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明强1]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当时法国的著作在欧洲各地竞相传阅,法语成为当时欧洲受过教育人的国际通用语言。在整个18世纪,欧洲人习惯从法国哪里汲取思想。法国大革命在当时这样一个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爆发,后又随着拿破仑战争扩展至欧洲其他地区。所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法国大革命主旨:自由、平等、博爱。
一、旧制度的危机(绝对主义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法国的君主专制到达了极盛。
“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政治上大权独揽,亲自签署一切公文,任命一切官员。在经济上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当时法国经济的发展。路易十四亲自执政(1661—1715)的55年间,有31年处于战争状态。法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财政崩溃。法国开始由盛而衰。
他去世后由自己的曾孙路易十五继位(1715—1774)。路易十五在位期间财政继续恶化,政治腐败。对外战争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他在位期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由于法国从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方面援助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2)。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法国的国库空虚,引发财政大危机。这也是诱发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原因。。
路易十五本人也荒淫无道,整天狩猎,参与宫廷舞会等。他留下一句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我不管,我只要现在的享乐。
路易十五去世后,他的孙子路易十六继位(1774—1792)。路易十六性格温和,不似他爷爷那般贪图享乐。但是本身没有大的政治才能。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研究修锁上,被人称为“锁匠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权臣贵族摆布。过渐渐陷入更深重的危机。
路易十六面对的主要是严重的经济危机,财政困难。①当时英法签订了一个《商约》,就使得大量英国商品涌入法国。此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出口的工商业产品物美价廉,造成法国的工商业者大量破产,直接使法国财政税收锐减。②再加上1786、1787年法国因天灾人祸导致农业歉收。农业歉收于是粮食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据说在1789年面包的价格是整个18世纪最贵的一年。因为粮荒,法国国内出现了千上万的饥民,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与之对比的是以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为首的一批贵族,却在凡尔赛宫歌舞升平,享受生活。于是激起民众不满。
当时法国沿袭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第一、第二等级的教士和贵族是不纳税的。而全部的税收由第三等级来承担。宫廷挥霍无度、吏治贪污腐败,就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民众对此甚为不满。
路易十六为改变现状,想进行财政改革。对第一、第二等级加税,但是遭到教俗贵族的激烈反对。财政改革无法进行,财政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从1774年路易十六继位到1789年法国国债的债务总额翻了20倍左右。因为国债是需要付利息的,当时的法国拿出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去付利息。如果无法偿还利息,就在借新的国债。整个国家的 财政限于崩溃的边缘。
当时的法国是否整个国家经济都要破产了呢?不是。当时的法国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部分工场也已经开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法国当时工商业发展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而不是已经到来崩溃的边缘。只是在财政税收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法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仅仅次于英国;对外贸易也仅次于英国。法国大的经济状态是可以的。
造成1789年法国困境的原因是:当时政治体制的问题。
补充:法国的等级制度将人口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城市平民和农民,资产阶级)一、二等级加起来只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1%。当时法国的总人口据估计在2300万至2500万左右。
一、二等级为特权等级,不用纳税。而第三等级在政治上无权,经济上承受着沉重的税收负担。第三等级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城市手工业者)还是农民,他们都要求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反对专制制度。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工人(手工业者)、农民结盟。资产阶级充当领导者,工人、农民充当主力军。这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特点。
二、革命的爆发和君主立宪派的组建
1.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
革命导火线:路易十六走投无路,不得不下令召开已停止175年的三级会议[明强2] ,以期[明强3] 解决国家税收、财政困难问题。三级会议是法国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等级代议机构。13、14世纪初步形成,自1614年三级会议至1789年已经停开175年。虽然法国是绝对主义君主体制,但是涉及税收问题还是要召开三级会议。
第一等级代表:291人。
第二等级代表:270人。
第三等级代表:578人。以资产阶级为主,还掺杂受第一、第二等级排斥的下级教士和自由派贵族等等。第三等级的代表在思想上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运用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自然权利、历史进步等概念来批判旧制度与特权等级。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反对宗教迷信、专制制度,宣扬个性解放,要求广泛的自由,甚至提出三权分立等。
其中对法国大革命影响最大的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描绘了想象中的新制度,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同意。一旦政府违背人民的意愿,人民就有权推翻现有政府,重新建立政府。卢梭的理论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基础,给了人民革命的权力。
启蒙运动是否对法国大革命影响那么大?
沙龙、报刊等舆论工具对于革命的影响?
路易十六坐在中间王位上面,他的右边是教士代表,左边是贵族代表,对面是第三等级代表。路易十六在会议上声泪俱下恳求忠诚的臣民援助,一起克服现在国家面临的财政困难。因为他在讲话中流露出拒绝革命、革新的态度,又警告预防“革新”。第三等级本来期望在此次会议上争取一些自身权利,看到国王的态度后于是抛开国王、贵族自己开会。
1789年在6月17号,第三等级宣布成立“国民议会”。称只有他们才能代表全体国民,因为他们本身就代表了全国99%的人口。国王无权否决会议通过的一切决议。后来一部分教士也加入国民议会,但是贵族则坚决拒绝加入。法王路易十六在贵族的压力下,决定推翻第三等级的决议,关闭会场。会场关闭后,6月20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来到一个室内的网球场进行集体宣誓,史称“网球场宣誓”。称一定要制定一部《宪法》,不制定《宪法》绝不解散会议。“网球场宣誓”是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的有利抗争。
路易十六仍然坚持解散国民议会,甚至派军队驱逐。当时军队中的军官有自由派贵族拉法耶特,他就反对国王关闭会场。士兵们也受到革命情绪的影响袖手旁观,无视国王命令。
后来有以奥尔良公爵为首的一部分自由派贵族也加入到“国民议会”中,“国民议会”实际上成为三个等级联合起来的机构。国王被迫合厅议事,7月9日国民议会改成制宪议会。三级会议(5.05)—国民议会(6.17)—制宪议会(7.09)转变开启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
国王与贵族被迫接受既定事实并不甘心。暗中国王调兵遣将企图以武力弹压,形式变得严峻起来。到7月11号路易十六下令废除曾经任命具有改革意识的财政总监内克职务。第三等级认为这是一个信号,国王准备大规模镇压。
7月13日,巴黎民众起义迅速爆发。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占了象征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并拆毁。
消息第二天传到深居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六耳中。他问身边的近臣:“这是一场叛乱吗?”近臣回答道:“不,这是一场革命”。攻占巴士底狱象征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式爆发。7月14日后来被定位法国的国庆日。
3.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07.14——1792.08)
巴黎起义胜利以后,制宪议会就成为法国最高权力机构。议会中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占据优势,1789.07.14——1792.08都处于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之下。
在巴黎及其他城市建立了维持秩序的“国民自卫军”,大家推举拉法耶特作为国民自卫军的统帅。他参与过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能够接受;同时又出身贵族,他是两个世界的英雄。
拉法耶特把当时波旁家族的族徽白色百合花的白色和巴黎城徽的蓝色、红色结合在一成为一个帽徽。当时寓意旧的君主(波旁家族)与新的制度相结合。三色成为后来法国大革命象征,后来又成为法国国旗。
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巴黎开始进行政权转移。法王路易十六不得不被迫认可眼前局势。甚至到巴黎接受了象征革命的三色徽章,承认新的政府。虽然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但是仍然认可旧王朝国王,当时的法王仍然是名义上最高的行政首脑,制宪会议成为当时法国最高的立法机构。制宪会议想为法国制定一部《宪法》,以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和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他们酝酿《宪法》时,巴黎城外的农村地区正在进行哄哄烈烈的运动。农民在农村攻打贵族庄园,烧毁封建地契,夺取土地等。虽然一些地区的国民自卫军进行了镇压,但也无法阻止农民运动的发展。
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成为制宪议会的当务之急,于是先将《宪法》放在一边。制宪会议决定部分满足农民要求,在8月4号至11号通过一系列法令(8月法令)废除封建特权。
八月法令第一句就是:制宪会议现将封建制度全部加以废除。农民在人身关系上依附于领主,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人身依附被废除。农民要向领主服劳役、什一税,贵族在庄园中有狩猎的特权这些都被废除。第一、第二等级的免税特权也被废除。为了不触动法令制定者(大资产阶级、贵族等有产者)一部分权利还须金钱赎买,如农民租种土地要缴纳年供。以后逐步废除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废除为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明强4] 的联合奠定了基础。这是法国大革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4.《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
·简称《人权宣言》
·基本内容:
① 天赋人权[明强5] :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权利自由平等,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② 主权在民:主权的本源寄托于国民,任何组织、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
③ 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高于一切权利。任何人都必须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自由权利包括:参与制定法律;确定赋税;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以及平等纳税等。
④ 三权分立:
⑤ 财产权原则: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纲领性文件,概括了法国的启蒙学说和美国《独立宣言》中关于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取代了封建社会的旧原则。如用主权在民取代了君权神授;用法律至上取代之前的特权阶级;三权分立取代独权专制。
《人权宣言》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特权阶级和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性。它不仅为法国树立起一面革命旗帜,而且鼓舞和推动了欧洲其他地区的反封建运动。
革命法令的制定以及革命运动的推进使得以为国王为首的一批封建势力感到恐惧。从当时的程序上需要国王签署“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但是国王表示拒绝。并且调兵遣将要镇压革命。得到消息的巴黎人民进行反击,10月5号以要求面包的妇女为前锋,后面跟着巴黎人民示威队伍向凡尔赛进军。
第二天迫使路易十六签署“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同时同意从凡尔赛宫回到巴黎居住。制宪会议随后也迁至巴黎。10月5号、6号的事件粉碎了镇压的阴谋,激发了革命的热情。在巴黎和全国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其中有很多俱乐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雅各宾俱乐部(雅各宾派)。
在革命运动的推动下,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对封建特权与专制制度的法令。如11月份通过“由国家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没收逃亡贵族的财产,限期返回。制宪会议在加紧制宪的同时,路易十六暗中仍同逃往国外的保守封建势力联系,企图扑灭国内革命。1791年6月20日,经过密谋路易十六一家化妆潜逃。后被群众识破,押回巴黎。
国王的叛国行为激起了人民愤怒,各革命报刊与革命团体要求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当时的君主立宪派仍然坚持,所以他们平息了这场风波。制宪会议继续进行,于1791年9月3号通过了《1791年宪法》。
5.《1791年宪法》(1791年9月3日)
前言:《人权宣言》
依据:三权分立学说
内容:宪法规定法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行政权属于世袭的国王,君主在《宪法》之内行使权力;立法权属于一院制的立法议会,由选举产生,是最高权力机关;司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法官。
地位:法国的第一部宪法。废除了专制制度,树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缺陷:保留了旧时国王;确认财产的不平等,只有积极公民有选举权。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对《宪法》曾言:“正当革命依靠人民取得胜利的时候,《宪法》却剥夺了人民的权利。”
《1791年宪法》制定出以后,制宪会议完成历史使命,让位于选举产生立法议会。1791年11月,立法议会开幕。立法议会中由于各派政见的不同分成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立宪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数较少的雅各宾派。
立法议会11月份开幕之初,面临的就是法国内忧外患的局面。因为法国革命的发展,使得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这样一些封建君主制国家都感到恐惧。他们支持法国逃亡在国外的贵族,并扬言用武力恢复法国的专制政体。路易十六心中也想借助于国外力量平息法国大革命,恢复旧时专制统治。路易十六提出先发制人,挑起与外国的战争,实际上是借助战争消灭国内革命的军队,达到复辟王权的目的。
立法议会内部的立宪派和吉伦特派不顾雅各宾派的反对,同意路易十六的主张,开始对外战争。结果从1792年一直打到1815年,长达20多年。后面还有拿破仑战争,一直就是同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作战。虽然当时的法军号称“欧洲最强陆军”但是由于指挥无能,加之王室就是想输以削弱革命力量,还把军事情报秘密的透露给对方。所以法军节节败退,外国联军打至法国境内。
立法议会在雅各宾派的推动下,宣布“祖国在危机中”,号召公民拿起武器保卫祖国。有一支来自马赛[明强6] 的义勇军,就高唱莱茵军歌,步行27天来到巴黎,参与保卫国家的战斗。这首莱茵军歌也广为流传,后被称作“马赛曲”。1879年被定为法国国歌。
在外国的侵略下,巴黎及全国各地的人民起来斗争,掀起了第二次民主革命运动。1792年8月10号,巴黎人民为了挽救新生的政权再次起义,废除了君主制度和君主立宪政体,史称“第二次法国革命”。把吉伦特派推上了法国统治地位。
三、吉伦特派的统治和共和国建立阶段(1792.08—1793.06)
·1792年9月21日,国民公会开幕,宣布废除君主政体。
·22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吉伦特派的领导人主要来自于法国的吉伦特郡,故名。他们主要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吉伦特派上台后就赶紧组织力量对抗普奥联军对巴黎的步步紧逼。最后在离凡尔登不远的瓦尔密高地,法国军队打退了普奥联军的进攻,取得首场胜利。此次战役保卫了巴黎的安全,为巴黎城内政权的变动提供了保证。此后法军转为进攻,最终将敌军逐出法国。
9月21号瓦尔密胜利的第二天,国民公会开幕。它取代了之前的立法议会行使职权。国民公会由普选产生,据说“公会”一词是为了纪念美国1787年的制宪会议。21号当天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历。22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大敌当前,国民公会内部的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也有政见斗争。焦点在于如何处置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主张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扩大民主的基础,对路易十六采取严厉的措施。雅各宾派得到了巴黎人民的支持。而吉伦特派则袒护国王。最后经过激烈辩论,1793年1月国民公会经过表决,以叛国罪十六处死路易。1月21号路易十六在革命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
吉伦特派由于维护路易十六,压制群众所以威信扫地。当时法国国内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国外的军事军事威胁。吉伦特派的统治摇摇欲坠。再加上1793年2月英国召集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围攻法国,并且进入法国境内。还有一些保王党分子得到了英国的援助参与反法战斗。
1793年6月2号,巴黎的群众在一起敲响警钟发动起义推翻了没有什么作为的吉伦特派。把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法国进入了 雅各宾专政时期。
四、雅各宾派专政时期(1793.06—1794.07)
雅各宾派最初范围比较大包括君主立宪,吉伦特派也在其中。后来几次分裂,到1793年只剩下以罗伯斯庇尔为首一批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在国民公会开会时总是坐在高凳子上,又被称作 “山丘派”。坐在下面态度暧昧的被称作“平原派”(中间派)。
雅各宾派上台之初面临着国外反法联军四面八方的围攻法国;国内保王党分子在各地发动叛乱,刺杀革命党人。不法商人囤积物资以图高价,致使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再加上战争,对于法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于是雅各宾派不得不采取极端(恐怖)专政措施稳定法国局势。于是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峰。
《马拉之死》:雅各宾派领袖之一被保王党分子刺杀。
首先通过一些列土改法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之后又通过《1793年宪法》强调法国是一个共和国,实行人民主权原则,由人民制定法律。比《1791年宪法》的进步之处在于人民有普选权,没有财产限制。甚至于居住法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人且年满21岁男子,也可以投票。公民有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等自由当政府侵犯人民自由权利时,人民可以推翻政府。取消了《1791年宪法》中的按财产划分积极、消极公民的做法,认为所有男性公民都是有选举权的。《1793年宪法》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最民主的宪法,但是它还没来的实施,就让位于革命的恐怖。
国民公会接受了群众“向暴君开战、向贵族开战、向囤积者开战”的要求。把恐怖提上议程,组建一支革命军。革命军由无套裤汉[明强7] 组成,来专门镇压于革命为敌者。
解释图片:
颁布《限价法令》,早期(9月11号)对于粮食、面粉等进行限价。后期(9月29号)实行全面限价法令,规定对40钟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针对囤积居奇卖高价行为、再加上王党分子等反革命分子颁布《惩治嫌疑犯法令》,加以打击。由于快速惩治嫌疑犯违背正常法律程序以及可能扩大打击范围,很多人被纳入嫌疑犯之列。
10月份又通过建立革命政府的决议,实行集权统治。至此雅各宾派颁布的所有法令,标志着政治恐怖与经济恐怖的开始。(溯源恐怖一次,就来源于此。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
解释:雅各宾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面临着外忧内患的局面,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换取人民群众的支持,联合群众以抵抗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反抗。
当时恐怖有扩大的迹象,很多人未经审判就被处死。最著名的就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还有一些曾经革命中的吉伦特派分子;一些革命领袖,因为政见不一先后被送上断头台。还派特派员到各地进行镇压。据统计自《嫌疑犯法令》颁布至1794年5月一年多时间,被逮捕的嫌疑犯大约有30万人,其中处死的就有4万人。处死的人有贵族、教士还有之前第三等级的代表以及无辜的人。对于违反《限价法令》的商人给予罚款,并登记在嫌疑犯册内。
雅各宾派的恐怖专政向一把铁扫帚,扫出来法国的封建势力。甚至不惜用损害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办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根本利益,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一场“非资产阶级方式”,即“平民的形式”。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战时体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措施。
“非基督教化运动”:认为基督教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要提倡理性。废除基督教节日,强化大众对于共和国的忠诚,建立一整套日常的生活制度取代宗教制度。如:取消一周七天,第七天的礼拜日,共和历改为10天一旬。废除《格里高利历》改为《共和历》。1793年实行《共和历》,1806年拿破仑就下令恢复《格里高利历》。虽然很短,却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如之后法国历史的热月政变、雾月政变等。
雅各宾派的恐怖专制是一种特殊的战时体制,局势稳定后便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当国内外局势稳定后资产阶级要求国家恢复正常运作[明强8] ;雅各宾派的也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人民也对雅各宾派不满。雅各宾派后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也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陷入困境。后来雅各宾派内部也发生激烈冲突,分为左、右、中三派,一会镇压左派,一会镇压右派。在内部雅各宾派陷于分裂。
资产阶级后来就联合反雅各宾的各种势力,在1794年7月27号(热月9号)发动政变。在国民会议大厅中逮捕了罗伯斯庇尔等22人,未经审判被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政权结束。
五、热月党人和督政府的统治(1795—1799)
1.热月党人地改革
在国民会议中联合起来推翻罗伯斯庇尔政权的议员们被称作——热月党人,他们控制了法国的政局。热月党人面临着的客观任务是:恢复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既得成果。于是上台后便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结束恐怖统治。
政治上:取消恐怖政策,改组雅各宾派的专政机构,;释放在押的嫌疑犯;废除《1793年宪法》;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召回吉伦特派分子等等。
经济上:取消限价法令,恢复经济自由。
宗教方面:因为之前法国大革命和雅各宾专政时期没收了一些教会财产。在不归还没收教产和教会必须服从政府法令的前提下,允许天主教重新活动。
热月党人的措施废除了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过激行动,暂时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正常统治秩序的需要。使得法国一度出现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热潮,同时也镇压了亡党的叛乱。法国政权得到了稳固。
从1794年6月份开始又着手制定新的宪法,并在1795年8月正式获得通过,史称《共和三年宪法》(又称《1795年宪法》)。
规定法国是一个共和制的国家。/由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政治、经济以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予以承认,维持大革命的成果。/实行政教分离,僧侣不得担任公职。/确认立法和行政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两院制(元老院、500人团)的立法团,行政权属于由5人组成的督政府。/废除《1793年宪法》,反而还提高了选民的财产、年龄限定。/为了避免亡党复辟,规定新选出的立法院的议会必须有2/3的成员是原来国民公会的成员。同时也避免下层群众夺权,因为原来国民公会大多来自于资产阶级。
1795年11月,国民公会解散,组成立法院。由巴拉斯等5人组成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
2.督政府的统治(1795—1799)
督政府重建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中央以督政府为中心,5名督政官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地方采取三级建制。为了克服财政困难进行币制改革和财政改革,统一税收制度,鼓励发展经济。这样就使得法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由混乱转向有序。
此时对外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地,督政府继续对外作战,以击败第一次反法联盟为目的。大陆上法国的主要敌人是奥地利,督政府兵分三路进攻奥地利。但只有拿破仑率领地这支进展顺利,先占领北意大利,然后继续向北打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皇帝求和。击败第一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军功显赫。
尽管在督政府地治理下法国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但是督政府的执政地位并不稳固。国内有以巴贝夫为首平等派[明强9] 企图推翻督政府的政权后来遭到镇压;同时右翼[明强10] 势力又活跃起来也遭到镇压。督政府既打击了左翼也打击了右翼,就使得自身统治基础非常不稳固。国际上1798年2月,以英国为首包括奥地利、俄国等的反法势力又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第二次反法联军击败了法军,战争再一次逼近法国的本土,政局的不稳定
资产阶级再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建立一个稳固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法国需要寻找一把宝剑和得力的将军稳定政局。这个人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3.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
此时的拿破仑还在受督政府的指派远征埃及,当国内政局不稳的消息传至埃及时,密切注视国内变化的拿破仑把埃及的军队交给助手。他于1799年10月9号乘坐一辆三桅帆船离开埃及,悄悄地赶回巴黎。这位常胜将军得到了法国民众的支持和名流的赏识。他同一些将领和督政官西埃耶斯商量政变的措施。1799年11月9号(雾月18号),拿破仑被任命为巴黎的卫戍司令,很快就发动政变用武力控制巴黎。
此次政变史称“雾月政变”,他废除督政府。成立以他为首的3人临时执政委员会,拿破仑个人独揽大权。由此开始了执政府及拿破仑统治时期。
[明强1]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
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
[明强2] 法国的经济基础比较稳固,所以基本上维持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法国没有像英国那样由于圈地运动等引起社会阶层的强烈变化。
[明强3] 1614年路易十三上台后不久,一些大贵族发生叛乱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此次会议也是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三级会议。日后把持法国政坛长达18年之久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在1614年的三级会议中崭露头角,因为他在会议上公开维护国王的利益和权威,开始引起王太后玛丽注意。由此黎塞留开始了官宦之途。
[明强4] 18世纪末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日益腐朽,法国正式由封闭式的自由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渡。一些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贵族和从事海外殖民活动并在海外经营种植园的贵族。他们的思想日益自由化,成为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即所谓的自由贵族。自由贵族多从事采矿、冶金业的企业主。
[明强5]启蒙运动
[明强6] 马赛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距离巴黎很远
[明强7] 18世纪的贵族男子穿仅到膝盖的套裤,而普通的平民穿长裤。这是等级身份的象征。“无套裤汉”是贵族对于平民的蔑称。法国大革命后,平民革命者就自豪的宣称我们就是无套裤汉,革命的主力军(手工业者、农民、店主、店员、工人等)。无套裤汉是支持雅各宾派的,支持革命的。
[明强8] 雅各宾派推行的政治、经济专制政策不符合资产阶级要求。资产阶级渴望自由,所以后来发动热月政变便是反应。
[明强9] 督政府在法国执政时期,法国社会极不稳定,王党叛乱时有发生,各种政治俱乐部纷纷出现,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市场萧条,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农民出身的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创办《出版自由》(后改为《人民保民官》,他因攻击热月党人而被捕。
在狱中,其共产主义理论形成,开始了平等派密谋活动。1795年10月出狱后,他便组织起平等派。巴贝夫的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其共产主义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他的目标是以暴力推翻督政府,建立革命专政,以此来实现理想。1796年5月,他们拟定了起义计划,但是,由于准备起义的警察部队已被解散,特别是加入秘密组织的格里泽尔上尉在5月10日向警察局告密,文件被截获。巴贝夫等人被捕并被处决,其余人被判刑或释放,巴贝夫密谋失败。30年后意大利革命家邦纳罗蒂出版《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巴贝夫学说
[明强10] 一开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左翼是指在议会中坐在左侧,反对君主体制,支持激进改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