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歌曲而知晓心中的情况。以張老師作例。
聆听歌曲而知晓心中的情况。

这是中學生的声音,有着青春的滋味,就连伤感也是带着勇气。那时的青春,不知道,是不是也都和人们一样?为了考试后的失望而哭泣,也因为某一个节日而充满期待。常常以为自己很孤单,没有人能够了解自己,随时带着,一知半解的未来,和一知半解的自己。原来,这只是一种青涩。是那种不是大人,所以想装大人的想像,充满全身。尤其是遇到那些不能负责任的事情,就特别想去尝试。总是以为,没有哪一条路,是我不能走的!没有什么话,是我不敢说的。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做的。除了站在,喜欢的人那个人面前,才会不敢说话。又或者,讲到那个讨厌的科目,也就会有走不动的状况。总是一直想奔跑,就算在梦里也是不想停在原地。又总想呐喊,总以为在哪里?一定会有更好的地方。
铅笔、原子笔、毛笔,这些我都有,就是想写的时候写不出来。父母、朋友、亲戚、邻居,这些人都很好,就是没一个人爱我。因为他们不懂我,所以我愤怒。因为太多事情没有经历,所以做事,总是到一半,就会卡住。如果我有一千的如果,我想要一千个我,那样就会有人,陪着我看烟火。那样就一定能开心。开心的事情,还有同学的友谊。跌倒的时候,我知道他是我兄弟,流血的时候,也会有人扛着我。因为他和我一样,都对这些规矩的不公,感到同样的愤怒。我会记得,他也会记得。那些青涩的青春,有着纯洁的灵魂。寄托在歌声里的一种抒发。
聆听歌曲而知晓心中的情况。
"听张老师和同学的班歌。"以上这篇文章,是以下这个作用。现在的我,并不是年轻人。当然我也年轻过。我写这样的东西,是一种换位思考的练习,在移情作用下ㄧ些假设。儒门乐脉中,有孔夫子的"琴声鼓而文王睹,乐音熟而形象出"的经历。在福建张老师的例子里,现在的学生和她自己高中时的班歌,是选择同一首。那么这种状况,这个乐音,是隐含了哪一种心情呢?我试着用文字描述一下。
因为听声音,而知晓心情。知音者,知心也。不知音,必也不知心。
这样就是,在面对团体的时候,才有"亲民"的作用。从ㄧ些表面现象,来推论目标团体的集体模样。
那要做"新民"的动作就是,就是注意一下当下的法规变化,和近期的活动,也就有三分变化能够清楚的。了解现下的状况,也就是这部分的工作。
有这样的预备功课,就可以降低,子女说"你都不了解我的"隔阂。或是公司主管与同事间的紧张距离。又或是社会上的政策取向,与市场状况的掌握。
只有先知道状况,才会有需求的产生,再来便是工作计画。推进事功等等。
在教育的执行上,只有知音,才会衍伸出知心,知性。因材施教,才会开始。
以生长特性来划分阶段,或以认知能力或脑神经发展来教育工作,以上三项,都是一基于一种普遍原则,所产生的方法。称不上有针对性。
以上这些都是中庸里教导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