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顾炎武先生诞辰410周年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顾炎武
(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在批判理学的过程中,总结中国古代哲学。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盈天地之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无所寓"。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认为"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座右铭,肯定读书博学和气节砥砺同样重要。他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命题。 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 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顾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