往战场时,他们的精力充沛会让作战更加得心应手。
批量组装: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服役的先进步战车,其优异的性能在当时过于昂贵,但是后续的技术进化和工业体系发展令其变成了地摊技术水平,升级后的龙骑兵基于拳击手的车体进行一定幅度的改装即可,省时省力省钱,是不可多得的便宜量多型产品。
模块套件:
作为先进的模块化产品,龙骑兵部署于战场上的速度非常之快,并且在经过升级后,允许加装强劲的两栖装置以进行浮渡作战,支援莱茵严重缺乏的两栖能力。
发展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德意志凯撒着手研发一种次时代轮式步兵战车,意在于增强轮战底盘的适配性能力,生存性和综合作战能力。
虽然该计划仅仅是一个草案,而德国政府高层也仅仅是视作一个先进的技术探索而已,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新威胁看似远 实则近的特殊时期,令该计划得以存续下来。拳击手作为“最终高墙”合作计划的最后一个方案,本来能够发挥出来当年盟军合作的优势。但也成为了盟军分裂的伊始和精诚合作的绝唱。
当时伊甸尼亚、大不列颠尼亚和欧洲各国都在寻求新的轮式战车借以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以应对烈度提高,但水平下降的局部作战能力,方便扫荡苏联战败后的世界各地的权利真空区。
另一方面盟军在战时尽可能的动用了自己的全球部署能力,尤其是伊甸尼亚,依靠一排排滚装船线列,一批批轻重运输机进行战略部署。但是随着战线的推进,与深入苏联国土,这些强大的运输力量逐步专职为盟军提供良好保障的后勤体系,弹药、燃油、水和食品与各型零件等。但是如果想要快速部署部队和保障步兵单位的作战自持力,即便有伊甸园尼亚也无力支撑。好在德意志凯撒以惊人的战斗意志执行了战术打击,为盟军撑住了一次次凌厉攻势。因此总结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验,盟军也确实需要一套轮式底盘体系来提高自己常规部队的运动能力和步兵等单位的自持力。
最后该计划发展为车族性质,由伊甸园尼亚和德意志凯撒牵头的新一代轮式底盘和车族开发。盟军各国都参与了竞选与采购计划,目标是和以往的各型合作项目如守护者坦克一样,开发一种全盟军采用的新轮式载具。
第一波选型由德意志的莱茵金属公司、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伊甸尼亚的通用动力、克莱斯勒防务公司,法兰西的地面武器工业集团,不列颠尼亚的维克斯防务公司和瑞典的沃尔沃与博福斯公司共同组成。
首先完成设计的是法兰西地面武器工业集团,一款继承法式轮式侦查车辆的加强版,但也是第一个出局的方案,因为没有垂稳,被各国认为不符合要求。不列颠尼亚大肆宣传欧洲武器的不可靠性和低劣设计,次月维克斯实车测试主炮阶段,隔音系统设计缺陷,导致炮手被炮声震出内伤,耳膜破裂。在盟军一片哗然中不列颠尼亚只能宣布放弃该型号,但还是要退出计划,不参加新轮式战车选型,理由是不列颠尼亚的国情不需要轮战了。

之后问题也不少,瑞典沃尔沃与博福斯强调冬季作战能力和雪地沼泽等地带的可靠性与通过性,而通用动力则把设计倾向公路最大时速和牺牲防护获得AC130的部署重量条件。之后不久,通用动力宣布退出计划,参与伊甸尼亚正在选型的新型轮式机动作战平台。对于这个计划,欧洲表示很是不理解,和目前已经正在进行的项目严重重叠,但伊甸尼亚还是坚持认为这套强调全球部署的两栖底盘计划同样重要,是值得保留项目,并且将这个方案扩大到了枫叶国和澳洲联盟,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激流ACV底盘,当然伊甸尼亚退出这次轮式选型跑去做高速气垫,另起炉灶并完全退出轮式底盘计划都是后话了。
很快项目进入第二波选型阶段,意大利的奥托·梅莱拉公司也参与进来,弄来一个6*6底盘的轮式选型,同样的还有土耳其的一个方案,并且法兰西地面武器工业公司还没服气,继续提交了一份40毫米机炮的选项进入第二阶段,并且咬咬牙加上了垂稳系统,并取消了镜稳作为补偿,美其名曰平衡部署成本。
经过竞标角逐,各国逐渐达成部署标准的共识,由于对苏战事的稳定和各国在盟军军事后勤体系的收益标准化,选型花落谁家的重要性已经不大关键,性能优先即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新轮战底盘和步战技战术指标已经非常明朗,因此土耳其和意大利的设计防护水平欠佳,不能满足巷战指标条件,包括通用动力的设计也一样因此被淘汰。克莱斯勒则采用了榴弹发射器,但是因为穿透能力过低,无法应对更多特化型轻载具造成威胁被质疑,但伊甸尼亚以此威胁,否则退出计划,考虑再三欧洲各国均不采用该方案,因为考虑到苏联陆军会携带大量的步兵战车和各式轻装甲突击载具,新步战的火力系统兼容性要更好,而克莱斯勒的计划是加装反坦克导弹弥补问题,仍然也没有过审,该两发待发导弹,人工外装填的布莱德利式设计被认为效率过低而且很危险,遭到否决,所以伊甸尼亚退出轮式底盘计划,跑去搞激流ACV了,顺道还拉走了西班牙和土耳其,不列颠尼亚则持续攻击法兰西的方案,在自己的轮式底盘再次测试中又闹出了为撑功重比数据,采用轻铝合金材质牺牲防护性的丑闻后,宣布退出轮式计划,跑去和伊甸尼亚完善激流ACV了。
选型进入最后阶段,北欧国家对计划即将失去信心,准备自己解决问题时,莱茵金属和威格曼公司改善了轮式悬挂和设计,例如莱茵的轮式70方案,大幅度提高沼泽、泥地、雪地通过性和速度保持能力,满足了北欧的指标需求,赢得北欧的支持,即便法兰西最终让步双稳、镜稳问题,依旧输给了莱茵和威格曼公司,所以最后的竞标又成了德国公司内战。

轮式70和拳击手在部分性能相似,但又倾向了不同方向。轮式70强调更大的车身,以防护纵深换取更强悍的防护水准,这辆重型轮战首下装甲由30毫米高硬度钢+200毫米空气夹层+两层20毫米惰性反应装甲夹板+40毫米均质钢装甲板组成,抗穿180~150不等(小口径和大口径)抗破320毫米。首上装甲由75度布置的40毫米高硬度钢装甲+20毫米均质钢装甲+15毫米防破片装甲层。提供150毫米抗穿,抗破180毫米。不但可以完全免疫30毫米机炮的0距离直击,同样也包括57毫米防空炮。首下甚至可以在2000米外在航向角加持下抵御100毫米线膛炮的攻击,令T54、55的大部分动能弹药难以击穿。

炮塔防护上,轮战70采用了豹1A4的同款菱形炮塔。但是由惰性反应装甲代替了空气夹层。炮盾正面由60度60毫米高硬度钢组成三角防护投影,然后内置20毫米均质钢装甲板作为炮闩保护层,右炮盾因观瞄设备原因,抗穿140毫米,抗破200毫米。左炮盾有装甲填充,抗穿220毫米,抗破300毫米。 炮塔正面外沿投影防护更加强大,由40毫米高硬度钢装甲+120毫米复合装甲+80毫米均质钢装甲组成,提供380~350抗穿,抗破400~700。面对老犀牛的前辈主战坦克毫无畏惧。
车身侧面可以近距离抵挡14.5毫米重机枪和23毫米防空炮的直射,炮塔侧面则采用30毫米高硬度装甲+100毫米空气夹层+20毫米惰性反应装甲板+20毫米均质钢装甲。将抗穿维持在100毫米,抗破160毫米。几乎可以在一般作战距离下免疫普通30毫米机炮炮弹。

当然换装机炮炮塔后,部分炮塔防护有所缩水,但是毫无疑问,莱茵金属这套轮式70和这个搭载L7线膛的轮式战车70坦克歼击车升级方案,着实在后期登场时吓了包括军方大佬一跳,不过代价也很明显,稍长的车体,其次是动力系统是双层架构,个别改进型如这款轮式坦克歼击车,就采用的MTU动力包,尾部无成员舱不是重点,动力系统双重架构,虽然也能接受,不过显然在面对威格曼在通用性的设计上,这是一个弱点,当然,通用都是有代价的,同样的火力设计,必然是专业性的轮式70具备更多的快速备弹和油量,以及合理设计。其次就是……它实在是有点大,尤其是长度,几乎能和大型主战对标的车长。
另一方面,威格曼的拳击手底盘也非常令人期待,或者说一开始就令人期待。两者都是8*8方案的车体,拳击手采用大倾角和陶瓷装甲+惰性反应装甲+外覆高硬度钢板的组合进行防护,即使是最简型号也具备全向抵御14.5mm重机枪弹的防护水准,最高防护水准可以正面抵御30毫米机炮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射。
双方水准不相上下,在除了车体防护理念和防护指标不同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程度,毫无疑问在深度模块化和更换专职简易度上,拳击手底盘做到了最好,因此也成为了最终因为其极其优秀的通用性,一个小时就可以更换为其他专业车辆的特点,能够节约不少经费与额外产能更换需求(毕竟一个底盘,通用型好,零件都差不多)。凭借这样的优点,拳击手赢得了竞标,当选为欧洲通用化下一代轮式底盘。

拳击手采用了迈巴赫公司的AC600动力组,并在战间期间更换为AC800,从600马力提升至800马力,并与其他载具一样改用混合燃料,节省燃油消耗并提升动力水准。该动力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动力包设计专门为步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开发,散热机构和一些额外套件布置于两侧,并且可以通过改装更改位置,以适应车身不同功能的设计,来腾出空间,传动装置和发动机本体小巧精悍,将空间节约给车体。正是凭借这套动力系统,拳师犬和龙骑兵才能够在运输、医疗、装输、步战乃至各型支援车辆甚至火力车辆中转型的游刃有余,同时充足的动力对30~38吨的车型来说可谓强劲,搭配上大众公司的底盘调教和传动效率等,以及10前进7倒车的豪华档位配置,令其在动力上堪称一流,其改装的RCH-155自行轮式榴弹炮就可以进行高速转场,论打完就跑,没人比拳师犬效率更高(打155全威力弹连支架都不用,火控算完炮管一抬直接开炮,手刹一放就跑路。)

在渡过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后来的几年,拳师犬与拳击手正式迎来一次升级套件,这次升级就是提高拳师犬步兵战车的火力系统,和全部拳师犬、拳击手底盘的动力组加强等升级,也就是龙骑兵步战车。龙骑兵步战车在机炮选型上要求小幅度强化武器系统,大幅度增强搭配的火控系统并进行减重,而且要可以升级快速两栖模块,将此步战车的两栖性能提高至各国先进水平。在经过激烈的角逐后,威格曼公司继续升级自己的车体,加强主结构密封和外设浮渡套件,并分流动力系统到水上推进器中,改良了履带设计,但是拳击手底盘的重量过高,因此将主装甲核心的陶瓷板和高硬度装甲统一更换为“恩格玛·深海” 第二代惰性反应装甲,基础防护能力提升至可以正面抵御上一代20毫米机炮的直射,并且少幅度提高了抗破能力。虽然生存性总体上得到了提高,不过实际上在对比于苏联的高硬度碳钢合金装甲的镰刀机甲与软质纤维化装甲材料填充的激流艇来说,还是稍显逊色。但大幅度减重后的龙骑兵在新型模块加持下总算能够在近岸上随意游走,即便在速度上不如专业两栖单位,但对莱茵协约来说聊胜于无。而HK公司则打赢了莱茵金属公司的竞标机炮,凭借可通用原先的30毫米机炮弹药以及性能更好的武器系统设计,征服了后勤局陆军装备评估所的参谋们。
HK公司开发的这款MG162 30毫米/L70型机炮系统采用多功能智能供弹,通过多通道链条供弹系统的方式,灵活更换下一发弹药,换弹时间仅需两秒,弹链装填也采用自动化设计,附加弹链进行装填几乎不消耗时间。并且枪管采用了新的加工工艺和材料混合,散热与寿命得到了极大提高,主炮连续射击60秒才会接近过热,稍稍点射一下就能继续射击,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火力的连续度和降低后勤维护压力,并且炮管寿命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可以发射编程爆破弹药,搭配智能火控分析系统,可以随时切换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爆破弹和编程爆破弹等等不同弹药。在使用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垂直穿深达到100毫米,使用穿甲爆破弹时,2000米垂穿40毫米,1000米时垂穿50毫米,编程爆破弹2000米垂穿20毫米,虽然莱茵金属的40毫米机炮也采用了这些技术,但显然MG162是明显以30毫米机炮达到这个效果,是非常超模的。

当然真正让HK赢得竞标的,是龙骑兵的火控系统,双方都采用了无人炮塔,自动计算弹道落点并自动锁定并跟踪目标的智能数字火控,但HK公司采用了SAP公司射击的火控逻辑软件,该系统可以对简易材料目标进行分析,多对于建筑、掩体和常规轻装甲单位有效,系统将会通过智能光电设备和火控进行穿深预估和计算,预估穿透掩体或者轻目标后,自动切换相应的破坏性弹药,并自动设定编程弹药空爆数据,加大对目标内部的破坏效果,对厚重水泥墙后方和各种沙包、坑道内的步兵有着致命效果。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也要得益于该机炮连射系统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在射击2000米处目标时,对1平方米的目标误差不超过3分米位。令一项自动化功能是自动锁定目标,在自动状态时,火控会自动捕捉并锁定目标,不需要炮手手动瞄准,个别情况下进行微调即可,该系统由于处理器有限,只能用于对付多个步兵目标,并且可能出现未击杀疏漏,但仍然相当提高战斗效率。
除此之外,龙骑兵步战车驾驶员可动观察镜具备高清热成像,通过可智能调整的全车多个高清热成像光电探头,驾驶员也能观察车辆周围情况,可在战斗时提供额外的警戒精力和视野,而且该系统在背部座舱内也有一个显示屏,同样可以观察车辆各角度的视野,观察车外情况。车长具备4-16倍电子通道超清热成像独立周视仪,炮手可以通过显示屏观察该周视仪视野,在车长允许或者解锁后,可以直接遥控独立周视仪,并上传至炮镜视野中,用于顶替车长。炮手镜为2-14倍超清热成像电子通道,方向机速度80度/秒,高低机60度/秒。显示屏的分屏均现实当前战场地形和友方单位,与各型标记的战术面板,最大可接收营级单位开放的电子标识,如敌方单位位置等。普通指挥车可以操作显示屏发布简易指令。营级指挥车在后舱可部署战术指挥板,发布高级指令,并接受和发送更大范围与功率的数据链。

正常来说,龙骑兵步战车将会搭载重装模块和长程4多功能导弹加入战场,该型导弹是暴雨智能导弹的前身,具备8公里射程和1600毫米破甲穿深的1马赫红外制导导弹。该型导弹可以帮龙骑兵击退大多数敌人,和在射程内的武直等目标。但这套系统已经稍显落后于时代(比盟军淘汰货阿达茨MK2型强点,但是贵很多,共同点是都打不中人)。 考虑到各方面产能紧需,除了已有的模块,该设备模块已经停产,所以并没有加入军官模拟训练器和地域冲突当中,但是还可以在一些特别的时候见到少有的该类型单位加入战场。
在改装为龙骑兵后,还增加了一套和猎鹰同款的阉割版“板甲”多重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压制上时代绝大部分反坦克导弹,拥有可以分析敌方方向位置的激光告警与雷达告警设备,接通多功能箔片烟雾弹,以屏蔽自己的雷达、红外信号等,但是因为空间和供能不足,阉割了对抗高速穿甲弹的ADS功能。
凭借高超的精度搭配智能弹药,再附加上优秀的火控与感知能力,令其作战效能翻倍提升,不管是复杂的巷战废墟,还是重装步兵攻击,甚至是机械化部队协同进攻,都会被龙骑兵步战车一一破解。无论是在任何战场形势下,龙骑兵都将会与莱茵协约的步兵小队一起,共进退……
单位语音:
出厂:
模块组装完毕,向您报道!
选中:
摩托化龙骑兵!
迈巴赫引擎在轰鸣,长官!
法国人,计程车来了
克劳斯·玛菲·威格曼的经典之作
我可是欧洲通用步战车
我们是更加强大的装输
移动:
传统自动挡的巅峰之作
摩托化部队开始机动
接收地点坐标,明白啦
驾驶员,该动起来啦
尘土飞扬!
选中(升级后):
两栖模块,组装完毕了
两栖部署就绪,长官
入水:
浮渡系统准备,3、2、1
大伙,浮渡准备
动力输出开始分配
登陆:
准备好,就像我们在诺曼底模拟的一样
干得好大伙,我们准备登陆了
呵,登陆点东西不少
攻击:
开启火力压制!
机炮火力支援中!
把他们当成兔子射!
火舌喷吐着长线
把他们撕成碎片!
移动攻击:
开启火控跟踪,修正弹道
保持高速射击,提升闪避几率
尝试绕到他们侧面射击!
炮手赶紧持续射击
使用技能:
大伙!绿灯下车
兄弟们,该行动啦!
下来一车法棍人……额,髮国人
全车火力掩护大伙下车!
战斗中:
真希望我也装了导弹模块
火力持续压制!
战况还算正常可控
炮手跟紧目标!
遭到攻击:
刚才主动防御系统失灵了?!
车体遭受打击,请求后撤!
炮手阵亡了!我得接替
我们需要装甲部队支援!
撤退:
倒车档!我们走
赶紧上车,我们要撤了
指挥部还有别的战斗模块吗?
回程更换防护模块啦
被击毁:
驾驶员阵亡,我们失去控……
载具起火……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