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到底到哪里去了?(三)

上一篇说到青海料虽然与和田料的材质是基本一致,也在同一个成矿带上,但是因为青海矿附近的常年干旱,导致基本没有流水冲刷形成的籽料,而且青海料虽然透明度更好,但是“油性”却相对不足。也就是虽然青海白玉也接近和田羊脂玉的白度,却大部分没有和田料那么更像“羊脂”。这是由于青海料对比和田料本身含有更多的杂质造成。其实类似和田白玉的玉料,不但青海有,甚至在俄国境内和中东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也就是以95%到99%左右的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玉矿料,都是类似于和田玉的玉质的。不过青海料到1990年代才大规模的开发;俄料等的流入也很晚。因此在1990年代以前,和田玉基本上都产自和田及其附近的昆仑山山系。开发的时间有万年之久。在元明以前,基本是以在河床中寻找籽料为主。到了元明以后,

随着火药的改进和内地对高品质玉石需要的进一步增加,才开始直接到山中矿脉中开山炸石,直接开采山中的玉矿料。而经过近现代数百年的开发,不论河床上的鹅卵石籽料还是山中的原矿,都开发的差不多了。现在甚至直接用挖掘机在枯水期的河床中深挖十几米寻找难得的籽料,都难得一见。但是毕竟发现一块土豆大小的较好的籽料,都会价值几十万到几百万。但是随着资源的整体枯竭,无论如何深挖,再发现高品质和田羊脂玉的概率都是越来越低。导致其价格不断攀升。而价格的攀升又带动了青海料和俄料的大量出产。青海料做过的最大的一次推广活动,就是用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上。只有金牌才用最高品质的青海白玉,寓意“金镶玉”作为最高价值的奖励物和纪念物。不过仍然有不少外国运动员不理解,认为为何要把石头镶嵌到金牌上?最好的玉石在他们看来仍然是石头。如果镶嵌的是钻石他们可能就不会提出类似的疑问了。

这就是文化上的普遍差异。全球对玉文化自古至今最热衷,认识最深刻的只有中华文明。而和田羊脂玉,6000年来玉中之王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其价值是一向高于等重的黄金的。虽然不论从6000年到4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石峁遗址还是良渚文化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此时这些距离遥远的遗址都可以算是国家形态正式出现以前的史前遗址,但是已经逐步开始显示城邦和大规模人群聚集的雏形。也就是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玉器在这些文化中心中,以及具备重要的祭祀和图腾的意义,此时玉猪龙,玉圭等批量出现。此时各大距离遥远的遗迹出土的玉器,仍然以附近出产的本地玉料为主制造。但是已经有少量的,明显外地交换和运输而来的玉器。而到了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帝国形态非常成熟的时候。玉料的等级已经非常分明。作为帝国知名王后的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基本都是贵重的和田白玉制作。

由此可见,在帝国形成以前,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大文明发源中心,也就是大的部落联盟的状态的时候,还是以本地玉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而且开始有距离遥远的玉的贸易和交换。而到了先秦的夏商周三大帝国时代,中华玉文化已经统一,等级已经非常森严。和田羊脂白玉,成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族才能专用。其他的诸侯百官只能要么用等级低一级的和田青白玉或者和田青玉。再下一个层次的,民间只能用各种内地的本地玉。此时如果普通人敢私藏和田白玉和用其雕琢的物品,就已经有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王法”认知。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至少在商代中期以后,和田白玉作为玉中之王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和氏璧还能脱颖而出,名满天下。如果说它不是和田羊脂玉?这种概率在古人看来也是不太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