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产车企能跟爱信、英伟达合作,为什么单单排斥华为?

2023-04-08 11:09 作者:老司机侃侃车  | 我要投稿

自上个月底,华为汽车再次重申不造车之后,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表态不造车了。

2018年华为《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曾明确“不造车”。2020年10月华为出台了内部代号为007的文件,在内部制定了“三年之内不造车”的期限,原本这个期限将在今年10月份到期,就在外界以为华为汽车正在摩拳擦掌,进军造车赛道时,华为再次将不造车的期限延长了5年。这次重申不造车,更多的在于表明态度,给合作伙伴吃一颗定心丸。


然而,即使华为汽车一再表示不造车,但是依然被不少国内车企视为“洪水猛兽”,广汽刚刚宣布终止和华为合作造车,华为降级为供应商,上汽也曾经表示,不会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和华为合作,并且极为坚定地表示“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余承东所言,“‘新势力’在智能化上有自己的追求,不会选择我们;因为制裁,外资车企不会选择我们;怕失去灵魂的传统主机厂,也不会选择我们。”



那么为什么燃油车时代的博世、爱信、采埃孚、电装,新能源时代提供自动驾驶方案的英伟达、May Mobility,国产车企都可以和它们合作,但是唯独华为,几乎大一点的国产车企都避而远之?

究其根源,在于汽车行业对华为始终保持警惕。无论是博世、爱信、采埃孚,还是英伟达,它们都不可能真正下场造车,而华为不同,国内汽车圈普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华为终究有一天会造车。

华为之所以在当下不造车,更多的是还是处于现实的考量,而不代表着华为不想造车。


首先,华为目前还处在西方的制裁名单,稳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现在去扩大业务线造车,不是明智之举。

其次,整车制造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投入高周期长,没有几百亿是不可能造出量产车的,而据余承东披露,当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每年投入约百亿元,直接研发人员超7000人。但是2022年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实现收入仅21亿元,也就是说目前还处在大幅亏损状态。华为虽然有着充足的现金流,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有决心投入几百亿去造车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新入局者风险非常高。



最后,一旦造车,就相当于站在了整车厂的对立面,华为如今和车企的合作模式,都可能受到影响,另外,整车制造的“准生证”现在也不好拿了。

出于以上的判断,华为暂时做出了不造车的决定,但是5年内不造车,不代表华为一直不造车,而业内认为,华为这家企业,终有一天还是会亲自下场造车。

最大的原因在于,华为的零部件供应商、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能够合作的客户太有限了。


体量较小的如小康、极狐这样的车企,很难给华为带来可观的现金流,而体量较大,实力较强的车企,往往希望不要受制于华为,想拥有“灵魂”的车企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和华为捆绑的车企也在脱离华为,华为现有的商业模式很难走通。那么在造车领域形成之前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华为造车的发展路径,有点类似于手机,当初华为内部也是坚决不造手机,谁敢提直接开除,但是最终2010年,华为还是亲自下场造手机了,做着做着就不小心做出了一个出货量全球第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亲自下场造车,还是跟车企合作造车,华为无论以哪种方式参与造车,如今都并非坦途。但是,华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总能够保持战略定力,我们也希望,华为能够在重重围剿之下突出重围,在汽车领域再次创造出新的奇迹。


国产车企能跟爱信、英伟达合作,为什么单单排斥华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