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染病学-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流感、禽流感)

2022-12-25 13:34 作者:在痛苦中卓绝  | 我要投稿

一、百日咳

1.病原学:百日咳鲍特菌,G-杆菌,无荚膜,需氧菌,抵抗力弱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菌者;

潜伏期→发病后6周都有传染性;传染性最强:潜伏期末→卡他期

2)传播途径:飞沫

3)易感人群:5岁以下易感性最高

4)流行特征:无明显季节性

3.发病机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损害,炎性细胞浸润

4.临床表现:潜伏期2-21d,平均7-10d

1)卡他期(7-10d):类似感冒(低热,咳嗽,喷嚏,乏力),夜晚咳嗽严重,传染性最强

2)痉咳期(2-6w):不发热;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声颜面水肿。婴幼儿窒息。

3)恢复期(2-3w):痊愈

5.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痉咳期WBC↑明显),淋巴细胞↑

2)细菌学:鼻咽拭子培养法,发病2周以内进行

3)血清学:IgM,2-8周进行

4)核酸:4周内进行

6.并发症:支气管肺炎

7.诊断:流行病学史+发热、热退咳嗽,夜间为主,无肺部特征+WBC↑,淋巴细胞↑

8.鉴别诊断:痉挛性支气管炎、肺门结核

9.治疗

1)一般治疗:家长学会对婴幼儿进行拍背排痰的方法

2)对症:镇静剂予以痉咳者

3)抗菌:大环内酯(阿奇霉素)——不能缓解症状,只能减少传播;疗程2周

10.预防

1)管理传染源:隔离至病后40d

2)切断传播途径:通风

3)提高人群免疫力:百白破疫苗接种

 

二、流行性感冒

1.病原学

1)结构:单股负链RNA病毒,正黏病毒科,包膜上有HA(植物血凝素)和NA(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

2)分型:甲乙丙三型;甲型分若干H亚型和N亚型,为HXNX

3)变异:一大特点,分为两类

(1)抗原漂移:抗原小幅度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亚型内变异,中小规模的流行

(2)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产生强的致病株,引起大流行

4)抵抗力:不耐热,耐低温和干燥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飞沫,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无交叉免疫

4)流行:冬春季,甲型乙型引起流行,丙型引起散发

3.发病机制

1)病毒反应:HA识别结合宿主表面受体→侵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内复制→借助NA释放

2)机体免疫:反作用于宿主

3)病理:肺充血,细胞间质水肿

4.临床表现:潜伏期1-3d

1)单纯型:高热头痛乏力,呼吸道反应轻而全身反应重

2)胃肠型:呕吐腹泻腹痛

3)肺炎型:高热不退,发绀、咯血,肺炎;双肺呼吸音低,满布湿啰音。

4)中毒型:高热,心肌损害,休克,DIC,神经系统损害

5.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淋巴细胞↑

2)血清学检查:急性期标本和恢复期标本之间有4倍以上升高

3)病原学:病毒分离,抗原,核酸

6.并发症:细菌性肺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型脑肝脂肪变综合征

7.诊断

8.鉴别诊断:普通感冒、钩端螺旋体病

9.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

2)对症:解热镇痛止咳祛痰(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抗病毒:金刚烷胺(已经少用)、奥司他韦

10.预防:

1)隔离

2)戴口罩、勤洗手,加强通风,环境消毒

3)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病原学: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H5、H7能引起严重禽类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无人传人证据

2)传播途径:呼吸道,密切接触

3)易感人群:易感

3.发病机制

识别α-2,6唾液酸受体,感染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肺透明膜形成

4.临床表现:潜伏期1-7d

H5N1较严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全身不适,肌肉酸痛,腹痛腹泻。重症出现ARDS等

5.实验室检查:WBC↓,ALT↑,核酸,病毒分离,血清学等

6.并发症:重症肺炎

7.治疗:抗流感、重症支持

8.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受感染动物立即销毁;疫点周围3km定为疫区,扑杀家禽,对疫区5km范围内易感禽类进行预防性接种。

2)尚无疫苗

参考:

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传染病学-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流感、禽流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