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成书背景。这本书前后都是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既有六经又有八纲,中医为什
伤寒论的成书背景。这本书前后都是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既有六经又有八纲,中医为什么要辨证,而不象西病辨病呢?是因为那时时代太古了,当时没有科学,更没有更好的器械,没法认识病,只能从疾病的反应看问题,即是从症状看问题,是经过长久的观察,而发现一种规律,这是很了不起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的事,是点点积累的,辨证非常细,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治疗的方法用药。这种规律是永远的客观存在的,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证明了的,是绝对正确的。 但对此种规律是怎样认识呢?古人无法认识,故用诸多设想,或者把现象当本质,如中风,伤寒中风证,汗出、恶风,就认为是中风邪,把现象当本质,这是错的。但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还研究的中医,其现实意义就在这,这种规律永远都不会变。故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规律,与古人对规律的认识区别开来。这一套的结论就在《神农本草经》和《伊尹汤液经》上,当然不是伊尹发明的,无数人在长期的试验中得出来的。 从《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序言是假的。王叔和是末晋的人,皇普谧是晋初的人,他们二个人极相近,仲景这个书,皇普谧是看到了,如果有这个序的话,序言上有撰用素问九卷,那么皇普谧不会说仲景论广汤液,可见,在皇普谧的时代还没有这个序言。据我推测估计在南北朝或五代的时候,后人加的。 到后代为伤寒论注解,从成无已开始,根据《内经》给《伤寒论》作注,就因为这个序言,害人不浅。这本书决不是张仲景独出心裁的著作。特别是厥阴病四条,为什么不出治法呢?可见这四条正出自于《汤液经》,仲景对厥阴病的提纲也不满意,要满意的话,后面方剂里头乌梅丸、当归四逆,都应该是厥阴病,虽治疗的是厥,但这条是厥阴,仲景为什么不搁在头前呢,就是因为与提纲不一致,所以单独写后面的一章,就是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王叔和却搞到一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