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到底HEMA和兵击有什么不同?

2023-06-30 17:52 作者:强迫正Mk-XXII  | 我要投稿

“请问,德式长剑的简称就是兵击吗?”

    不要笑,这是一个真实的群友提问。类似于这样的疑问,其实会很多,在我第一次在淘宝看到尼龙剑的时候,我就看到“HEMA”“兵击”这样的搜索关键词。

    很多偶然接触到类似关键词的圈外人、爱好者、新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到底什么是HEMA,什么是兵击?


一、HEMA是什么?

    如果你会百度,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关闭了(笑死)。但是本文还是会从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讲述HEMA到底是什么。首先在定义上它是欧洲历史武术(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是后人把已经断了传承的武术系统,通过古籍(历史文稿和资料记载)进行复原和重构的相关活动,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

    从器械上来说,他可能包含:徒手、摔跤、匕首、长剑、武装剑、单刀、迅捷剑,剑盾、斧枪、军刀等常规及非常规器械,甚至部分农用器具等。

    从应用场景上来说,它可能包含:无甲步行战斗、着甲步行战斗、着甲骑乘战斗等。

    从流程(我仅仅表达我所比较了解的狭义的武术部分)上来说,可能包括:获取古籍 → 翻译古籍 → 解读古籍 → 实践复原 → 应用反馈 → 再次研究古籍(可以是找新的古籍、或同一古籍的不同抄写本或翻译本、尝试做不同的解读和复原),循环往复。

    这个是一个我所理解的比较完整的流程,在下文中我会用人话细说。但通常大多数人,不会去做完一整个流程。HEMA是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我们可以参与里面任何一个部分,我们也总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让我们获得快乐的点。

    我们常看到的、或者我们参与得最多的部分,其实是在“应用反馈”的这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练和比赛的部分。既然大多数人参与的部分都是“应用反馈”,那么我们有必要去研究古籍吗(获取、翻译、解读、复原)?容我细说。


1、关于研究古籍

    我们在对练和比赛部分使用的技术和操作,一般是从哪里来?除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战斗与逃生的本能之外,更直接的,可能会来自于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可以使用荣耀战魂里面的肩撞,也可以使用黑暗之魂里面的游魂猎杀大剑的动作模组,甚至可以模仿剑风传奇里用军刀去拦截巨剑,虽然是千金难买爷高兴,但作为HEMA研习者,我们一般的技术都来源于古籍的解读与复原。

    我相信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过古籍,但实际上,无论是哔站上还是墙外,我们所接收到的教学视频本身,就是一种对古籍的解读与复原。所以,无论我们本身有没有参与到古籍研究里面来,都有人在替我们在做这个部分的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默默无闻的前辈们,经得起我们的每一个感谢。


①关于古籍的来源

    古籍的来源应该是个人收藏或者博物馆,至今可能还会有深藏在某个寻常家庭的地库箱子里,也还有很多在博物馆里还没来得及编目的古籍。我认为,古籍是HEMA的源头,而至今为止,还存在未知的部分。

    以德式长剑古籍为例,梅耶的《武艺大观》原本只有1570版和1568版(也有其他手抄本),然而,HEMA学者奥利维尔·杜普伊斯于2021年6月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里发现了《武艺大观》的1561版原件,相较于原本我们所熟知的1568和1570版,里面记载了大量的着甲战斗的技术,还有制作精美的插图。我们隔着互联网在屏幕上看到了原件的扫描件也难以抑制心里的兴奋。

《武艺大观》1561版插图节选

    为什么会兴奋?

    一个新的源头,意味着更多的新内容,紧随其后的解读和复原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仅仅只参与“对练”的人群来说,这也意味着不久之后能学到的新技术,能不兴奋吗?


②关于古籍的翻译

    现成的古籍,涵盖14至19世纪,时间跨度非常广。所以在语言上,有一部分是以接近现代的语言编撰而成,而更多的可能是以古早的语言所编撰的。

    以德式长剑古籍为例,大部分古籍都是以当时的高地德语写的,现代人想要复原这部分的内容,首先要经历高地德语到现代德语的翻译;而国内的HEMA人群如果想参与其中,懂德语的人可以直接以德语翻译成中文。但实际上,懂德语的人相较于懂英语的人少,所以国内在翻译方面还是以英文翻译成中文为主。但是,多一层的翻译则意味着多一层的误差。更别说那些原件上书页的破损、缺失、错别字等等的问题了。因此,古籍翻译中的种种问题,对解读的难度有直接的影响。

古籍上的高地德语


③关于解读和复原

    不同的古籍可能面对着不同的受众,有些古籍是写给有武术基础的人看的,这种就可能不会写太详细的技术操作;有些古籍甚至可能只是个人的备忘录;还有一些被直接写成诗句,进行一个技术加密。参与解读和复原的前辈们,就根据只言片语、一些仅有的零碎的信息来还原完整的技术,但因为有若干不确定因素,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或者不同的俱乐部有不同的解读的现状。

    以怒击为例,有的俱乐部的解读是推斩,因为这样打更快;有的俱乐部的解读是手举过肩交替步打全斩,因为这样打更能获得交剑优势。双方很可能就会互相质疑:“你这个全斩,先兆很大,我很容易就处理的到啊”、“你这个推斩,一点优势都没有,你跟我拼个斩试试”……

    是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技术内容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而人对于未知的领域时长会倾向于用已知的相似或者相关知识体系去代入。比如我们会遇到用剑道的体系来辅助解读的人,也会遇到用击剑体系来辅助解读的人;在辅助解读的同时,可能还会沿用该体系的术语、训练、技术,这样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解读和实践的效率,但辅助终归是辅助,他可能会得出近似的结论,也有可能会得出背道而驰的结论。

    当然解读是自由的,所以不同的解读之间,差异性可以很大,上下限都很高。因此实际上,同一个技术的不同解读必然会存在,而且长期存在,这也正正是HEMA本身的魅力所在。它推动着解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复原出来的技术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当每一点一滴的技术细节改变积累到一个临界点,这个技术就会迎来它的迭代。但实际上,不同的复原除了在技术细节上有小修小补外,可能还会出现不同于以往技术的颠覆性解读。

    因此,HEMA里面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技术,所以,当你在网上翻阅技术视频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视频的发表日期,很可能,早期的技术放在现在的环境里,已经迭代了。纵观古籍的研究的三个环节,无论是不同的源头、不同的翻译还是不同的解读,都会让后续的实践环节带来深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的解读是绝对正确的,引用一位前辈的一句话:

懂得越多,越是小心翼翼


2、关于实践反馈


①实践(训练、对练与比赛)

    复原出来的技术效果如何,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技术细节,放到不同的剑势(剑斗里的具体情形,包含时机和距离、手法、构型、路线等多种因素)里,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我们首先会通过训练来获得技术,因为只有我们的身体掌握了技术的具体操作,在实际的对抗环境中,才能自如的使用出来,因为对抗环境中,不会让你有思考这个招怎么出的时间,只够时间让你判断该出哪个招。如果把对练或比赛中的对抗情景比喻成一个牌局,那么你所掌握的技术,相当于你的手牌数量,而什么情境下需要打哪一张牌,则是需要在牌局中有限时间内思考的,而绝不可能已经开局了而你却在苦苦默读牌面上的文字说明。所以,并不是我看了网上的视频我就会用这招了,还得练。

Keith叔叔的交击训练讲解


    毕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实践和反馈环节在于对练和比赛,想要验证复原出来的技术是否正确,一定得拿到对抗的环境当中来使用,评估效果。简单来说,武术最原始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伤敌甚至杀敌(排除后来的社交、政治和商业用途),而在大多数情况下,HEMA的对抗部分模拟的场景也是以“真斗(以伤害对手为目的,但不一定要命)”为主;既然目的很明确,那么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

    从现代欧洲兴起了HEMA之后,很快便出现了HEMA的对练和比赛,这可能是HEMA在现代社会中最广为流传也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景观了。我想,大部分的HEMA的研习者们,或许都憧憬着有朝一日杀入剑鱼比赛(HEMA圈内的知名比赛),即使没有打算参加比赛,大家都是有兴致出来和小伙伴打打对练的。

    但这也是HEMA的难点所在,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运动护具能够适用于HEMA,也没有任何一把训练剑能完美复刻真剑对抗的手感,以致于我们不可能完全还原古时候的剑斗场景。即使现在的护具和训练剑都已经相较于几年前成熟得多,但由于HEMA的技术实践跟现有的所有成熟的对抗类竞技运动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是在希望呈现更多样性的技术方面、还是在保护选手的安全方面,都直接影响比赛规则的制定,存在诸多掣肘。

2017剑鱼比赛长剑决赛中呈现的半剑技术


    然而,是否有人希望把HEMA的剑术比赛发展成为类似于击剑或者剑道这类型体育竞技项目呢?我想可能会有的吧。但是,如果发展成体育竞技项目,就意味着标准化,相当于扼杀了目前HEMA研习百花齐放的天性了。

    我认为,HEMA的本质是一个文化与学术的活动,对抗、竞技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诚然,对抗、竞技在古籍解读与还原的实践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但现今的对练或比赛的条件和规则,都无法重现昔日剑斗场景的原貌。

    规则引导技术,每一种规则,都会被人挖掘出针对这个规则效率最高的技术或者策略。头部3分,那么我就啥都不管嗯冲进去爆头;头部和手脚分差不大,后击窗口又小,那我就只要控制距离,偷偷手偷偷脚就好。但是,这种比赛,真的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不会有悖于HEMA本身吗?

    我们不可能冲着市面上大部分比赛所常用的相似的规则来针对性地训练某种得分的技术,这跟我们研习HEMA的初心相去甚远。当然,哪有人参加比赛不想赢的呢?

    但是我总觉得,即使如此,比赛仍旧是有意义的,对练和比赛是HEMA所必须的实践环节,规则虽然本身不会完美,但是也会不断去做新的尝试,使得比赛本身更加贴近HEMA本身。有没有可能:有一天,比赛的规则、剑斗的装备,足以让我们安全地还原昔日剑斗场景的80%甚至90%以上?又有没有可能:有一种人,他可以掌握全面的技术,以适应任何规则的比赛,对于他来说,只是换一个打法或者策略?

    嗯,确实有点白日做梦的意思。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更关注个人的成长,对练或者比赛,对我来说更像是个人成长当中的考验和试炼。应试教育嘛,懂的都懂。相较于比赛规则,反而判罚的统一性、术语的统一性,也许才是我们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判罚统一有利于实践,而术语统一有利于交流。


②反馈(反馈和交流)

    实际上对练或比赛之中我们的得分和名次本身就是一种反馈,我给我自己反馈,或者给我的老师反馈。比方说,我在和小伙伴的对练中,对方用长点式指着我,而在我的脑子里对于长点式的解法是打曲击,于是我一个曲击打下去,无效,然后我被刺中了。诶?怎么会这样?不是“吾有曲击,可破长点”吗?怎么不行了?面对这几个问号,我决定翻开《林格注解》,再次细看曲击这个章节,然后我马上就发现原来《林格注解》并没有提到曲击破长点一说,这时候我就得考虑去看梅耶的《武艺大观》,看看里面关于曲击的讲解里有没有具体的讲解;但是,《武艺大观》目前的翻译读起来还是有点难以消化,我就去找我的老师求助,然后阿枭老师基于他的解读给我指出了三个问题:没走斜步、剑没有压下去、角度不够薄。这时,我就知道了如何通过这三个问题点改善我的曲击技术,于是我需要针对这三点去调整我的训练。

    而有另一种可能,是我的曲击技术已经在阿枭老师的解读里已达到90%的水准(开玩笑的,这不可能),那这个时候阿枭老师可能就需要考虑他的解读是否错了,然后再去从别的方向重新解读(不同的源头、不同的翻译、不同的剑势等),以求解决这个在实践当中反馈的问题。


德式单刀与武装剑的交流

    另一种情况则,则是我在比赛之中看到某个选手跟我用了同一个技术,但他的操作细节不同,从而达到了与我不同的效果,这就触发了我强烈的学习动机,我就跑去向这位选手请教,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很乐意互相分享这种技术差异(实际上是解读差异);有些时候可能我会跟这位选手争吵起来,互相不认同,但即使如此,双方彼此不认同的技术差异还是传达给了对方,或许在某一天遇到一个特定的剑势,我们发现,诶,原来对方所说的这个技术细节,在这个情境下使用,效果会很好。以上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我都认为算是交流到位了,只是第二种情况就更曲折一些。而这恰恰是HEMA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因为大家的解读各不相同,所以交流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让知识流动起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互相促进。

    因此,我觉得HEMA的核心,是知识的学习和分享,而这正正是让我们感觉都最开心最有价值的一点。


二、广义的HEMA

    前文用了大篇幅讲了我所理解的狭义的HEMA,但我总认为,还有更多的延伸。比如,针对古籍翻译和解读,可能会专门去研究当时的文化背景;对着甲战斗感兴趣的人,可能会专门去研究板甲或者锁甲的结构和工艺;为了了解剑斗的杀伤效果可能还会去研究当时的人一般会穿什么服装、带什么手套;对手工艺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动手改良甚至生产装备;手上有古兵器收藏品的人,甚至可以通过研究文物来复原技术,例如以下这项研究:

   舌尖老师于今年年初在哔站专栏发表了《基于英军1796年款轻骑兵军刀的罗沃斯《步战防卫的技艺》技术验证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军刀文物样品刀身刃口损伤痕迹,对典籍中描述的技战术进行印证,证实了典籍中防御策略和斩击方式,并非许多人想当然认知的军刀使用方式那样。

1796年款轻骑兵军刀的刀身刃口损伤痕迹分布区间

    用文物去应证典籍内容,为解读提供证据,正是在这样严肃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才能一步步缩小认知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差距,一步步逼近历史武术真实的模样。

(研究庞大,在此仅做概括,点击以下链接可阅读原文)

基于英军1796年款轻骑兵军刀的罗沃斯《步战防卫的技艺》技术验证研究


    从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还能有这样的研究,文物研究的角度可以反过来辩证地去理解古籍的内容,从而走出了独立于解读之外的另一条路。如果说古籍解读竞技实践是HEMA的一条腿,那么文物研究就相当于HEMA的另外一条从前缺失的腿。如果能用两条腿走路,更快,也更稳。

    所以我觉得相较于狭义的武术部分,作为关联,会延伸出更加广大的文化与学术的部分。也正正因为是这样,HEMA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武术。这就使得HEMA研习者们总能在HEMA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加以深入,找到自己独到的快乐。喜欢打的,可以去亲自下场去打;不喜欢打的,可以干的事情也有很多。只要你是对这个文化有兴趣,你总能找到你的位置和价值。

我们不一定都需要当一个运动员

HEMA里可以也欢迎更多的角色


三、说到底HEMA是西方文化?

    那么咱中国人干嘛要研习HEMA?

    欧洲人研习HEMA,很大程度上是找到了自己和祖先联系的纽带,这种文化本身就是欧洲人自己的东西。这个话题可能可以说很久,但我的态度一直都是很简单:就是单纯的喜爱而已。正如西方人也会学习中国传统武术。

    所以真要说的话,中国传统武术实际上是HCMA(Historical Chinese Martial Arts),但中国人也没必要用英语来表达,所以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说法。但实际上HEMA在国内的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自己的传统武术相交。实际上,国内很多的HEMA俱乐部,除了长剑、军刀、剑盾、迅捷剑等几类比较标志性的HEMA项目之外,还会有中剑、大枪、苗刀等项目,部分项目一定程度上会比较接近,形成了异种格斗的可能,当然实际上这种异种格斗也一直存在,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文化交流。

    但是,不知道是错觉还是现实,我国的传统武术给我的感觉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载体以影视作品和武术套路表演为主。我也几乎没有看过有关于传统武术“能打”的真实记录(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真斗),加上国内的大师可能有门规什么的不可知的原因,藏得都非常深,普通人想拜师学艺也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个话题再往下说难免就会引战,所以就此打住。但我想,真正的冷兵器爱好者,相较于国内的武术环境,只要见识到HEMA的开源程度,很可能都非常有兴趣投入到HEMA当中。


四、兵击是什么?

    花了大篇幅写完了我所理解的HEMA到底是什么,是时候说说兵击了。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于是我看了一下百度,上面有专门的百科词条,但跟我的想法不同,所以在此不表。

    我所认知的“兵击”,实际上只是一个早期翻译遗留的词语,后来在HEMA的推广与传播中被约定俗成。

    有看过早期HEMA视频资料的人,应该是有印象视频里的fencing会被翻译成兵击。这是为何?因为fencing在现代竞技项目里是指击剑,国外的HEMA视频里的也把HEMA的对练和比赛部分表达为fencing,早期的传播者把这个fencing翻译成兵击、把fencer翻译成兵击手。我个人猜测,很可能是因为HEMA研习者们很希望能够在大众的目光中把HEMA和击剑区分开,所以本来和击剑共用一词的fencing就被翻译成了兵击。其实在其他方面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早期HEMA的护具,很多人都会偏爱黑色,目的就是想跟击剑区分开来。

    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兵击,则是糅杂了中式传统武术、日式古流武术、欧洲历史武术等各种不同体系,身着安全护具、手持安全武器,用双杀及先后击规则来模拟冷兵器真斗的对抗运动项目。在越来越多圈外人看到圈内的视频、新手进入圈内的懵懂时期,就容易把这种约定俗成当做了既有的定义。

打刀与长剑的交流

    可以说,“兵击”这个词,是个暧昧的误会。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到底HEMA和兵击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了本文的标题。然而即使我不说,各位看官心里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HEMA也好,兵击也罢,在外行人看来,可能两拨人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就是打剑嘛。但在“打剑”的背后,不同的东西可太多啦(笑)。兵击,可能会比HEMA更加纯粹,因为兵击“只管打,其他不管”。而HEMA则可能性更加宽广。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能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好的,也终会有成长的。共勉!


·全文完·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敬请关注我和浮云的公众号“德剑笔记”

关于德式长剑的个人分享栏目,旨在为入门无门的爱好者和新人指路。


本文参考资料:

【欧洲武术】《溯源》—关于HEMA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骑士之艺】距今600年的武术应该如何重见天日?


HEMA是开源的

目前大部分的古籍都已“维脑”公开

这个地址没有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https://wiktenauer.com/wiki/Main_Page


结语:

    希望这种“太长不看”的内容,对比起哔站琳琅满目的视频,能给到你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动。

    大家如果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题,可以私聊我或者留言给我,我一定会知无不言。

    我们没有盈利,仅为HEMA做点贡献,欢迎乐意为爱发电的朋友加入我们,无论是剑术内容还是互联网技术,同时也接受建议和投稿。

    我所分享的内容,是我自己所想,所以如果你觉得是错的,这很正常,因为这是我的见解,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是,即使是能帮到很少部分的人,我觉得这就已经能达成我做这个栏目的初衷,也很感激你的阅读,你的阅读对我来说就是对我的认可,非常感谢!

到底HEMA和兵击有什么不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