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重要:别再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了
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是,总在寻找更高效、更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件好事吗?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01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方法论层出不穷,我们陷入了追寻干货的焦虑,
比如说,看了一本又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一篇接一篇地刷知乎“高效学习”话题下
面的高赞答案,下载一堆与自律相关的 App。
但最终却发现,用处不大。小时候,我们没有这些方法论,和精妙设计的软件,反而有时
间看更多书,做更多事情,有更好的专注力。
为什么?
因为,方法论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不是说完全不重要。还记得爱迪生的名言吗?——天
才是 1% 的灵感,加上 99% 的汗水。
“灵感”在广义的层面上,可以认为是方法论。对于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来说,应该只花
1% 的时间,去寻求方法论,而 99% 的时间,应该去付出努力,落实为自己的行动。
当然,1% 和 99% 都不是准确的数字。之所以这么使用,是为了强调二者的重要程度的差
别。
为什么灵感和方法论没有那么重要?先分享我的一段经历。

02
研二的时候,我在新华网实习,进部门之前,我非常兴奋,部门工作的定位是思想、文
化、社会等各方面深度文章的筛选和发布。
我当时暗想:太好了啊!这真是我梦想的实习啊,可以学习和思考很多很多东西啊!
进去之后,这份工作的核心,与之前宣传的,以及我所想象的,并没有偏差。但每天的工
作内容,至少有 90% 是机械、重复、琐碎、毫无创造性的。
作为实习生,我需要逐一校对文字和标点符号,要修改语病,还有对公众号文章进行排
版。另外,我每天需要花一两个,甚至两三个小时,只为找出符合调性的一张封面图。等
等等等。
当时我很是困惑和苦恼,我没想到,这份“梦想中的工作”,竟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毫无
创造力的事情。我只觉得在浪费生命。
也是在那三个月里,我顿悟了:任何一份工作,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琐碎很机械的,
创造力当然也重要,但创造力永远只占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因为,idea 产生之后,需要落实为极其复杂和丰富的细节工作。你所要做的绝大部分事
情,都是这样的:字体应该设置为几号?要把这个事情跟谁沟通?该怎么沟通?这封邮件
怎么发?
我非常认同爱迪生那句“1% 的灵感 +99% 的汗水”,因为,它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花
费 1% 的时间所涌现的灵感、所获取的方法论,往往需要 99% 的时间去努力和实践,才
能真正落到实处。

03
日常生活中网络的发达,使我们获得方法论的门径过于便捷了。这是一个不缺乏灵感的时
代,但却是一个缺乏汗水和实践的时代。
想一想你学习最踏实的时候,有考虑过方法论么?大道至简,人生的、学习的、工作的、
生活的道理,其实就那么点儿,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你花半小时,学会了一个很厉害的记忆诀窍,之后,就不必执着于寻找更多类似的方
法,甚至纠结于孰优孰劣了。你要做的,是去付出足够的时间实践,真正理解并学会应
用,这就可以了。
关于拖延症,“5 分钟起步法”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焦虑,每天冥想 15 分钟 + 每周
跑步 3~4 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得到缓解;关于记忆,精细加工后自己复述出来,可
以把 80% 的东西记得很好。
在学习和工作中,琐碎的、重复的、机械的工作,才占据更多的时间。只有把这些细枝末
节做好了,灵感或者说方法论,才能真正落实,并且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
爱迪生说:“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我们不必做天才,优
秀的人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普通人而已。

总结
1、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陷入了追寻干货与方法论的严重焦虑之中。
2、但其实,只应该把 1% 的时间,放在寻求方法论上面,而 99% 的时间,应该去付出努
力,把方法论落实为自己的行动。
3、如果你花半小时,学会了一个很厉害的记忆诀窍,之后,就不必执着于寻找更多类似的
方法,甚至纠结于孰优孰劣了。你要做的,是去付出足够的时间实践,真正理解并学会应
用,这就可以了。
4、在学习和工作中,琐碎的、重复的、机械的工作,才占据更多的时间。只有把这些细枝
末节做好了,灵感或者说方法论,才能真正落实,并且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