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其实这个话题想说好久了,但是提起兴致的时候没有时间,一直匆匆忙忙,今天终于能抽出时间说说了。
我读书习惯的养成,要感谢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她却认为让孩子多读书是件好事,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两本儿童版的世界名著。从此开启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其实很难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我母亲确实是带领我进入阅读世界的领路人。
有一件好笑的事,我把那两本儿童版的名著读完之后,我妈又在旧书摊给我买了几本凡尔纳的名著,这次,不再是儿童版的了。当时的我,根本读不懂原版的凡尔纳的作品,直到初中,我才能读懂这几本书。这个经验,让很小的我便意识到了,认识是会成长发展的。
那会专门给孩子读的书不像现在这么多,我母亲后来咬咬牙,把那套儿童版的世界名著都买给了我,那套儿童版的世界名著是我童年中不多的珍贵回忆。这套书里,我最早读到的故事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牛虻》,我读《牛虻》的时候,面对被整个世界背叛,慷慨赴死的牛虻,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把我母亲吓坏了。这套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后来大了,找了全译本看,后来更是找了原版英文书,而且读了很多遍。喜欢的书,我会读很多遍,而且乐此不疲。
初中的时候,我把母亲给我买的几本凡尔纳的作品看了。这时候,也不需要母亲买书了,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后来到了高中,我开始进入叛逆期。那会真的很痛苦,在痛苦中,书是我对抗迷茫和空虚的法宝。我读了很多书,各种名著、杂志、散文、网络小说,我一直在书中苦苦追寻的是:人生而为何?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这里面吐槽一句,高中的图书馆连初中都不如。
务实使人充实,务虚则让人痛苦。后面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上班,我一直处在迷茫和空虚的痛苦中。直到后面的一个转折。我一直在努力寻找避免痛苦的方法,主要的方式是靠读书。后来我了解到了心理学,我认为只有更多了解心理的机制,就可以驱散在笼罩在我头顶空虚的迷雾。我学习了牛津的《心理学导论》,又学习了哈佛的《幸福心理学》,我好像悟到了什么,又好像没有悟到,但是痛苦开始减轻了。之后我阅读了一批国学的精读本,一套30本,是我上高中时收藏的,里面包括《论语》、《老子》、《庄子》、《禅道》等等。这段时间我工作不是很忙,相对轻松,当我读完这套书,我发现迷雾被驱散了。
曾经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家里人经常批评我言过其实,只有计划,没有实践,但是经过上面的经历后,我开始脱虚向实了。我力图把每件事做好(并不追求完美,完美主义也是人的痛苦之源),一步一个脚印。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都能做的很好,并且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我拥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而缺乏目标和战略。其实我并不缺乏战略和目标,只是看不上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和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也不缺少冒险精神,对于我认可的事情,即使再艰难,我也会全力以赴。
我现在仍有阅读的习惯,同时认为阅读是学习中效率最好的一种。我现在读书有些功利,读书都是偏实用方向和工作相关的,很久都没有看杂书了。也想看看,但是总没有时间。我媳妇经常批评我读书无用,觉得我读书太泛泛,她觉得应当挑选一些书精读。我是那种喜欢博览群书的人,我觉得我看过的这些书,在我需要的时候能用到一二,就对的起我看的时间了。人最关键的是面对问题的思路,当你碰到一件事时,你知道怎么去做就够了。当你知道怎么去做,中间的部分,去查找资料就好了。而读书,就是扩展视野,增加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我媳妇批评我读书的另一个点,是她感觉我很多时候借着书在逃避。这点我没法否认。我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一胡思乱想,就会想到人生而为何?我活着有什么价值?有时候,心情低落时,就会感觉人活着毫无意义,没有什么价值。为此,我只好推着自己前进,不断地读书学习,才不至于让自己胡思乱想。
总结来说,我还是很热爱读书的,有阅读的习惯,我一直觉得喜欢阅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收益良多。阅读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我觉得不管是阅读,还是看视频,只要愿意学习,就都是好的。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来的题外话,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赞赏抖音的商业成功,但是却厌恶抖音占用了人的时间(也许人自己并不觉得),让人堕落。那种碎片化的内容不仅质量低劣且无法让人进行系统学习。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问题,现今社会的精神娱乐是不是过于丰富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抖音类软件就像精神鸦片,在侵蚀人的精神,于国于民,这样的存在都是不利的。我有一个观点,玩弄人情绪和思想,终究会遭到反噬,已经跑题了,这里就不详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