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闻1+1丨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怎么看?文字稿

2023-06-26 15:22 作者:leany_wt  | 我要投稿

一、开场白

主持人: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 1 + 1。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告。在众多的权威经济数据中,今天我们特别关注跟农民工群体相关的数据。我们来看一下全国农民工的总量是 2. 95 亿,比去年增长 1. 1%。里面构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出的农民工是 1. 71 亿,增长是 0. 1 个百分点,而本地农民工 1. 23 亿,增长是 2. 4 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的人均月收入是 4615 块钱,比上一年增长 4. 1%。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样的变化。另外,对于农民工群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哪些保障?还有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群体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我们今天要关注的话题。

二、背景介绍1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展现了眼下我们面临的总体经济形势和环境。公报中的数据显示, 2022 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2102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 0%。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 2. 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06 万人,也完成任务。

我们期待 2023 年,在全球经济更艰难的情况下,也就是我们能够使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是吧,能够做出一个独立向上的轨迹。

在眼下的经济形势下,宫保中一个群体的数据变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农民工群体。工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农民工总量达到了 29562 万人,比 2021 年又增长了 1. 1%。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90 万人,增长 0. 1% 。本地农民工 12372 万人,增长2. 4% 2. 22 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 4615 元,比上年增长 4. 1%。

我们将强化各乡稳岗收困的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

事实上,多年来,我国的农民工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看近 5 年,除了 2020 年,无论是外出农民工还是本地农民工,总量也一直在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增长。截至 2021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 41. 7 岁,比上年提高 0. 3 岁。 41 至 50 岁的农民工群体占比达 24. 5%。而在近 5 年, 50 岁以上农民工在群体中的占比已经从 21. 3% 上升至 27. 3%。

在今年中央 1 号文件中,明确强调要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杜绝一刀切的清退做法。来自甘肃张掖的王玲玲,今年 52 岁,目前在丹阳一家汽配厂上班,主要负责回收整理废品。说到找工作,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过 50 岁,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就明显变少。

儿子也还没有成家,出来了打工,特别下家里。关键就是岁数大了,找不到工作。哪个城都是不招打零工。

咱安徽合肥包河区的一处建筑工地, 760 多名建筑工人,大多为晋城务工的农民工。其中 6070 后为主力, 80 后占比很小, 90 后基本难觅踪影,基本上。

分布在 45 岁到 65 岁之间。这个是我们的主力。的作业人员,还占比达到了应该有80%。

根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安徽合肥共有 30 多万名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工作,其中 50 岁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四成以上,而 30 岁以下的群体只占9%。

我们先来看一个图表,这是国统局今天公布的数字,从 2015 年到 2022 年这几年的变化。除了在 2020 年这一个年度农民工没有数量的增长,其他的时间都处在一个数量上增长的阶段。我们再来看农民工群体,应当呈现出了一个三高的趋势,一个是总量增高,再有一个他们月平均收入增高,还有平均年龄是继续提高的。

三、专家问答1

问题1:我们怎么看待这一系列的数据的变化?我们来连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张宏宇先生,他多次参与中央 1 号文件及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张老师,首先我们在开始来分析数据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农民工群体的概念。在改开开。在改革开放之初,说到农民工,人们似乎这是一个固有的观念,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们现在的构成和那个时候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农民工现象应该讲是历史现象,也是个现实问题。农民工群体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当时是由于广东沿海珠三角地区万象形的经济大发展,所以云南、贵州、四川的农民到那个地方去充分的就业,增加了收,与此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当时我们农民工在很大层面上还被人误认为是叫盲流。后来随着农民工的群体越来越大,我们规范了把农民工视为外出跨乡流动半年以上群体,从事非农产业,我们位置为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一度农民工这个词儿好像并不是特别的美好,总是想用别的词你,比如新龙人或者新工人,但是总觉得好像不得。其实实际上农民工,他就是农民中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一个群体。没有一个词比农民工让全社会共同认知,我们讲的就是哪一部分群体。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农民工最形象,让大家记得很清楚。农民工随着这个时机, 90 年代开始出现,持续到今天,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PPT,刚刚统计局公布,我们已经达到了 2. 95 亿。 2. 95 亿,应该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对于我们这些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包括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以为农民工在很大层面上它是中国民族的一个脊梁,是我们工业化、城镇化推动的一个有生力量。而且农民工的现象,或者农民继续外公外出,从此飞农产业还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以为我们怎么样重视他们,包括我们怎么样从权益上保护他们,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话题。

问题2:张老师,我们关注到刚才我们也引用柱状图了,这些年农民工的增长还是在持续的,但是增速放缓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回答2:最近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应该讲还是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分析认为最大的变化它还是个区域分布的问题。你比如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包括新世纪的前 10 年,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工主要是跨省流动的群体,增长的数量非常的快。这些年,特别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宽松,特别是我们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你比如无论是低端的服装、鞋帽,这里的产业包括集结制造、电子产业这类的产业。

现在确确实实在疫情的这三年,因为外部的订单,包括局部的一些冲突,对这些都有更高的影响。换句话讲,如果前些年全球贸易一体化的现象还是非常正常的,这些年集团化、碎片化,包括单变化的趋势,对于全球的分工布局也有客观的影响。这种分工布局对农民工的外出的流向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上,包括珠三角、长三角、浙江、广东、福建这里的地方,从就业岗位角度来看,从农民可以选择的岗位,相对于过去来讲都客观上受到一个值。所以农民工外出的现象确确实实发生了地域上的流动。

事实上, 2022 年我们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人民公尽管 2. 956 亿外出,跨省流动的达到 1. 72 亿,但是增长速度只有 0. 1%。反过来看,我们在县经济的发展,我们留在本地,在省内县外、市内、县外或者县内襄外的地近的农民工人数在不断的庞大,一共达到了 1. 23 亿,增长速度明显的超越了跨省流动的增长速度,达到了 2. 4%。而正因为我们在跨省流动数量减少的同时,由于现经济的发展,我们增加了就地近就业的人群。十、我们整个外出就业的人数增速不见。 2022 年进入外部环境仍然是不宽松的,但是我们仍然达到了 1. 1% 的增长速度。张老师竞争 300 多万,应该讲这是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问题3:张老师,还请您非常简短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就是去年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发布了一些政策,要清退建筑工地上的超龄农民工,当来政策进行了一些修补。但是从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往往说一叶知秋。我们能看到一种趋势,可能未来在很多在在更多的领域会出现这种清退的现象。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够保障这些农民工的权益?

回答3:事实上,这些年由于我们人口的基数,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外出现象或者挤出现象还是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外部环境从我们现在包括就业的岗位,包括建筑工地这种岗位。随着前些年的房地产弱,现在房地产的市场相对于前些年来讲是一种萎缩的状态,甚至是一种停滞的状态。这种就业机会比较多的。这种就业岗位确确实实相对于前十年,前些年的发展,就业的机会更加少了。就业的机会少了,以后面对需要就业的群体来讲,用人单位客观上就有了挑人的余地。所以前些年的民工荒这些年也就不再存在。而且正是因为有了供大于求或者供需失衡的现象,所以对 50 后,对 50 岁以上的一些农民工,包括建筑工地,包括一些需要重体力活的工作场景。对于农工,或多或少都采取一种排斥的现象,这个是必须承认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各级政府,你包括劳动部门,包括农业农作部门,可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你比如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保障,包括我们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包括生产幸福务业,包括生活幸福务业,包括我们的灵活业。的岗位越来越多。好,我们可以把不适合在建筑工地或者从事中体力活的农民工,我们尽量的在第三产业采取一种灵活就业的方式,让他们有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好。这样下来,使我们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持续的推进,一方面我们一二三产业协调如何发展,特别是我们聚焦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农工的机会,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好的我们也同样好于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四、背景介绍2

张老师,稍后我们继续会跟您连线。刚才我们也提到,不管是从外部环境的挤压,还是从农民工的内心意愿,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势,就在家门口就业。当这种趋势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能够更享受到更公平、更丰富的公共服务,继续关注。

本月公布的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县域一词出现多达十几次。其中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的表述,已经是 2021 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信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信誉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信誉内打破城乡的界限,把兴趣打造成为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今年2月初,广东一家电子科技企业将生产线从深圳转移到惠州柏罗县。为了吸引周围村镇的工人,薪资水平基本保持和深圳工厂一致,目前每天有 20 名左右的本地农民工前来应聘。

一般是双休单休。

我们目前实行单休,每天 8 小时,一周 6 天。

正在参加企业面试的是潘志红,广东惠州柏罗县杨桥镇人,之前在深圳从事财务工作。今年过完年,为了给即将上幼儿园的女儿更多陪伴,他决定留在县城工作。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目前我国调查超过 3/ 4 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

大城市作为哑铃的一头,乡村作为哑铃的另一头,县域连接城乡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枢纽。从长远发展上看,怎么还是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这样可以照顾老人、照顾孩子,减少一些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 年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下,到 2020 年,我国已有 1 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目前我国仍有 2 亿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和生活,未在城镇落户。在相关专家学者看来,目前农民在县城就地变市民障碍,并不在县城落户。政策。

这一年我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包括我们在工资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都在突破,从政治上已经没有障碍了。但是具体的落地政策最后一公里,现在各地的情况不一样。

除了职业技能方面的一些差距,目前挡在农民工面前的还有住房贷款、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难点。

他正好居住在某个县城的某个小区,在这里头,人家就提出来了户籍是怎么情况,社保要交多长时间,可能就把农民工的随迁之女的旧学给挡住。还有住房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可都没有建立公积金,所以他买房了,只能全部靠他自己的收入来解决。

为为此,本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8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增强县域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尤其是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达标,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五、专家问答2

问题4:我们继续来连线张宏宇先生。张老师,刚才我们说到了,其实外部环境给农民工的选择越来越少,就在这最近一段时间,所以他们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其实这也给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县域经济应当怎样发展,才让这些农民工不是不得不,而是他们更愿意在家门口去就业。

回答4:发展现经济。具体讲,发展现存经济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农民工在家附近就地近就业是一个未来长时期的选择。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尽更快的或者更好的夯实县城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包括刚才专家、国家统计局官员讲到的你比如教育问题,子女教育包括我们的医疗救助,特别是子女教育的问题,我们怎么样减少农民的缴费的问题。

你比如我们怎么样平等的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又比如我们怎么样通过我们的住房公积金的问题,你包括廉租房的问题解决,农民在县城能够住的下来,这都是给我们提供了有很多的一些突破口。其实在这些问题方面,我们在江浙一带,你比如浙江包括福建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实践,我们怎么样把这些地方上的实践经验退而考之,推而广之,我以为是个很好的选择,大家应该去总结经验。其他地方能够解决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解决?

问题5:张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提到中央 1 号文件也已经多次在提县域农民工的市民化。市民化,很多人觉得给户口落户就可以了,仅此够不够?

回答5:县城市民化,其实刚刚各位专家包括政府的官员都讲得很清楚,因为在县城落户门槛相对于在城市落户,大城市落户它的门槛更低,农民跟在生成本、花分方面应该讲更深、更节俭,所以他落户相对更容易一点。但是我们想在县城落户,其实有很多农民他不太愿意。为什么?过去我们有些政策,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我落户以后,我在成农村的一些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你比如承包地域的承包权,宅基地的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权,我们怎么样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进了城以后,我的子理受教育的问题,包括我养老的问题,包括我社会的救济问题,这些怎么给原来城市里边的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我以为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结尾

好的,非常感谢张教授,非常感谢。刚才张老师一直在说,他说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3亿农民工应当是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是起到了一个脊梁的作用。其实可以换一个比喻,这些3亿农民工,我们今天的统计,他们真的是想吃草,但是挤奶的老黄牛,我们不应当只享受他们的付出,而不为他们做出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他们怎么老有所依,他们的子女如何能够有更好的前程,这都是我们应当帮他们去想的。今天其实我们关注的这些话题,在某种程度上碰触到了他们的这些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好做,帮他们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自己发展的未来。


新闻1+1丨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怎么看?文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