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尔森菌
耶尔森菌属(Yersinia)属肠杆菌科(Eenterobacteriaceae),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荚膜,无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的鲁氏耶尔森菌(Y. ruckeri)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 enterocolitica)是人-畜-鱼共患致病菌。
一、鲁氏耶尔森菌
为兼性厌氧菌,是冷水性鲑科鱼类和温水性鱼类肠炎红嘴病(ERM)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病鱼吻端溃烂、体表充血、肠道发炎等症状。此外,ERM存在水平传播的威胁,无明显症状的带菌鱼体和部分鸟类均可携带鲁氏耶尔森菌。
鲁氏耶尔森菌大小为1-2μm,长度为1.7-2.5μm,稍微弯曲,依靠6-8根鞭毛运动。该菌在TSA或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于25-30℃培养48h,可形成直径为2-3mm的圆形隆起的乳白色菌落,不溶血。
鲁氏耶尔森菌是冷水养殖鱼类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该菌几乎能够感染所有鲑科鱼类,其中大西洋鲑(Salmo salar)、西伯利亚鲟鱼(Acipenser baerii)、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都极易感染,对我国养殖的鲢鳙也均能造成危害,同时也能对虾类造成危害,可能与不断恶化的养殖环境及其广盐性的特点有关。感染该菌会导致病鱼体表充血、鳍部溃烂、肛门红肿,内部脏器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等,该病暴发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给水产养殖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自然条件下鲁氏耶尔森菌通过鱼鳃和皮肤从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不同环境条件对细菌感染力有一定影响,而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受温度影响较大。15-18°C水温对细菌感染有明显影响,较低水温可增加鲁氏耶尔森菌致病性,加重感染程度。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引发人和动物的胃肠炎和腹泻,还可引起关节炎、结节性红斑,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
其易在低温生长,许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具有低温依赖性,其毒力因子的表达或活化受温度调节。
耶尔森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毒力质粒编码的分泌系统、外膜蛋白、侵袭性与毒素、铁摄取系统和超抗原等方面。致病性耶尔森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该菌所具有的特殊染色体基因、毒力质粒(pYV)和菌毛。粘附侵袭位点基因(ail)、毒力岛基因(HPI-int)、耐热肠毒素基因(ystA、ystB)和HPI毒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粘附素基因(yadA)和毒力活化因子基因(virF)位于质粒上。同时还有耶尔森菌粘液性基因(myfA)等毒力因子。
具有致病性的耶尔森菌可分为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两类。这种分类与染色体上是否携带有HPI毒力岛有关,因为HPI是高毒力细菌表型表达的必需条件。这个染色体上的片段涉及生物合成、调节和耶尔森菌含铁铁载体的转运作用。
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毒力岛只出现于高致病性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1B型,而低致病性的则无。典型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ail、ystA、yadA基因和virF毒力基因,不携带ystB。ystB主要为非致病性菌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1A型携带的编码一种性质类似于ystA的耐热性肠毒素。参考文献
[1] 徐伯亥, 殷战, 陈燕燊, 等. 鲢、鳙鱼一种新的传染病——Yersinia ruckeri, 一种新的鲢、鳙鱼病原菌[J]. 科学通报, 1991(08):620-622.
[2] Tobback EA, Decostere A, Hermans K, et al. Yersinia ruckeri infections in salmonid fish[J].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10, 30(5):257-268.
[3] 陶健, 李绍戊, 刘红柏. 中草药与复方对鲁氏耶尔森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 水产学杂志, 2013(006):40-43.
[4] Ryckaert J, Bossier P, D’Herde K, et al. Persistence of Yersinia ruckeri in trout macrophages[J].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0, 29(4):648-655.
[5] 张晓君. 鲁氏耶尔森氏菌及鱼类相应感染症[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77-80.
[6] 黄琪琰. 水产动物疾病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7] 李绍戊, 王荻, 冯娟, 等. 养殖鲟鱼出血症病原鲁氏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4, 45(3):561-567.
[8] Roberts MS. A report of an epizootic in hatchery reared rainbow trout, Salmo gairdneri Richardson, at an English trout farm, caused by Yersinia ruckeri[J].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10, 6(6):551-552.
[9] Fernandez L, Mendez J, Guijarro JA. Molecular virulence mechanisms of the fish pathogen Yersinia ruckeri[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7, 125(1-2):1-10.
[10] Li S, Wang D, Liu H, et al. Isolation of Yersinia ruckeri strain H01 from farm-raised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 in China[J]. 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 2013, 25(1):6.
[11] Kumar G, Menanteau-Ledouble S, Saleh M, et al. Yersinia ruckeri, the causative agent of enteric redmouth disease in fish[J]. Veterinary Research, 2015, 46(1):1-10.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已获得作者转发许可,如有转载需求,需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