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2023-01-02 17:11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一、选择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4.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早缫而绪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6.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9.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二、其他

10.给加点字注音。

率(______)尔  饥馑(_____)    哂(_____)之    俟(_____)    章甫(_____)

铿(_____)尔    冠(_____)者    舞雩(_____)    喟(_____)然

11.(1)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______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___________)

方: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  (________)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_________)

(2)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_________)    子路率尔而对曰  (_________)

12.(3)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__________)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_________)

如:宗庙之事,如会同  (_____________)

(4)以:

则何以哉  (_____________)    以吾一日长乎尔  (___________)

加之以师旅  (____________)

(5)而:

子路率尔而对曰  (____________)    舍瑟而作  (___________)

而:非诸侯而何  (____________)

13.通假释义

①鼓瑟希                 “希”同“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15.一词多义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_______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________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                  名词,________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副词_________

②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__________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__________

③加

加之以师旅                动词,___________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动词,___________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动词,___________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动词,___________

④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动词,__________

唯求则非邦也与                    语气助词,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动词,__________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动词,__________

16.一词多义

⑤让

其言不让                               形容词,__________

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           动词,__________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动词,__________

⑥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__________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__________

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词,___________

⑦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连词,__________

加之以师旅                 介词,__________

则何以哉                   动词,__________

毋吾以也                   动词,__________

⑧而

子路率尔而对曰              连词,__________

舍瑟而作                    连词,__________

非诸侯而何                  连词,__________

17.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①摄:摄乎大国之间              动词,__________

②比:比及三年                  介词,__________

③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动词,__________

④会:如会同                    动词,__________

18.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如会同,端章甫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

(2)动词的活用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3)形容词的活用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9.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②不吾知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③则何以哉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2)状语后置句

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⑤异乎三子者之撰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乃召子路而问。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今孔丘得据土壤土壤:封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殆:懈怠

C.景行行止景行:大路

D.学者宗之宗:尊崇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B.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C.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D.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2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的是《诗经》,“六经”之一,后《乐经》失传,仅存“五经”,包括《诗经》《书经》《论语》《盂子》《春秋》。

B.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太史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曾捏任太史令,因以自称。

D.《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和他的弟子。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给孔子封地,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鲁地探访,流连不已。他还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軸: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豁,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2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2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蝤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29.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暨州重修州学记

(明)刘基

学校以教民明人伦,见于书传,肇自虞夏,以逮于今,莫不以先代圣人为师。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太皞迄于孔子,圣人迭出,莫不以道德被于民物,垂于后世。孔子既出,而天下翕然师孔子。自汉以来,释奠先师,皆于孔子。至唐太宗,遂诏州县学,悉立孔子庙,至今因之,无有间议。先孔子者,得志行乎当时,后世不获见闻其言行之详也,而欲学焉,何从而入哉?孔子独无位于时,而以淑其弟子,故论学至孔子而始备。微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衷,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大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不可易也。是故宰我、子贡、有若,孔子之弟子也,其论孔子,或曰“贤于尧舜”,或曰“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而后世不以之为党。子思,孔子之孙也,其论孔子则曰“譬如天地之无不覆帱,无不持载”,而后世不以之为私。然则学校以孔子为师,谁得而议之哉!国家仍先代旧制,凡天下郡县莫不有学,学皆有孔子庙,立官设教,以作成贤能。至今且百载。承平既久,天下忘危,于是盗贼窃发,而有事于师旅。为郡县者往往以戎事供给,告疲且怠,故学校多不举。

奏议大夫伯不花侯来监绍兴之诸暨州,即注意治学事。而州学不修久,墁瓦剥落,梁木蠹腐,且堕且压。侯大以为忧,亟谋新之。会同知张君守正,判官许君汝霖、吕君诚,俱以进士受命来佐是州。侯大喜曰:“吾事成矣!”乃与其知州元侯思中、同知张君友仁,及山长包君瑛,咸会于治事之堂,集吏民,劝儒户有田而羡于财者,俾以力高下供役,众皆愿听命。乃择木伐石,命之曰:“必巩必完。”自殿堂以及廊庑、斋居、灵星之门、先贤之祠,罔不毕葺。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一新。经始于至正十五年五月,告完于是年七月。乃以其事请记于刘基。

昔者冉有问于夫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国家自混一以来,以仁泽施于民,涵濡养育,蕃衍滋息,可谓庶且富矣。今乃至相率而为盗,庸非典教者失其职耶?夫民之所以敢犯法者,以其不知人伦也。圣人之教行,则人伦明矣。人伦既明则为民者莫不知爱其亲而不敢为不义以自累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债国事盗贼何由而生亦何由而滋蔓哉?诸君子可谓能知治道之本矣,可无述乎?于是乎为之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九《覆瓿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

(乙)


(摘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基本工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  道

(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释:①煦煦: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③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4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之小仁义小:轻视B.其所以为圣一也一:相同

C.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胥:沦落D.庙焉而人鬼飨            飨:祭祀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善假于物也B.惟怪之欲闻  树之以桑

C.今之为民者六  乃使其从者衣褐D.将以有为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B.“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肯定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世主张,对当时有现实意义。

C.文章开篇,指出“道有君子小人”之分,“德有凶有吉”之异,指出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从而非难了老子的道德说,逻辑推理极为严密。

D.选文多用排比句式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磅礴气势,又把儒道与佛老,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阐述的一清二楚,不容置疑。

4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正 》,有删改)

(注)①闲:防御,捍卫。②诐:偏颇。

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B.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D.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50.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地理名称,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D.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兴盛,孔子深为忧虑,于是就写作了《春秋》

B.孟子认为邪说会危害做事和朝政,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容易实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是对大禹、周公、孔子事业的继承。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周公,百姓不会安宁;没有孔子,乱臣贼子会犯上作乱。

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

(2)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53.针对公都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的疑问,孟子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

(明)王阳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庠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仁宗明道初年,程颢与弟颐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程颢教人从致知至于知止,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程颐以为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其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节选自《宋史•道学一》)

5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B.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C.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D.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6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庠序:字形中都有“广”,与房屋有关,西周时指地方官办学宫,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五行:包含水、火、金、木、土,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及转化关系,是一种系统观。

D.大学: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学之名可追溯到三代。三代之时,天子依赖道学执政,四方百姓依赖道学处事,天地之间蒙受道学滋养,道学之名开始出现。

B.孔子对道学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其与弟子删订《诗经》,修订《春秋》,注释《易象》,讨论典籍等,希望将道学彰明显扬。

C.程颢程颐求道之志坚定。二人尽管辗转于儒释道诸家几十年,但未改求道之志,后受业于周敦颐,最终融会贯通,学有所获。

D.朱熹对道学精钻细研。对于诗书六艺的文章与孔孟言论,无论是颠倒错乱还是歪曲肢解,亦或隐晦不清的,他都进行精细的阐发。

6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63.宋代儒学为什么能够超越诸子,接续孔孟的道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清)刘曾

夫楼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

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汉阴之西北隅,秦、晋诸君子建夫子庙,面江背湖,创开巨丽,后起危楼,宏模壮规,与晴川、黄鹤二楼,鼎峙相望,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楼也。

嗟乎!《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当其时,笔削独断,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而《公》《谷》《左》胡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抢攘于金戈铁马之间,而讨贼大义,如揭日月,东鲁心传,若合符节。是岂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经生家占毕穷年,皓首一室,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也耶?则夫子所读之书,必谓《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如当日周德虽衰,而鲁有仲尼;汉祚虽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则坐老洙、泗,而东周之志,托诸空言;一则固守弹丸,而歼吴灭魏,竟成遗憾。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穷如是耶!

今试登楼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间,月明星稀,横槊而赋者,犹有存焉者乎?东指吴会,彼楼船铁锁,拥三世之业而据长江之险者,犹有存焉者乎?于乎!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吾愿登斯楼者,无徒咏汉阳芳草与晴川黄鹤,同作眺览嬉游之想,盖所以作忠臣义士之气,而非以供骚人墨士之娱。此春秋楼之所以有记也。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6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  肖:刻画

B.笔削独断  削:删除

C.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  赞:夸奖

D.汉祚虽微  祚:福气

6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托《春秋》以见志  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遗迹于往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然因之重有慨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今试登楼而望  吾尝跂而望矣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不凡,第一句对此楼命名为“春秋楼”发出疑问,既扣住标题,又便于下文展开议论,起到一石二鸟之功。

B.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保存蜀国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汉朝血统,而这也是《春秋》的忠义精神体现。

C.经学专家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遵循《春秋》的纲常去发掘。

D.文章虽题为“记”,实际上以“议”为主,议中有史实,议中有见识,议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读来顿生无限感慨。

6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铜 台 湮 销 吴 宫 草 埋 亦 知 数 千 百 年 后 摩 荡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与 鲁 之 东 山 遥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楼 者 乎!

6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

(2)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注]①该诗系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所作。卢虚舟,字幼真,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与李白同游庐山。②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③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九叠如屏而得名。④金阙: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锤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手持”两句,诗人以充满神话色彩的笔法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庐山秀出”三句系鸟瞰之景,湖光山影,相互映照,诗人用笔错综复杂,比拟夸张并用,描绘出庐山的雄奇瑰丽。

C.“金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写景的,“银河倒挂”是作者的奇想,意思是眼前的瀑布就像银河水倒流一般,用笔奇绝不凡。

D.“翠影”一句,色彩对比映衬鲜明,“鸟飞”一句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笔法相同,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E.该诗情感充沛,韵律也随诗情变化而跌宕多姿。开头抒怀述志,用韵舒展,音调平稳;后面描绘庐山风景,音韵较前提高,昂扬圆润。

(2)分析诗歌(节选)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临路歌       唐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①路:应为“终”之误。②八裔:八方荒原之地。荒原﹣﹣荒远。③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左袂,即左袖。④“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诗意地概括了诗人的生平,既生动有气魄,又形象不空泛,读之震撼人心。

B.第三句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显出作者一贯的自信。

C.大鹏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以大鹏自比,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本诗亦然。

D.整首诗意境开阔,大有神游万里、思接千载的气势,尽显豪放飘逸之风,清丽典雅之美。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情感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2)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动词,治理/动词,治理。

B.方:计算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纵横/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C.如:连词,或者/连词,或者。

D.或:代词,有人/代词,有人。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C.应是宾语前置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中“何”作“如”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D.“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错,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赋分点:

(1)“以”,因为;“长乎尔”,状语后置,即“乎(于)尔长”,比你们大;“毋”,不要。

(2)“也与”,语气助词,表疑问;“安见”,怎见得;“方”,纵横;“如”,或者;“邦,国家。”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说说你的志向。”

曾皙回答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水沐浴之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