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 夏威夷 1 - 夏威夷大岛

2022-08-12 09:29 作者:亦迟的分享  | 我要投稿

         2022年初,之之学会的汉字终于超过了一千个。之前答应过他只要他学够一千个字,就带他去夏威夷玩,这便开始计划这次旅行。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这两年,我们都是靠开车去外地旅游,一直没坐过飞机,总觉得坐飞机要有很多检查,太麻烦。这次要去夏威夷,坐飞机是免不了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现在只要提供新冠疫苗注射的证明就可以登机,连核酸检测都不需要,而且落地后也不用隔离,还是挺方便的。由于之之平时要上学,便决定趁他3月底放春假的那个礼拜过去。加上前后两个周末,可以待个八九天,时间上还是挺充裕的。

        出行前一个多月,我们把行程大概安排好,便订了飞机票和酒店。我们计划先去夏威夷大岛(Hawaii),再去欧胡岛(Oahu),所以没订往返机票,但来回加起来再加上大岛到瓦胡岛的机票,一个人也就400多美金,感觉还是挺便宜的。酒店费用一直是在美国旅游费用中的大头。总共住8晚,花费约2000美金。大岛的酒店相对要更贵一些,选择也更少,毕竟那里没有欧胡岛那么繁华。而在欧胡岛,我们挑了一个在Waikiki的公寓式旅馆。这个公寓房间比酒店房间更大,还有炉灶可以自己煮饭(虽然我们也没有使用),并提供一个停车位,还是很方便的(毕竟在Waikiki酒店停车一晚上至少还要再付40美元)。美中不足的是每晚都被迫“欣赏”着附近酒吧的现场演唱,尤其是上演重金属摇滚时那撕心裂肺的嘶吼,实在让人难以承受。这次我们全程都租了车,但与以往不同,不是从租车公司处租车,而是事先通过云租车平台租得私家车。虽然价格能比租车公司便宜点,但取车时有点麻烦;都是事先约定好在哪里碰面,再跟特务碰头一般完成钥匙的交接,总之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租车方式。8天下来的租车费用大概是600美金(大岛300,欧胡岛300)。以上便是这次旅行的主要开销。

3月18日(星期五

        由于订的是早上9点半的飞机,我们早上6点半就起来了。简单的洗漱过后,7点钟叫了一辆uber(美国滴滴打车)。可能早晨车比较少,给我们指派的车离我们家还有十来分钟的车程,7点15才上的车,赶到洛杉矶机场时已是8点十几了(洛杉矶早上高速一般会有些堵车)。等过完安检,来到候机厅没多久,就开始登机了。

        历经五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12点20降落在夏威夷大岛西边的Kona机场。一出飞机,便感受到了温暖而熟悉的热带海岛微风,远处几株高大的棕榈树也在随风摇曳着,联想到几个小时前我们还在繁忙的大都市里生活,真是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科纳机场和十几年前来过时没什么变化,依然要通过楼梯车下飞机,再步行走出停机坪。机场出站口附近有一个仓库一样的小房子,游客要先去那里检查健康码才能顺利出站。

        走出机场后,我们先要去停车场找事先租好的车。由于是租私家车,车主只是告诉我们车的大概位置及型号,我们只能稀里糊涂地在陌生的停车场里四处寻找。大约找了有十分钟,我们终于找到了车。车的门没锁,车钥匙就藏在副驾驶脚垫的下面(还车时也是一样的操作)。如果有其他人事先知道这个情况,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把车偷走,总感觉这种交接车的方式挺没六儿的。

第一天的行程

        取了车后,我们先到附近的一个快餐店(汉堡王)吃点儿饭。这里的快餐要比洛杉矶贵很多,同样的汉堡洛杉矶要5块,而这里要8块,贵60%。我随便点了点儿勉强够三个人吃的东西就要快40(后来我们再没去过快餐店,不知道欧胡岛是不是也这么贵)。餐厅里面只有两三桌客人,餐桌是隔着坐的,同一个餐桌使用后就不能再用了,要工作人员消毒过后才能再用,感觉这里疫情管理的还挺严的(至少比洛杉矶严得多)。

        1点20吃完饭,我们就沿大岛中间的200号公路往Hilo方向开去。因为租的私家车没法异地还车,我们的行程就是先去岛东边的Hilo市玩,再往南去火山国家公园,最后再回到Kona一带玩。从Kona开到Hilo要100多公里,要2个小时,还是相当远的。一开始的路段艳阳高照,蓝天白云之下是笔直的道路,道路两旁是青青的草地。左侧远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山上光秃秃的,只有点儿低矮灌木,有点洛杉矶的荒山的感觉。事后查了一下,这座山是茂纳凯亚山(Mauna Kea),是一座古老的休眠火山。山顶海拔高达到4207米,是世界上海岛山峰第二高峰(第一在印尼),真是难以想象海岛上面居然能有这么高的山。开了一会儿,我们渐渐地驶入一片云雾之中,天上也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到此景,我们不禁有些担心,害怕一会儿下车游玩会受到影响。还好天公作美,当我们快到景点时,雨已经渐渐小了。

        2点50左右,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一站——彩虹瀑布(Rainbow Fall)和沸腾之锅(Boiling Pots),它们都属于Wailuku河州立公园(Wailuku River State Park)。我们连飞机带汽车坐了一整天,早就想下地好好转一转,但是没想到这两个景点都很小,没走几步路就到尽头的观景台了,有点意犹未尽。彩虹瀑布是一个24米高的小瀑布,壮观是谈不上了。但据一旁的资讯板介绍,如果是晴天来这里,会在瀑布下面看到彩虹。可惜当下天还是阴沉沉的,所以也没看到彩虹,只觉得空气中潮热潮热的。沸腾之锅其实就是一小段水比较急的河流。水流撞击在一个个圆形的像锅一样的石头坑中(这些圆形石头坑是由之前岩浆流过时形成的),形成了一个个湍流,溅起的水花就像沸腾了一样,故此得名。说实话,景色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四周苍翠欲滴的植被还是让我们眼前一亮。到处都是饱满的叶片迸发而出,有的大树顶部还点缀着鲜艳的橘红色花朵,加上耳边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着实让人沉醉。

(彩虹瀑布。落差很小,但据说晴天时这里常能看见彩虹。)
(沸腾之锅。其实就是一条有些湍流的小河,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公园里的热带植物。郁郁葱葱,一层又一层,绿意盎然。)

           两个地方加起来待了约半个小时,我们继续出发,不久就开到了Hilo市区附近。我们先找了一家连锁超市(Sack N Save),在那儿买了些吃的,喝的;更是为了去买夏威夷的特色美食Pokē(音似拼音“pōuki”)。Pokē是把生鱼(或其他海鲜)切成小丁,调上不同的酱汁,再加上不同的配菜,配饭一起吃的海鲜料理。在夏威夷,Pokē广受人们喜爱,不光有专门卖Pokē的小店,连各大超市也都有卖的。Pokē的美味主要就靠食材的新鲜,因此超市里的也毫不逊色,价格往往还能更公道,所以我们每次都是在超市里买。这次我们买了三盒半磅的金枪鱼(Ahi)Pokē,各是不同风味,一盒辣味的,一盒酱油的,还有一盒白酱的。价格都是13块钱一磅,跟上次来夏威夷时的价格差不多。想想在洛杉矶如果要买可以生吃的金枪鱼,至少都得25块钱一磅,真是觉得赚到了。这家店里还可以买到蒸好的米饭,真是太方便了。

        4点半,我们来到了订好的酒店(Castle Hilo Hawaiian Hotel),天上又下起雨了。刚把行李放下,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拉开阳台的门,坐在阳台的小凳上,一边欣赏着楼下的大榕树,一边享用着刚买的Pokē,好不惬意(之之不吃生鱼,给他买了个盒饭,还买了个热狗)。话说这个大榕树,早已经独木成林,里面住了数不清的鸟。到傍晚时分,鸟儿们纷纷归巢,在树上叽叽喳喳叫的不可开交,仿佛是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赶紧相互聊一聊这一天的见闻。甚至到晚上天黑了,它们还一直叫个不停,关上隔音玻璃门都能听见。老婆觉得这很有大自然的情趣,但我觉得老这么吵闹,也有点让人消受不了。

(在阳台上享受鲜美的Pokē。前面这棵树上住了数不清的鸟,热闹非凡。)


           5点半左右,雨停了,我们趁机一起下楼到海边转转(这个酒店就在海边)。我们沿着海边的礁石慢慢溜达着,接着走过了一座小桥,来到了一个叫椰子岛(Cocunut Island)的小岛。这时雨渐渐下了起来,淅淅沥沥的,我们也没太在意,继续在小岛漫步。只见小岛中间是一大片绿地,上面星星点点的有好些鸟在忙着觅食,还有几只长腿的金斑鸻(Pacific Golden Plover)像哨兵一样站立在草坪上,时刻警戒着。绿地四周有几个凉亭,还有几座烤肉台,还有一间厕所,设施齐全,平日里人们能来这里开烤肉派对了。小岛的尽头还有几个砖石搭起来的台子,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和之之上去看了看,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第二天我们看到好几个人从这儿往海里跳,估计这个台子是让人们跳水娱乐用的吧)。此时雨越下越大,我和之之无处躲藏,被淋成了落汤鸡,赶紧从台子上下去了。眼见回去还有好一段路,我们便在厕所的屋檐下躲了一会儿雨(凉亭里有疑似流浪汉的人,就没敢过去)。等了好一会儿,雨渐渐小了,我们仓惶地逃回了酒店。晚上7点多钟(已是洛杉矶10点多),倦意来袭,就早早睡下了。

3月19日(星期六)

        由于时差的关系,我早上不到6点就醒来了。洗漱了一下,吃了点东西。7点钟,我带着之之到楼下海边转悠,老婆觉得没意思,就没跟来了。今天雨过天晴,十分清爽。我们没走多远,就在附近的礁石处找到了一个退潮后形成的大水坑。这个水坑还比较深,里面困住了好几条不同的热带鱼。我们正好手上有一块面包(本来准备喂鸟),就掰成小片投喂坑里的热带鱼。其中一种长着黑色条纹的鱼很积极,面包一落在水上,它们就纷纷去抢食。而还有几只黄色的带着一个黑点的鱼,安心的在礁石边上啄着,好像对面包没有兴趣。这次来夏威夷我们的一大目标就是希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热带鱼,本以为浮潜时才能看到,没想到门口的水坑里就有这么多,我们对达成目标的信心倍增。

第二天的行程


        看了一会儿鱼,我们就各自到一旁各玩各的了。正当我在一处礁石区探索时,突然脚下一滑,失去了平衡,侧着摔倒在礁石上了。原来有的礁石上长了很多苔藓,而这些苔藓非常的滑,如果稍不注意踩了上去就很容易滑倒。夏威夷海边的礁石大多是岩浆冷却后而形成的玄武岩,它们还没有怎么被海浪冲刷打磨,依然保持着布满气孔的表面,所以非常锋利(引用火山国家公园巡逻员的一句话,“这里的石头表面就像碎玻璃一样扎,如果不幸从石头上滚下去,你的肉会像被擦丝器擦过一样,所以最好不要摔倒。”)。摔倒时,我下意识用左手撑了一下,左手手掌上划了两个小口子。中指的第一指节外侧立刻被擦掉一小块肉,就好像被刀子剜掉了一块,鲜血渐渐的涌了出来。左侧的腿幸好有裤子保护,只是轻微擦伤。我赶紧找到了在附近沙滩玩水的之之,把我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告诉了他(后面还有很多教训……)。然而他还恋恋不舍地不想回去,我又等他在沙滩上玩了一会儿,8点15才带着他悻悻然回到了酒店。

(退潮后的水坑。有很多条小鱼被困在里面,其中不乏色彩鲜艳的蝴蝶鱼)
(面包一入水,它们便会蜂拥而上。)


            稍事歇息,我们便驱车前往今天的第一站——阿卡卡瀑布州立公园(Akaka Fall State Park)。这个瀑布在Hilo市北边不远处,开车20多分钟就能到。停车场里有一个自动售票机,旁边还专门有个工作人员协助游客买票。这个景区不大,里面只是一条长1.公里的环形步道,但门票却是5块钱一个人,停车费还要再收10块,感觉还挺贵的(相对其他收费景区)。走进园区,发现这里的路面是平坦的水泥路,两旁还有结实的不锈钢护栏,看来政府确实是投了些钱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步道的一旁是一个山谷,从上往下望去,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海洋,令人心旷神怡。不经意间,我看见一个黑色的小东西悬在空中,仔细一看,原来是只蜘蛛。这蜘蛛背上长着尖刺,还有像眼睛一样的斑纹,看起来就让人发毛。但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网就像神兵天降一样出现在了半空中,附近根本就没有附着物可以用来固定,不知道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支出这么大的网。这样的蜘蛛后来还看到了好几个,看来挺常见的。道路两旁的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见所未见的奇花异草,木本植物的枝干上还长着一层绒毛似的附生苔藓,上面挂着晶莹剔透的小水滴,看着格外讨喜。路上有条小溪两边长了好几簇竹子,每一根都能有20多米高,顶部垂下来的枝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门。对面是一棵几百年(也可能几千年)的大榕树,树冠早已长得遮天蔽日,其间又有无数条气根从树枝上直直垂下,颇为壮观。

(Akaka瀑布景区正中间是一片绿色的山谷。)
(路边的一棵大榕树。有无数条气根从树冠垂下。)


            走了有半个小时,我们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再往前走了几步,就来到了Akaka瀑布的观景台。只见对面的山顶上有一个小口,水就像大坝决堤一般从那个小口喷涌而出,一泻千里。这个瀑布的落差有134米,相比之下昨天去过的彩虹瀑布就显得有点袖珍了。话说美国最高的瀑布有好几处都在夏威夷群岛,其中单级落差最大的Waihilau瀑布就在大岛北面。据说它的落差有792米,是Akaka瀑布的6倍,令人难以想象,估计得离个一两百米远才能看到全貌吧。可惜我们这次并不路过,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那儿参观一下。瀑布观景台的资讯板上还介绍了当地一种神奇的鱼,夏威夷淡水虾虎鱼(Hawaiian Freshwater Goby)。这种小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在上游淡水中产卵,卵随着水流流向大海,幼鱼再从大海游回上游河流。洄游的途中就要挑战这134米高的瀑布,光靠游肯定是上不去的。原来它们的腹部有一种吸盘,可以吸着瀑布后面的岩石一点一点的往上“攀爬”。就算不用直接遭受瀑布冲击,以他们7厘米的身躯垂直往上爬134米,其难度也堪比去西天取经了,真是十分励志的一种小生物呀!

(这个是公园门口的资讯板,也介绍了这种虾虎鱼神奇的洄游之路。)
(Akaka瀑布远景。上端的河口虽然很小,但喷涌出来的瀑布,如千军万马。)


          欣赏完Akaka瀑布,我们就沿着步道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回到入口处了。接着我们往南开了一点儿,10点20左右来到了今天的第二站——奥诺梅亚湾(Onomea Bay)。这里没有停车场,只能把车停到路边。旁边还有一个私人的植物园(Hawaii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可以在此付费停车。植物园门票要25块一个人,我们对植物没有太大兴趣,就不去了。我们沿着一旁的小路盘旋着往山下走。这里道路状况和刚刚去过的Akaka瀑布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一般的土路(下完雨会变得很泥泞)。路旁也丛生着各种热带植物,其间悬挂着很多蜘蛛网,有早上看到的那种尖刺蜘蛛,还有另一种看起来更恐怖的长腿大蜘蛛。这种蜘蛛是黑色的,腹部有一个黄色的“Y”字,像一个鬼脸;背部有一个隆起,上面有些黄绿色的曲里拐弯的图案,像鬼画符一样。8条黄黑相间的长腿两两一组分别伸向4个方向;靠近腿的蜘蛛网还有奇怪的“Z”字蜘蛛丝,总之看到它心里就有种不详的感觉。事后查了一下,前面讲的带刺的蜘蛛叫刺苔娜蛛(Thelacantha),而这种黑色的大蜘蛛叫香蕉蜘蛛(Argiope appensa),它们都是外来的入侵物种,如今已普遍分布在夏威夷诸岛。

        走了有20分钟,我们来到了海湾底部。这里海滩都被大大小小的圆形鹅卵石覆盖着,已经看不到沙子了。路的尽头有一处礁石伸向海中间,上面有不少退潮后形成的小水坑。里面有各种贝壳类生物,都是在加州海边没有见到过的(当然加州海边的螺这里也没有)。其中以之之找到的一个油光锃亮、形似枣核的黑螺最为好看,黑色的螺壳上还有些隐隐约约的红褐色条纹,有种莫名的贵气。这里还有一种斑马沙虎鱼(Zebra Blenny),它们通体是黑色的,上面还有明亮的淡蓝色条纹,与海边经常看到的带保护色的虾虎鱼不太一样。海边还生长着很多大树,也有很多根须从树梢上垂下来。路边就有一条由好几个根缠起来的藤蔓,看起来挺结实的。之之拉着它来回荡了几下,就像人猿泰山一样。正当他玩得开心的时候,藤蔓“啪”得一声断了,之之一屁股坐在了草丛里,我们也就赶紧回去了。

(奥诺梅亚湾的底部一景。这棵树的树叶还挺好看的。)


(之之捡到了一个油光锃亮、形似枣核的黑螺。)


(香蕉蜘蛛。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岛屿,如台湾、印尼等。喜欢在向阳的地方结网,所以路边常能看到。最神奇的部分就是那些Z字型的网,像是在往外发电波一样。)


        至此我们在Hilo北边的行程就算走完了。接着开车回到Hilo市区,又到昨天去过的超市买了些Pokē和米饭(之之还是吃盒饭)。这次我们不光买了鱼的,还买了此前没吃过的扇贝Pokē。扇贝是去了壳的,个头都挺大。虽然焯过水,但口感并不老。拌上了黄油蒜酱,也很好吃。带着这些食物,我们来到了一处靠海的公园(就在昨天住的酒店旁边)。一边欣赏着无边海景,一边品尝着新鲜可口的美食,感觉比在餐馆里吃还舒坦。

        12点半,我们吃完午饭,正好到一旁的日本园(Japanese Garden)转一转,消消食。这是一处开放的日式风格园林,中间有一个大湖,湖水将园区分隔成了几片绿地,绿地之间由几座风格各异的石桥相连。道路两旁的草坪上有些假山怪石,石头缝中开着小小的野花;还有几棵精心修剪过的小松树。路边还立着几座厚重古朴的石灯笼,有的已经成为鸟儿的居所。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好几种小鸟,如家八哥(Common Myna),斑姬地鸠(Zebra Dove),金斑鸻,橙黄雀鹀(Saffron Finch)等等,其实它们都是在夏威夷常见的鸟类(也是外来引入的),但在这个优美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活泼可爱。我们还在树梢上看到了一只北美红雀(Northern Cardinal),一般它们都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没想到夏威夷也能看到,估计也是被引入的吧。我们在日本园中漫无目的地逛了逛,又沿着海边的小路走了走,接着就离开了。此前在网上搜了一下,Hilo市东南边有一个卡波霍湾(Kapoho Bay)适合浮潜,本来下午要去那里玩。结果在导航上一查,2018年火山喷发把那里都淹没了,所以也去不了了,只好提前往火山国家公园方向开去。

(左上:橙黄雀鹀。右上:金斑鸻。左下:北美红雀。右下:斑姬地鸠)

(日本园中的一景。后面的石灯笼里有一个家八哥的窝。)
(海边的告示版上示注着各种鱼的尺寸,如果钓上来的鱼比标注尺寸小,就要放生。)


        下午2点,我们来到事先订好的民宿。但到得太早,还不能入住。我们就先把一些需要冷藏的食物搁到了冰箱里(中午吃剩的Pokē和水果),接着就去一旁的火山国家公园玩了。公园离得很近,开车只要两三分钟就能到。进入火山公园,我们现在去了门口附近的游客中心。正好遇到一个巡逻员在室外的大地图附近给游客讲解这里的情况(前面引用的就是这位巡逻员的话),他的介绍生动有趣,引得很多游人驻足旁听。他说火山口北面是看不到岩浆的,只有到南边才能看到岩浆。此外火山口北面的火山观测站(Jaggar Museum,2011年我们还去过)已经永久关闭了,原因是那附近的地面在不断塌陷,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游客也不要靠崖壁太近,一旦山石滑落,将是万劫不复。另外,在火山国家公园游玩时一定要多带水,擦好防晒,因为这里的海拔比较高(一千多米),日照也比较强烈;而且很多地方没有公路可以到达,所以救援很不方便;去年就有一个游客因此在火山国家公园遇难,失去了生命。他还建议游客保持一个“夏威夷式”的心态,不要想着什么都得看到,能看到岩浆固然好,但没看到也就那么回事;如果什么事都要强求,那玩起来也不会快乐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根据巡逻员的建议,我们打算今天在火山北边玩,明天一早再去南边看岩浆,因为听说岩浆湖在日出的那一刻会非常好看。

        下午3点,我们开到了北边的蒸汽喷口景区(Steam Vents)。这里是一片大草原,当中有很多地方源源不断地冒着白色蒸气,颇有阵势。停车场旁边就有一处围起来的喷气口,走近就能感觉到一股温热湿气袭来。但令我很意外的是,这次居然没有很重的硫化氢的气味(上次来把人熏的头疼)。我们沿着步道一直走到火山口跟前,只见下面是一个大坑,坑底铺满形状扭曲的黑色火山岩,一眼望不到边际。这个大坑是已经塌陷的火山口形成的,所以呈一个圆形,其直径有110多公里(在地图上量的)。大坑的内部还有一个相对小一点的坑,里面冒着滚滚浓烟,那便是岩浆池的所在地了。但正如巡逻员所说,从北边是看不到坑内岩浆的。看着这一片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原,以及后面不断翻涌着的黑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而又是如此的无情。

(湿热的水蒸气源源不断地从地面的裂缝中喷出,远远看去是一道道升起的白烟。)


        我们闲来无事,就一直沿着火山口边上的步道往西走。一路上游人很少,两旁都是黑色的砂石,上面长着些低矮的灌木,偶尔还有几棵叫不出名字的树,但也不像是热带雨林的植物,感觉干巴巴的。在一处观景台休息时,之之突然喊道:“快来看,我找到一只大鸟!”我跟着他走进树丛,看见一只棕色的大鸟正在地上找吃的。它体型比鸡稍大一点,眼睛周围是一圈红色,头上有一个小小的冠,身上的羽毛像鳞片一样排列有致,而尾巴是蓝黑色的。我和之之都很兴奋,赶快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才知道这种鸟在火山国家公园还算是比较常见的(遇到了好几次),甚至我们住的民宿附近都有看到它们的踪影。事后查了一下,它的名字叫黑鹇(Kalij Pheasant),棕色的是雌性,而雄性是蓝黑色的。

(左:雄性黑鹇。右:雌性黑鹇)
(火山口内是一片黑色的平原,远处的大坑里就是岩浆池,边沿的地面上有很多裂缝。)

(北峡靠近岩浆池的地方,虽看不到岩浆,但可见坑中浓烟滚滚。)
(这个板子上介绍了2018年的火山喷发对周围地形的影响。据说那次喷发共喷出了7.6亿立方米的岩浆,导致喷发后火山内部的压力变小,因此火山口附近的地面开始塌陷。)

       大约走了1个半小时,我们来到已经关闭的火山观测站,也是路的尽头。11年前我们还参观过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二楼观景台拍过火山;馆内有一个像心电图一样的东西,一直在记录着附近地表的震动。如今这里已经被铁丝网围了起来,听说以后会搬到园区内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没有多做停留,就往回走了。在回程的途中,之之还很调皮地在地上蹦蹦跳跳。有一次他在给我们照相时,突然身子一沉,一条腿整个陷进了坑里,把我和老婆吓了一跳,赶紧把他拉了出来。原来火山口周边的地面上有很多塌陷而成的小坑洞,刚才之之就一脚踩到了一个坑里,掉了下去。这一下把他自己吓得也不轻,后面他也就收敛多了。一直走到了5点半,我们才回到停车场。这一来一回总共走了有5公里,我们也已经相当疲惫了。随即开回民宿,吃了些东西(泡面和中午的剩饭),早早歇息了(可能还是有时差,不到9点就睡了)。

3月20日(星期日)

        一大早4点半,我就醒了,心里惦记着要去火山口南边看日出。但屋外一片漆黑,雨还下得挺大。我们也没有带雨具,担心就算去了公园,也没法冒着雨在黑暗中走到火山边上(还要走1.6公里呢)。于是我就在床上又躺了一会儿。直到5点半,我才起床洗漱,顺便把之之他们叫醒了。收拾完毕,雨也小一点了。我们终于在6点钟出门,再次前往火山国家公园。

(第三天的行程)

        6点10分,我们来到了火山口南边的破坏之路(Devastation Trail)。在那儿的停车场停好了车,再沿着外面一条柏油路往火山口南边的观景台(Keanakāko’i Overlook)走(因为前面有一处路面坍塌了,所以不能走车)。这时天已经蒙蒙亮,雨也停了,宽阔的柏油路上只有我们几个游人,显得十分苍凉。道路两旁的树丛里却渐渐活跃了起来,不时的传来草虫清脆的鸣叫声以及鸟儿婉转的歌声。

        走了约30分钟,我们来到火山口南边的观景台,老远就能听到人们连连的惊呼声。我们走近一看,果然能看到远处的大坑中有一小段红得发亮的岩浆。虽然离得很远,但还是能感觉到岩浆在不停流动着,有时还能看到一些小的石块顺着岩浆一起流下。据一旁的专业摄影师说,那些看起来米粒儿般大小的石块其实有一辆轿车那么大。岩浆所在的那个大坑也被称作岩浆池。虽然其表面大部分都是岩石的黑色,但下面就是暗流涌动的岩浆。当岩浆即将喷发时,那黑色就会泛出隐隐红光,像是燃烧着的煤炭一般。我们在这里看了半个小时,其间岩浆池里会时不时地小小喷发一下。喷发的过程就像是激荡的海浪撞击到礁石一般,在空中掀起无数朵通红的浪花,真是前所未见的奇景。由于离火山很近,这里的硫磺气味就比昨天更重了一些。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被远处那眼狂野不羁、躁动不安的暴力之泉所深深吸引着,也许人的潜意识中都对强大的力量有所憧憬吧。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一群日本中年女性对着火山跪拜,然后光着脚在锋利的火山岩上跳起诡异的舞蹈,仿佛是在举行什么奇怪的宗教仪式一样,怪瘆人的。

        我们所在这个火山正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活火山——基拉韦厄火山(Kīlauea)。这座火山在过去的100年间一共大规模的喷发了52次,最近的一次就是2018年。每一次喷发都会对附近的地形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卡波霍湾就被岩浆完全填埋了。这座火山的年龄在30万年到60万年之间,而岛上的另一个死火山,科哈拉火山,曾经持续了90万年的火山活动。因此科学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拉韦厄火山会继续保持当前活跃的火山活动,只是没人知道具体什么时候火山会再次大规模喷发。其实夏威夷诸岛都是海底火山形成的,而夏威夷附近的海底仍有很多火山口,所以今后夏威夷的陆地面积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新的岛屿诞生。想到我们正在这里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心中就不由的产生出一种豪迈之情。

(清晨的火山国家公园。沿着这条柏油路走,能走到火山口南边的观景台。)
(躁动不安的岩浆池。岩浆池表面浮了一层岩石,那是冷却了的岩浆形成的。里面是通红的岩浆,不停的往外流,仿佛是炼钢炉里的钢水一般。)
(不时能看到有岩石顺着岩浆流下。据说这些流下去的石头每块都有一辆车那么大。)
(地上散落着的黑色火山岩。其质地坚硬,表面布满一个个不规则的小孔。)

        7点10分左右,我们离开了火山口的观景台。虽然园内还有几处景点要去,但因为房间还没有退,便先折返回民宿,把房间退了。8点半,我们再次回到火山国家公园,来到熔岩管(Lava Tube)景区。这里的停车场很小,所以一般很难停上车,好在我们来的算早,很容易就找到了车位。沿着步道走了10来分钟,我们就来到了熔岩管的入口。只看见长满苔藓的石壁上有一个4米多高的大洞,洞非常深,一眼看不见光亮。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经过的熔岩把石头融化了,然后形成了这个管道状的洞穴。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个管道,乃至外面长满植物的石壁都是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当火山喷发停止时,流经此地的岩浆会逐渐的减少,而表面的岩浆逐渐冷却,形成了一个岩石的外壳,当岩浆完全流尽后便留下了这种管道状地貌。管道内部每隔数米有盏暗黄色的小灯为游客指引方向,但光线很弱,完全看不清四周。洞内路面崎岖不平,坑中还多有积水,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脚水。我们走了没多久(182米),就从管道中出来了。心想这熔岩管还挺短的,原来这旁边还通向一个更长的熔岩管,但里面没有任何灯光照明,所以封着没向游人开放。

(熔岩管景区入口处的资讯板。左上角的三张图片介绍了熔岩管形成的过程。右上的文字说熔岩管形成时期,管内的温度能达到1090摄氏度。当火山喷发停止后,熔岩管里的岩浆彻底断流。经过一年的冷却,各种植物便会逐渐覆盖在洞外的石壁上。)

(熔岩管的入口。洞内一片漆黑。)

        从熔岩管回来,还不到9点。心想时间尚早,就再走一走旁边的Kīlauea Iki步道吧。这条步道通向火山口底部的熔岩平原,可以让游客近距离观察熔岩冷却形成的奇特地貌,也是火山国家公园里人气最高的一条步道。这个熔岩平原就在基拉韦厄火山口的东边,曾经这里也有一个火山口,并在1959年剧烈喷发过,岩浆喷到空中580米高。但此后就没有再喷发过了,原来的岩浆池经过50年的冷却,形成了今天的熔岩平原。这条路比较艰苦,如果要穿越整个火山口,最短的路线也要走5.3公里,加上上下落差有122米,走完大约要3个小时。由于时间和体力的关系,我们打算就到下面看一看,然后就原路返回,不穿越火山口了。

        走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下到谷底。之前都是从上面俯瞰整个熔岩平原,如今身处其中又是另一番光景。远远望去,空旷的黑色平原上到处是龟裂的地面,仿佛是一个地震过后的大停车场。如今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也星星点点地长着各种植物,还有些嫩芽正从岩石的裂缝中倔强地挺身而出,不得不佩服生命的顽强。山谷中有一条直直的路通向对面,道路两旁有几个用石头堆成的三角锥,那是给游人指路的路标。这平坦的地面上布满了无数不规则的小孔,其形态有点像是尚未完全泡开的紫菜,只不过它的质地非常坚硬,所以非常锋利,真不愧是天然的“刨丝器”。之之还在地上找到了两个25美分硬币,它们已经被腐蚀得面目全非了。25美分硬币外面镀了一层白铜(铜镍合金),是一种抗腐蚀,耐氧化的材料,但还是抵不过这里长年火山气体的侵蚀。

        我们在下面随便转了转,就往回走了。上山的路显得格外漫长,虽然温度不高,但也走得汗流浃背。山上的植被就比山下茂密多了,连路旁岩石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苔藓。按理说山上山下的降水应该差不多,不知道为什么植被有这么大的差异。途中我们还捡到一个白色的蛋壳,只有小拇指的大小,可能有只小鸟刚刚在这片树林里破壳而出吧。

Kīlauea Iki步道地图。我们这次只是在两个红点间走了个来回。如果要走一圈,至少得走个大半天。)
(通向Kīlauea Iki底部的步道。道路两旁都是茂密的热带植物。)
(从火山岩的夹缝中长出的植物。虽然很孱弱,但展现出勃勃生机。)


        

(Ōhiʻa Lehua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种木本植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夏威夷群岛各处,是夏威夷的象征之一。当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时,它们能长成25米高的大树(参考在彩虹瀑布的那张照片);但当它们生长在贫瘠的玄武岩地区时,则会长成低矮的灌木丛(此图))
(之之在地上找到了一个25美分硬币,已经被腐蚀得面目全非。)


        10点钟,我们终于走回停车场,接着往公园南边的海拱门(Sea Arch)开去。这条路是一路下坡,视野很开阔,可以看见一条条黑色的路径通向大海,证明岩浆曾在那里流过。途中还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在草丛中闪烁,离近一看,居然是一只野猪在找吃的。

        10点半,我们开到了海拱门停车场。步行约十分钟,来到了海边的一个观景台。在那里可以看到一排排黑色的海崖伫立在碧蓝的大海中,被海浪不停地冲刷着。有一处海崖中间还是镂空的,就像一个拱门一样,这就是海崖被海水不断侵蚀而形成的。有道是滴水都可以穿石,更不用说这孜孜不倦的海浪了。也许下次我们再来,这个拱门都不复存在了。在回停车场的路上,我们还在路边发现了开着紫花的含羞草,一动它的叶片,叶子就会收缩到一起,挺有意思的。

        11点钟,我们开始返程。在回程途中,我还在吐嘈路边“注意夏威夷雁(Nēnē)”的告示牌,因为两天下来一只都没见到。没想到刚开出去没多久,就看到了一只野生的夏威夷雁在路边草地上散步。我赶紧把车停到路边,跑下车给它拍照。它好像也不太怕人,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后来停的人多了,它就钻到灌木丛里了。我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此前只在动物园见过,从没在野外遇到。夏威夷雁是夏威夷州的州鸟,只在夏威夷岛屿有分布。因为入侵物种的影响和人们的猎杀,夏威夷雁一度濒临灭绝(只剩约30只)。但近几年因为人工繁殖和保护,它们的数量得以回升,如今大约有2500只。即使如此,它们仍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大雁。看到夏威夷雁后,我才明白路边的告示牌诚不欺我,刚才真是错怪它了。

(通往海拱门的路。路边可以看到一条条黑色的路径,那就是岩浆流过的痕迹。)
(这是火山国家公园的最南边,海浪孜孜不倦的冲刷着海拱门。)
(资讯板上讲解了海拱门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只夏威夷雁在路边草丛里觅食。它们是草食性动物,主要吃植物的叶子、果实或花朵。据说它们曾经濒临灭绝,如今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仍是最罕见的大雁。)

        离开火山国家公园,我们接着沿11号高速公路往Kona方向开去。开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位于Kona南边的霍那吾那吾神圣避难所国家历史公园(Pu’uhonua O Hōnaunau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门票是20块钱一辆车,但我们有国家公园年票,所以不要钱。这个公园主要是给游人展示夏威夷土著的日常生活及文化历史。园区很大,门口不远处有一个小剧场,里面播放着一个短片介绍夏威夷的宗教信仰。旁边还有一小块瓜田,种着些葫芦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夏威夷土著最初的农业了。再往里面走,可以看到几个茅草屋,里面陈设着一些木制,藤制的器具,还原了古时夏威夷土著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还有一条独木舟,感觉有十几米长,早年夏威夷人可能就用这种独木舟出海打渔吧。屋外有一个半月形的水塘,塘底有好多个圆形的小坑,每个坑里都有几条鱼卧在里面。这应该是夏威夷土著的鱼塘,至于这些鱼为什么喜欢待在圆坑的底下,我就不太清楚了。海边还有一个由木栅栏围起来的茅草屋,周围还立着很多木质雕像,这都是夏威夷诸神的造像。这座茅草屋其实是皇家陵墓,收藏着23位夏威夷首领的遗骨。土著人认为先祖之灵可以保佑村民,所以不时还会在一旁的台子上供奉一些食物。根据园区手册介绍,夏威夷土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00到1100年。他们的祖先是从波利尼西亚群岛漂洋过海(近4000公里)来到这里的波利尼西亚人,他们随之在此繁衍生息,慢慢演化出具有夏威夷特色的文明。曾几何时,这里也有严苛的法令。如果有人犯了法(比如说在休渔季捕鱼了),就要面临死刑。犯人们唯一的生存机会就是在被抓住之前,跑到海边,并游到这里,这样才能被赦免。因此,这里才被叫做神圣避难所。

        在这儿不光能了解到很多夏威夷本地的风俗,还能欣赏美丽的霍那吾那吾海湾(Hōnaunau Bay)。我和之之顶着正午的大太阳,来到海边的礁石区探索。这里的海水真是我见过最清的海水。除了常见的沙虎鱼,海螺,寄居蟹,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橘色的海胆,躲在礁石的缝隙里。此外,还能看到很多亮黄色的鱼在浅滩的礁石上不停的啄着,仿佛伸手可及。还有一种银白色的纺锤形的小鱼,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水里穿梭着,也很好看。但最精彩的是,我们在远处的海面看到了一群嬉戏的海豚。这些海豚有时会跃出海面,在空中划过一到弧线,再扎入水中,溅起无数浪花。虽然公园园区是不让游泳的,但旁边的Two Steps海滩可以,也是大岛浮潜的好去处。

(据说夏威夷土著人会种这种葫芦,并用这种葫芦制做各种生活用具、乐器。)
(复原夏威夷土著人住的茅草屋。里面有一艘Outrigger独木舟,船体一侧有一根舷外浮材,可以使船更加稳定。夏威夷土著人主要靠这种小船在海上航行,捕鱼。)
(另一间茅草屋里复原了夏威夷土著的生活场景。很多生活用具都是木制、藤制的。)
(后面的那个建筑就是收藏着23位夏威夷首领的遗骨的皇家陵墓。
(皇家陵墓外的两尊木雕。它们是夏威夷文化中的两个主神,分别是象征生命的Kāne(右)和象征海洋的Kanaloa(左),据说它们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常一起出现)

         2点15,我们继续北上。3点钟,来到一家L&L吃午饭。L&L是一家夏威夷常见的连锁餐厅,主要卖一些东亚食品,比如韩式烧烤、日式咖喱之类的。它的特点是分量很足,价格也不贵。以前我在夏威夷上班时,中午经常跟同事一起吃。这次我们点了三份盒饭,咖喱鸡排,炸鱼和我最爱吃的Loco Moco(汉堡排饭)。一共是34块钱,虽然比十几年前贵(那时一份盒饭才8块钱不到),但比起刚来时吃的汉堡王,实惠多了。Loco Moco是一种夏威夷特有的料理,它是把汉堡排和煎蛋放在米饭上,再浇上肉汁的吃法。现在看来Loco Moco是高热量、高油脂的碳水炸弹,但对当时经常饥肠辘辘的我来说是经济实惠又能顶饱的美食。在等饭其间,我们还看到一只颜色鲜艳的壁虎。它通体是黄绿色的,头上、背上还有蓝色、红色的色块,非常好看。事后查了一下,这种壁虎叫金粉壁虎(Gold Dust Day Gecko),是一种日间活动的壁虎,原产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在垃圾桶边上趴着的金粉壁虎,颜色非常鲜艳。)

        吃完饭,又开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订好的酒店。酒店的住客还挺多,排了会儿队才办好了入住手续。今天开了大半天车,相当疲惫。但考虑到明天一早就要离开夏威夷大岛,如果今天不去浮潜,就没有机会了;便劝说老婆陪着我们一起去Two Step沙滩(需要有人帮忙看包)。稍微休息了一下,我们便马不停蹄的往刚才去过的霍那吾那吾湾开去。

        5点20,我们来到了Two Step沙滩。太阳已经渐渐西沉,眼看就没多少时间玩了。由于这是之之初次浮潜,也是他初次在大海中游泳,我便让他先在近处的一个水坑里练习一下。说它是水坑,其实它也连着大海,会有海水从礁石处漫进来;但没有浪,也比较浅,所以比较安全。据之之说,他在坑里也看到了鱼,还有小虾。我把之之安顿好后,便独自往大海边走了。这次我没有穿脚蹼,所以得光脚在礁石上走,非常疼(以后一定要带脚蹼)。虽说我此前在恐龙湾浮潜过一次,但那已是8年前,此后就没在海里游过泳了;而且恐龙湾里风平浪静,水也不深,没有什么危险;而这次是面对货真价实的大海,心里还有多少有些忐忑的。既来之则安之,我整顿了心情,小心翼翼的潜入水中。

        一进入水下,我立刻被海底如梦似幻的景色吸引了。水下是一片深蓝色(可能因为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寂静祥和。这里的海水还是比较深的,大概有个5,6米深。底部有很多大礁石,礁石上有一层黄绿色的苔藓一样的东西,应该是海藻。有的礁石上还长着珊瑚,有的像一簇簇蘑菇,有的则像树杈,千奇百怪,但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在靠近岸边的礁石处有很多小坑,每一个坑里都躲着一个粉色的海胆,就好像是高层公寓里的住户。在这片水域中,最常见的鱼就是先前在岸边看到的黄高鳍刺尾鱼(Yellow Tang),它们亮丽的黄色在水中非常显眼。第二多的就是条纹刺尾鱼(Convict Tang),它银白色的身上有黑色条纹,像是罪犯的囚服一样,所以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罪犯鱼,还挺形象的。这两种鱼都不大,但数量比较多(当然还有更小的鱼,但就分不清是什么品种了)。这里着重说一说之后在恐龙湾没看到的鱼(不代表恐龙湾没有这些鱼)。第一种,黑色炮弹鱼(Black Triggerfish)。这种鱼的特点是通体是黑色的,只在背鳍、腹鳍与身体连接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条纹。游水时,它的背鳍、腹鳍会呈波浪状摆动,非常有趣。第二种,棘烟管鱼(Bluespotted cornetfish)。它的体型细长,颜色是银灰色,身上也没有明显的鱼鳍,看起来就像是一根会游泳的针。全靠尾部的摆动游泳,但速度令人意外的快,可能是因为体型细长,没有什么阻力吧。第三种,角镰鱼(Moorish Idol)。这种鱼很像平时说起来的神仙鱼,身体是三角形的,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背鳍末端是长长的一条,甚至比身子还长,在水里摇曳生姿,甚是飘逸。按理说这种鱼在夏威夷群岛应该是挺常见的,但我这次只在Two Steps浮潜时见到。

        玩了约一个小时,我担心左手的伤口泡太久会不好愈合,便从海里回来了。上岸后才发现腿上又多了好几道口子,应该是下水或上岸时被礁石划的。我们下水的地方没有沙滩,所以都得踩着礁石上下,加上这边的礁石都是锋利的火山岩,很容易受伤,但还好都是些皮外伤。总之我觉得这次浮潜非常成功,不光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海底景观,还用旅行前刚买的GoPro(运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一开始我还担心它到底能不能在海水中正常运行,但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拍出来的画面非常美,像素也很高;只是我初学乍练,运镜时晃动太多,导致拍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十分开心。这次浮潜的成功也给我带来一种错觉:认为在大海中浮潜是很容易的;以至于在后面的行程,我总是想去海里浮潜看鱼,最后也学到了不少教训,希望能给之之敲响警钟。

        6点20,我们离开霍那吾那吾海湾。由于先前在超市买的东西还有好多没吃完,明天就要飞去瓦胡岛,所以就没去外面吃饭了,一路往酒店开去。快开到酒店时,发现一路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我们住的那一片就相当于瓦胡岛的威基基海滩,是游客大量聚集的地方,因此晚上也很热闹,只是这次我们都太累了,就没有去逛了。

7点钟回到旅馆,我们随便吃了些东西,就洗洗睡了。

3月21日星期一)

        早上5点我就醒了。考虑到我们飞往瓦胡岛的飞机是在上午11点,这之前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打发。与其待在酒店,还不如出去转转。我用手机搜了搜,觉得库克船长纪念碑(Captain Cook Monument)值得去看看。而它的所在地,基亚拉凯库亚湾(Kealakekua Bay),是一个海洋生态保护区,也是一个浮潜胜地。我想借机去踩踩点,说不定下次来大岛就能到这里浮潜了。我大概计算了一下时间:开车来回要50分钟;从停车场走到库克船长纪念碑有3.2公里的山路,大约要2个小时来回;只要走的早,是来的及的。老婆和之之正在休息,而她们也不擅长走长途山路,就不和我同行了。6点半,我简单整理了行装,只身出门了。

        7点钟,我开到库克纪念碑步道的停车场。其实就是路边的一小片空地,昨天路过这里时还停了好几辆车,但今天来得早,只停了两三辆。我穿过马路,愣是没看到步道入口。四处转了转,才在两栋民居的中间发现一条小路,就好像是城中村里的一条小巷子那么窄。路的入口处有个牌子,写着库克船长纪念碑步道,我这才算上了道。走进这条羊肠小路,发现这里是够荒的。道路两旁一开始还是铁丝网围起来的农场,到后面就只剩下野蛮生长着的杂草了。杂草已经长得有一米多高,感觉随时能窜出条蛇来(后来听朋友Saiki说,夏威夷岛上没有蛇,不知是真是假)。走了好一会儿,才在路边看到一个写着1的小牌子,代表着走了8分之1的路程了(这里共有8个这样的路牌)。

(通往库克纪念碑的路。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

            我继续沿着小路往山下走,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但也不是很累。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两旁的杂草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黑色火山岩碎石,偶尔有几棵干巴巴的树。此时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早已没了清晨的凉爽。我身上还穿着一件外套,更加觉得燥热难耐。我看四下也没什么人,心想干脆先把外套挂到树梢上,一会儿上来时再取。便找了个像大衣架的树梢,把衣服挂了上去,接着往下走。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咩咩咩”的叫声,好像是一只小羊在呼唤父母的声音。我就循着声音走到路边的石头阵里找了找,什么都没找到,只是能听到小羊在不停的叫。对面的半山腰处站着一只大羊,正在眺望远方,它可能就是小羊的父母吧。正在我张望之际,一个大爷路过,看了我几眼。我自觉心虚,赶紧回到正路上。只见大爷已经走远了,地上有两条小狗跟着,肩上竟然还站着一只红色大鹦鹉!真是第一次见到带着鹦鹉爬山的。没想到大爷走的很快,不一会儿便没了踪影。

(对面半山腰处站着一只山羊,正在眺望远方。这里的山羊最早是由库克船长带来的。)
(鹤发童颜的大爷。带了一只金刚鹦鹉和两只小狗。右侧树梢上是我稍后遗失的外套。)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我终于来到了山崖底部。路边又开始出现植被了。我穿过一个小树林形成的甬道,来到了基亚拉凯库亚海湾边。平静的海面上有好几条皮划艇,皮划艇附近星星点点有几个吸气管伸出水面,那都是正在浮潜的人。这里的水也很清澈,在海边的礁石附近能看到很多黄色的鱼(和昨天看到的一样),水下能看到的鱼肯定也不少。我又继续沿着小路走了两三分钟,一下子就看到了远处的一块白色方尖碑,这应该就是库克船长纪念碑了。走到纪念碑附近,发现之前遇到的大爷正坐在台阶处看海,肩上的鹦鹉却不见了。我上前跟他聊了几句。他说鹦鹉飞到树林里玩去了,一会儿回去的时候喊它,它就会飞回来。我大呼神奇,忙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大爷说这个鹦鹉从小就和他生活在一起,已经17年了,所以自然就认识了。真没想到人与鸟儿也能如此亲近,就已经像是亲人一般的关系了。我告别大爷,又去参观了一下库克船长的纪念碑。纪念碑上的铭文记载,说这里正是1779年库克船长殒命的地方,而这个碑是后来的英国人在1874年回来帮他立的,相当与库克船长的墓碑了。话说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是大航海时代后又一位伟大的探险家。他率领的舰队第一次发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复活节岛及无数太平洋岛屿,包括夏威夷群岛;为人类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库克船长的船队就停在基亚拉凯库亚海湾,他们在岸上与夏威夷原住民发生了激烈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库克船长被原住民的飞石击中,倒地被杀,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在这个纪念碑的正面,不知被谁泼了一滩红色油漆,油漆流下来的痕迹就仿佛是斑斑血迹,让人看着不寒而栗。碑文上方写了几个大字“YOU ARE ON NATIVE LAND”,意指库克船长不应该来打扰这个与世无争的小岛,而他的到来永久的颠覆了岛内原住民的生活。虽然我觉得人们不一定都有相同的好恶,也不反对人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历史遗迹上搞这种破坏就有点下三滥了,实在令人不齿。

(平静的基亚拉凯库亚湾。当年库克船长的船队就停泊在这里。)
(游人划着皮划艇来这里浮潜。但划过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皮划艇要事先在政府部门注册过(因为这里是珊瑚礁的保护区)。不管怎样来这里,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这里的水很清,能看到很多黄色的鱼在礁石上啃食水藻。)
(库克船长纪念碑。不知被谁泼上了红色油漆,政府也没有清理。)
(碑上的铭文。记录着库克船长于1778年发现了夏威夷,并于1779年在这里遇害。这个纪念碑是其他英国人于1874年为库克船长立的。)

            短暂停留过后,我开始往回走。谁知走了好半天都没走出石头阵,还看到远处有一个路障,下山时可没见到呀。我顿时心里一惊,难道走错路了?我赶紧拿出手机一搜,果然我已经偏离上山的路有好一段了。意识到自己迷路之后,我立刻心急如焚。因为我还要赶11点的飞机,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耽搁;而四下望去除了我没有别人,也没法找人问路(这里的岔路没有路牌);再加上下山时已经把随身带的一瓶水喝完了,现在已是强弩之末,不能再支撑很久了。看了看眼前茫茫多的石头堆,一种大难临头的绝望感油然而生。眼下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根据手机地图上的定位强行在乱石之中探路。一般的路已经够难走了,路边的乱石堆更是高低起伏,走起来很费体力,但此时我早已无暇顾及这些困难,只能奋力向前。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从路边的乱石堆里爬回了来时的路。

        虽然我回到了正路,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的位置在6号路牌附近,也就是说接下来还有2.4公里的上坡路要走,至少还得走大半小时,肯定是赶不上原先制定的计划了。无奈之下,我给老婆打了电话,告诉她我这边出了些状况,希望她不要着急。不出意外,老婆噼里啪啦地把我数落了一番,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我自找的麻烦,也就默默承受了。挂了电话,我片刻不敢休息,继续闷着头往上走。途径我先前挂衣服的地方,发现衣服已经不翼而飞。可能有人以为我的衣服是没人要的垃圾,挂在树上还有碍观瞻,所以就取下来带走了。眼下我也没工夫为丢失衣服而懊恼,能逃出生天才是最主要的。

        半山腰上的这段路完全没有遮蔽。我顶着炎炎烈日,头上大汗淋漓,嘴里却是口干舌燥。都市生活中随处都有自来水,取水非常方便,而这次荒野求生又让我意识到水对于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回程中我遇到了不少下山的游人,他们都装备齐整,带着满满的水瓶。打照面时我们虽然只是相视一笑,但我的内心中却是在不断挣扎。真想向他们讨点水喝,但又不想让别人看笑话,最终还是放弃了。

        走了约半个多小时,我来到了入口处杂草丛生的路段。这里离停车场大概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但这十几分钟的路对我来说也显得格外漫长。这时我已经渴得快要发狂了,看到路边的蒿草就想把它的叶子放在嘴里嚼,说不定能有点水呢。我的头也很晕,觉得头昏脑胀的,只好不停安慰自己,终点就在不远处了。为了排除杂念,我开始边走边数数,每数到一百,就休息一小下。一次我正在路边休息时,突然觉得草丛里有动静。我定睛一看,竟是一只黑毛野猪在一棵大树下找吃的。此时我也没有心情多看,拿起相机随便拍了一张就走了。

(底下就是我刚刚迷路的地方。可见道路四周都是乱石,没有什么可供参考。我就沿着这条路一直闷着头走,走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这条路不是上山的路!往回走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回到正道,最后就干脆进入荒野,踩着石头一点一点的爬上来了。)
(回程时遇到的一只黑毛野猪。体型并不大,可能有个一米长。)

            9点半,我终于回到了停车场。上车后我立即喝了一整瓶水,也算是切身体会了久旱逢甘露的幸福感。接着我马不停蹄地往回开(途中加了个油,又买了根冰棍降降温),同时联系老婆,让她把行李收拾一下,把退房手续办了,一会儿就直接上车了。10点钟,我开回酒店,老婆与之之已经在楼下等我了。我们赶快把行李放到车上,再赶往飞机场。从酒店开到机场要20分钟,到机场后我们先去把车还了(就是停到停车场里),再从停车场走到航站楼过安检,等到了候机厅没两分钟,就开始登机了。这次真的是太惊险了,我们赶飞机的过程就像是电影情节一样紧张。虽然这次有惊无险没误事儿,但我还是要吸取教训,以后行程不敢再排得太满了。

        从夏威夷大岛飞到瓦胡岛只要40来分钟,感觉还没看够航拍的风景,就要着陆了。我们出了机场,立刻联系租车的车主(也是私人租车)。车主说一会儿就到,但我们左等右等等了半天没见人。再打电话问,车主说刚绕了一圈没见我们;搞得我们也是一头雾水。突然间我意识到机场一般分上下两层,一层是抵达区,一层是出发区,可能我们现在是在出发的那一层,所以车主没看见我们。我们又联系车主,告诉他们我们在出发区,这才算取到了车,前后得有半个小时。

        开上车后,我们便往檀香山(Honolulu)最有名的购物中心——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Ala Moana Shopping Center)开去,正好在那儿吃个午饭。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占地很大,是世界最大的露天购物中心(店面面积有22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内的商铺包罗万象,上至顶级奢侈品店,下至平民服装卖场,应有尽有,真是购物者的天堂。里面还有上百间餐厅(据官网统计,目前是160间),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档次也是有高有低,从高级的海鲜牛排餐厅,到普通的方便快餐,任游客挑选。因此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里总是人头攒动,沸沸扬扬;不光是吸引了外地游客,连夏威夷本地人也都爱来这里逛街(我们在夏威夷上学时也经常来这里闲逛)。当下疫情肆虐,洛杉矶很多商场里的店家都临时歇业,或关门大吉;但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里的店铺都是营业着的(在购物中心要带口罩),看来生意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下午1点半,我们来到了阿拉莫阿娜购物中心。商场一层有一个很大的美食广场(Food Court),有点儿像国内的美食街。但里面人太多了,非常嘈杂(说明餐点品质还是不错的),还得自己找空位子,到各个窗口点餐、取餐;显得非常忙碌,不太符合来夏威夷度假的氛围,所以就不考虑了。想到之之还没吃过回转寿司,就打算带他去尝一尝我们以前上学时曾去吃过的元气寿司(Genki Sushi),也算是重温一下以前的生活。店里有一圈传送带,用来把寿司送到食客跟前。以前这条传送带上满是不同颜色的小碟子,碟子上放着各类寿司,不停的围着食客绕,场面还挺热闹的。而现在是通过一个平板电脑点餐,每提交一次订单,才会有一个小船一样的载具拉着刚点的寿司来到你的餐桌前,总觉得没有以前那么有趣了(当然之之还是觉得很新奇的)。上学时没多少钱,总点些便宜的寿司;而这次我们就专门点了些以前没吃过的稍贵一些的品类,味道都很不错,鱼也很新鲜,比我在洛杉矶吃的寿司自助要好一级。但是一顿花了100块,还是挺贵的。

        吃完午饭,我们从购物中心出来,过了个马路,来到阿拉莫阿娜海滩(Ala Moana Beach)公园。阿拉莫阿娜海滩也是我们上学时常来的一个地方,因为里面停车相比于威基基海滩(Waikiki Beach)更容易(有比较多的免费停车位),而且旁边就是购物中心,吃饭很方便。今天虽然是周一,但海滩上的游人依然很多。有不少人来这里只是趴在沙滩上做日光浴,而小孩子们多是在岸边的海浪中追逐嬉戏着,享受着大海的乐趣。这次我们没穿沙滩鞋,就没去沙滩上走了。海滩边上有一大片绿地,也是游人们聚会,休闲的好去处。这次来还发现有海滩边有租共享单车的地方,这是以前没有的。看了看价格,租一辆自行车骑行30分钟,收费4.5美元;也可以买断一辆车一整天,12美元。檀香山市区其实并不大,骑自行车通勤倒是挺方便的;但是作为游客,对这里的街道没那么熟悉的话,还是就在景区附近骑骑车就好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这附近盖了好几栋新的高层公寓。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住房的需求从来都是只增不减,因此这里的房地产开发也是日新月异。虽然住房增加了,公园中的流浪汉却丝毫不减,甚至比以往更多了。这些流浪汉天天就住在公园里,导致草坪上散落着各种生活垃圾,比我印象中的阿拉莫阿娜海滩公园要脏多了。

        我们在阿拉莫阿娜海滩公园里转了转,觉得也没什么可看的(主要是我们以前常来),就打算去附近一家日本超市(Don Quijote,直译就是“唐吉诃德”)采购接下来五天的吃喝用度。唐吉诃德超市是一间日本连锁超市,因此里面有很多日本商品出售。我们买了几碗泡面、两大桶水、几包零食,还买了两磅Pokē。正当我们为米饭发愁时,发现这里还卖可微波加热的熟米饭,一盒一盒包装好的。我们之前没有吃过这样的米饭,所以还有点担心这种米饭到底好不好吃;通过事后的实际测试,我觉得这种可微波加热的米饭和现煮的米饭几乎没什么区别!真是感叹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连米饭都有方便食品了。

(阿拉莫阿娜海滩一景。后面好几栋高层公寓都是新盖的,远处还有起重机在施工。)


          逛完超市,已经是4点多钟,我们也可以去短租的公寓办理入住了。我们先是通过一楼的信箱拿到电梯、停车场钥匙(这是为了防止外人随便进入公寓楼),再用屋主发来的密码进入房间。接下来的几天,这里就是我们在檀香山临时的家了。安顿好后,我们在公寓里休息了一会儿。5点半钟,我独自一人开车去卡內奧赫(Kaneohe)见本科时的老同学Mike。

        卡內奧赫在欧胡岛的东北,而檀香山在欧胡岛的东南。中间隔着一座大山——科奥劳岭(Koʻolau Range),要通过Pali高速(Hawaii Route 61)的穿山隧道才能到达。我大学刚毕业时(2008年),Mike正在凯卢瓦(Kailua,也在欧胡岛东北,挨着卡內奧赫)的一所学校的工作,管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那时学校正好想开发一套学生管理系统,Mike便把我推荐过去了,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当时的工资并不高(因为一周只工作20小时,大概一个月能有个1500美元),但比我在学校打工的工资要高多了(一个月500美元)。当时我住在檀香山,又没有车,所以去凯卢瓦上班很困难。一大早(7点)我要搭3号或9号公交车来到市中心,再换乘55号公交车到卡内奥赫附近的车站。Mike再到车站接我,把我带到上班的学校。这一路辗转,基本上单程要花将近1个小时。后来又认识了住在檀香山的同事Dave,每周二,四可以搭他的顺风车去上班(他也不是全职工),周五再坐公交自己去,这样就便捷多了。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校的各位同事、老师都很照顾我,我干得也很开心(因为领导就是我的老友Mike)。直到2009年的2月,我把学生管理软件交付了,才离开了我的第一份工作。那时的我觉得卡內奧赫与檀香山相隔太远了,而现如今通过导航,我才意识到两地只有20多公里的距离,还不到我在洛杉矶上班时单程距离的一半。

        开了半个多小时(因为檀香山这边车速限速较低,而且交通灯比较多),我终于来到了Mike的家。拉上Mike,我们一起到附近的一家拉面店里吃了晚饭。我和他已经8年没见面了。这次见到他,发现他还是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在聊各自的近况的时候,我得知Mike现在依然单身,便问他还打算结婚么?Mike说他年纪太大了(40多了),找对象也不容易,已经不对结婚报什么希望了。他说他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存够足够多的钱,以供今后退休养老,其他也别无所求了。我虽然有点儿替他担忧,但这毕竟也是他的个人选择,我也不好在一旁指指点点。Mike问我这次来想玩点什么,我说主要就是带之之来看看夏威夷,看看他父母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Mike说为了方便招待我,接下来几天他都请好了假。我一听真是受宠若惊,连连称赞他太够义气了。我叫Mike没事来洛杉矶玩,可以住在我们家,我还能带他到洛杉矶四处转转;但他也只是笑笑,说洛杉矶能有夏威夷这么好的环境么?我仔细一想,他说的也很有道理。洛杉矶虽然有独到之处,但论起宜居程度来,还真是相形见绌了。最后我们约好,周三他带我们一起去钓鱼,周四再一起去恐龙湾浮潜。

        从Mike家回来,已经是9点来钟了。赶快洗了洗,就休息了。


2022 夏威夷 1 - 夏威夷大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