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3 写得很拙劣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牛虻》末场repo
场次:7.23 座位:7排8座
写在前面:
·写得没上次好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可能有和各位观点不同的地方,欢迎大家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友好交流
·原著党视角,有大量现场版和原著对比的内容
·提及其它剧/书真的没有拉踩的意思!求各位轻点喷!
·逻辑还是十分混乱,各位见谅
没错,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又写剧评了。然而这次写剧评的原因和上次一样:不吐不快。毕竟,这部剧的后劲实在太大了,在彻夜不眠之后,我决定还是要将我这些肤浅的见解写下来。 作为一个原著党还是先说一下这本书本身吧。《牛虻》这本小说对我而言确实很陌生,当我和周围的同学谈起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啊?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读的那本书吗?”(惭愧得很,我曾经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没读下去)而没人能说出这本书到底是什么。于是我趁着暑假赶紧弄到了一本《牛虻》,并且可谓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本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情节有点像《基督山伯爵》(真是奇怪的联想)。至于看完有没有很受触动……抱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很难与文字描述共情,而且我读原著的时候真的非常潦草,忽略了很多的细节。 于是我就这么走进了剧院。 事实证明这部作品并没有辜负我的哪怕是半分期待,因为现在看完剧的我认为,“震撼”二字这个评价于它而言也过于苍白了。 从叙事上说,这部剧和不久前复排过的《复活》非常相似,都是从原著中间部分的一个情节开始,通过主角的回忆逐渐展开前文的情节。《复活》选择了托翁小说中常有的“乘火车”桥段为起始,而《牛虻》的开场则是列瓦雷士乔装打扮成信徒前去接头时,与已经升任主教的蒙泰尼里的交锋。这个开场的信息量真的可以说非常大,全剧最重要的冲突在二人的言语来往之间已经初现端倪。 此处不得不提全剧处理得最惊人的一段,列瓦雷士的回忆,对应原著中的开头部分。我和同学后来聊天时都说这段太精彩了(开屏就放大招,不愧为广话),演员中途没有下过场,服装和面容都没有变化,凭着声音、神态和动作的细微差别就能在二十当头的亚瑟和饱经风霜的列瓦雷士之间无缝切换,引用同学的一句话:演技炸裂。原谅我,我是真的词穷了。 剧里另一个让我觉得很惊人的桥段是父子二人在监狱中的对峙。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觉得,当小说里描写的图景真正出现在自己眼前时,竟然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那种惊异和震撼的感觉是我读原著时没有体会到的,但是观剧时,这种力量简直可以说将我紧紧钉在了座位上。 另外提一个个人很喜欢的改编:琼玛珍藏的亚瑟肖像。原著中有提到过,亚瑟唯一一张肖像被琼玛藏在她抽屉的“最深处”,剧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改动:肖像被嵌在了琼玛的项链里。此处再次引用我同学的话吧:放在项链里的照片能更贴近她的心。亚瑟之“死”是琼玛人生中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打击,而且她一直相信正是自己那一记耳光将他推向了死亡之海,一切复杂的感情交织在琼玛心中,让所有与亚瑟有关的回忆对她而言都刻骨铭心。剧中选择让琼玛将肖像嵌进项链里,或许正是想到琼玛无数年来即便很少表露出自己的心迹,却仍然深深思念着这位故人吧!纵观小说中琼玛的经历,她见证了一个个她爱的、爱她的人离她而去,情人亚瑟、丈夫波拉、父亲、儿子……她的情感在挽留她,然而更崇高的事业又在呼唤她,她唯有将自己的痛楚都封锁在心中,正像她将他们的遗物都封存在抽屉里一样。琼玛极力阻止列瓦雷士去参加危险的行动,或许也是因为,她真的不想再看见任何一个她所爱的人逝去了。然而谁都知道,命运再次给她开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玩笑,她最终又变成了那个孑然一身的波拉太太。 既然都说到原著和剧的区别了,我就提两个剧里删去的原著情节吧。一个是总跟在列瓦雷士身后的吉卜赛女子绮达。真不知道我的第六感怎么就发作了,我读原著时就觉得这个角色不会出现在剧里,想来是因为绮达这个人物实在没参与到主要的情节里吧。然而我对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是因为,在绮达提出要离开列瓦雷士时,她曾经质问列瓦雷士,问他是否承认自己最爱的人是蒙泰尼里。列瓦雷士沉默良久,回答:是。这个情节让我第一次想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待这本小说。另一个被删去的情节是原著最后主教临终的幻觉,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原著里我觉得最见作者笔法的桥段。 另外广话的道具是真的敢用,继《麦克白》的真蜡烛之后,这次在演到委员会聚会的时候,成员们杯子里真的装了饮料(不知道是啥,别告诉我是真的酒),而且演员是真喝的……(想起某部在杯子里刷颜料假装有饮料的剧……) 广话的舞台美术最炸裂的一次,身着19世纪服装的演员穿梭在漆黑的金属装置之间,丝毫没有半分不和谐之处(顺带一提,琼玛的白裙子太好看了)。我和同学都最喜欢那个金属半球,升到半空的时候,灯光透下来会被分成一束束,人物就站在光里表演,现场效果尤其惊艳。 和《复活》一样,剧里很多台词都是原著的原文,有些地方我甚至忍不住在台下挡着嘴悄悄跟着念。广话的名著系列对原著党实在太友好了。 这也是我5年来第一次在广话看到有观众叫好的谢幕,以前总听同学说广话的观众都太含蓄了,不像大剧场的观众在谢幕的时候会很大声地欢呼,现在总算让他——也让我——见识到了。(我有位看了另外一场的同学也说有叫好,绝对不是我们末场的专利。) 另,末场谢幕的时候牛虻穿的是囚服,而同学录的另一场谢幕里牛虻穿的是那套正装,快来个人告诉我咱俩谁开到彩蛋了?
说明一下,后面那本原著是中文的
都胡写了这么多也该停笔了。这部剧实在是太精彩太震撼了,以至于我有太多东西原本可以写在此处,但是面对屏幕和键盘又最终没有付诸笔尖。我该去为这部剧再读一遍原著了,好好留意一下原著里那些被我错过的细节。 忘了最重要的一句:赞美伟大的演员老师们!! 最后的最后,下个月《玩偶之家》我已经安排上了!说真的,在年初那篇repo结尾随手写下的愿望竟然这么快就成真了,我也有点不敢相信。 要不我再许个愿望吧(喂!你清醒一点)……希望是我最爱的《哈姆雷特》(笑)或者希望能等到《俄狄浦斯王》复排,那本《索福克勒斯戏剧二种》已经准备入手了。
彩蛋:
你们猜猜为什么这本场刊的封面有金色的墨水印子?
感谢@Lit-垣 捐赠(划掉)赠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