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表现FAQ
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表现
(1).会注意每分每秒的情感,总是会对一段关系或者一段对话的期望太高。
(2).有精神洁癖,荣辱廉耻心强;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习惯性的“纠正”别人。
(3).在脑海的另一个“我”,会告诉自已不能这样,应该怎么样。表现为不自觉的自言自语。
(4).对于不理解的事物,有着非常执着的求知欲;无法控制的去质疑,常常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恐惧。
(5).通常以叙述性的或单向性的语言为主;固执,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6).高共情,很容易感动;情绪起伏大;情绪受环境影响大。
(7).社交很消耗能量,更喜欢独处;喜欢掌控着事情走向,失去掌控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
(8).在思考一件事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其他事;在做一件事的时,常常因为某个点联想到很多记忆或事物。
(9).时不时的会进入心流状态,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点,完全沉浸其中,会忘记时间、饥饿、疲劳...等。
(10).经常不可控的拖延,时常感到焦虑;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但经常三分钟热度。
FAQ:想问问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表现?
(1)的解释
认知体系会设立很多「屏障」来隔绝不喜欢的事物。
「屏障」可以隔绝任何的事物,甚至包括需要学习的知识。
在现实生活,总会有自己不认可的事情发生,个体就会对此非常排斥,同时会设立一个「屏障」来隔绝它。
这种过程导致了个体都有很厚的「屏障」,这其实是过度的「自我保护」。
随着时间的增长,会对现实产生不确切感,表现为过度敏感。
这种过度敏感会造成一种在情感上的“完美主义”,
表现为:
重感情:对情感的感知很灵敏,非常渴望被爱;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流获取安全感。
高敏感:会注意每分每秒的情感,总是会对一段关系或者一段对话的期望太高,自己的付出希望得到对方相等的回报,同时希望对方理解自己。
自省心理:经常反思自己,哪里哪里做的不够好;被别人夸奖时会怀疑。
心墙:自我防备较重,感觉心里有堵墙,不信任现实里的人;与很多人都隔着一层“屏障”。
(2)的解释
形成认知体系是有前提的,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这个认知系统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一个「圆」,这个「圆」内是个体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思维活动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状态是感性,感性是情绪。
作用于物质世界时,理性是实践,感性是意识。
「圆」的封闭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圆」内不可控的相互转化。
受实践和意识的影响,体系内的理性和感性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完全的理性(极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极端感性)。
在这种极端理性和极端感性的影响下,个体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是非观,也就是非黑即白(善与恶),且自己的观念就是黑与白(善与恶)之间的标准。
我们把这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系统,称为「体系」。
个体通过体系以主体视角俯瞰客体的方式,去认识、理解、感知这个世界。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
当我们更深入的接触物质世界时,你会发现物质世界是善恶并存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这些无法判断的存在与自己的是非观是不匹配的。
这种不匹配会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挣扎,有时候会觉得是自己错了,有时会觉得世界错了。
在这种思考和挣扎下,自己通过认知系统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精神环境中只包含自己认可的信息,而对于那些自己不认可的信息,就会用设立「屏障」的方式来隔绝自己不认可的信息。
「屏障」的表现:
整理:对于自己在意的事物,有精神洁癖,还会不断的整理;有一定程度的洁癖。
刻板行为:行为模式刻板,一些爱好和行为习惯,可以保持很久。
高要求: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求别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符合自己的认知体系,已达到“纠正”的目的。
交流特点:与别人交谈时,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喋喋不休向对方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擅长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内心活动。可是不善于回应,尤其表达感情会害羞;喜欢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流,对以外的人没有交流的欲望或甚至有点抗拒。
道德感强:荣辱廉耻心太强,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羞愧难当,实际那些小事对于他人微不足道;同时对一些社会现象非常看不顺眼。
(3)的解释
当你有了明确的独立意识(自我)之后,就会弱化外界对自己的反馈,增强自己对自己的反馈。就像是“照镜子”,通过这种方式来纠正自己,镜子中的自己就是「真我」。
「真我」的表现: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永远是“正确”的,即便出错也是自已没做好导致的。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会指引自己,会告诉自已不能这样,应该怎么样。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非常利己,时刻提醒自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会批评犯错或失败的自己,甚至嘲讽贬低自己,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保持清醒。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喜欢思考,每天都在思考较为深刻的东西。例如,哲学思想、事物的本质、人生目标...等。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会开导自己,在自己产生极端的想法之后,就用告诉自己一些话来让自己保持冷静。
在脑海的另一个“我”,也就是「真我」,自已也就是自我。自我和「真我」时而和谐,时而“吵架”。
(4)的解释
确定感,就是你需要确定一些东西(是否真实/正确)之后,才不会对未来产生恐惧。
物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需要「确定」它是否是真实/正确呢?
因为自己的认知体系需要“地基”,一切都要在自己认知体系的地基上去探索并理解。所以个体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上建立起自己的三观、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准则、人生的规划......等。
为了防止自己出错,自己需要确定“地基”是否牢固。
物质世界上存在很多“矛盾”的事物,从而导致了我们无法辨别真假,所以我们会去追求“真物”。
确定感的有两大影响,一种是追寻真理与未知的欲望,另外一种就是社交上的敏感。
表现为:
善于质疑:无法控制的去质疑一切不理解的事情;喜欢质疑,例如会问“为什么一加一就是二,为什么是二,我写个三表达二的意思不行么?”还总是往相反的方向想。
对于不理解的事物,有着非常执着的求知欲。
情感问题:在一段关系中很容易疏远别人;在一段关系中,总是无法控制自己质疑一切有关的事情,质疑对方会不会背叛或离开,质疑对方的目的......等;如果对方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就会渐渐疏离对方;喜欢用极端的逃避/斩断的方式,结束关系。
定义:只有找到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解释之后才会对一个事物定义;但会怀疑自己的定义,尽管很纠结。
(5)的解释
体系的概念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一个「圆」,这个「圆」内是个体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思维活动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状态是感性,感性是情绪。
作用于物质世界时,理性是实践,感性是意识。
「圆」的封闭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圆」内不可控的相互转化。
受实践和意识的影响,体系内的理性和感性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完全的理性(极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极端感性)。
理性的思考需要建立逻辑关系,并进行大量的运算。而感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从起始到结果,是一种直觉。
体系是理性和感性合二为一的整体,那么理性就可以引导感性,提高正确性;感性就可以辅佐理性,提升功能性,二者相辅相成。
所以体系就是一种极致的运算。
极端理性的表现为:
语言特点:语言往往表现为叙述性的或单向性的语言为主,缺少互动性、分享型或交流性语言;描述一件事情时,需要对应的“参照”,如果缺少就会产生逻辑缺陷或陷入无法表达的困境;喜欢文字交流。
性格特点:固执,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除非用非常确凿的证据打过来;较为偏执不喜欢被约束。
强迫思维:在行动中,需要理解当前的事物,如果不能经过这个程序,就不能进行下一步;解题时,如果理解不了其中一个步骤的原理是什么,那么这个题就做不下去。
缺少情感:大多数时候是面无表情,没有情绪的;遇到事情时,自己会思考该表现出什么情绪;害怕当面交谈,眼神会闪躲不能直视。
(6)的解释
体系的概念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一个「圆」,这个「圆」内是个体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思维活动是理性,理性是思考;心理状态是感性,感性是情绪。
作用于物质世界时,理性是实践,感性是意识。
「圆」的封闭性使得理性和感性在「圆」内不可控的相互转化。
受实践和意识的影响,体系内的理性和感性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完全的理性(极端理性)或完全的感性(极端感性)。
理性的思考需要建立逻辑关系,并进行大量的运算。而感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从起始到结果,是一种直觉。
体系是理性和感性合二为一的整体,那么理性就可以引导感性,提高正确性;感性就可以辅佐理性,提升功能性,二者相辅相成。
所以体系就是一种极致的运算。
极端感性的表现为:
高共情:很容易感动,有时会完全接收别人的情绪,共情别人所有的感情,心疼别人。
同理心:很在意别人情绪,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多想很多导致自己无限内耗。
情绪化:周期性情绪波动;情绪起伏很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但也容易产生幸福情绪。
环境: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晴天温暖,就会不断的产生积极的情绪。阴天下雨,就会不断的产生消极的情绪;很容易感受到氛围,不适氛围会产生焦虑,适宜的氛围会产生动力。
(7)的解释
在认知体系的界限内,个体就会获得「掌控感」。超出认知体系的界限时,个体就会失去「掌控感」。
在生活中个体会追求对行事的掌控感、对生活的掌控感、对社交的掌控感...等。
当拥有掌控感时,就会向外界映射「掌控感」,即掌控“全局”。当缺失「掌控感」时,就会对正在做的事产生逃避的心理。
掌控感的表现为:
表达中:在拥有掌控感时,表达能力很强,因为逻辑思维很清晰;在没有掌控感时,表达能力很弱,会支支吾吾或直接表达不出来,所以索性就不表达,会被别人看作内向。
生活中:缺少掌控感时,会对当前要去做的事情产生逃避心理。喜欢寻找自我独处的环境并沉浸其中,这样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因为拥有掌控感。
社交中:在参与社交活动时,经常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无法判断自己言行举止是否正确,为了避免犯错,就会不断在心里复盘,消耗了大量能量。这种内耗是没有掌控感的表现,会导致了他/她们终止或回避了社交活动。他/她们只是为了回避社交所带来的内耗而非社交活动本身。
进行中:内心规划好的事,不能被打断。例如,我要去干嘛,一旦出现意外去不了,就会很难过,会陷入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的状态中;喜欢掌控着事情走向,一旦失控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也就是暴力倾向,语言或者肢体暴力。暴力倾向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自己。
社交特点:掌控欲的存在导致了社交困难,同时也缺乏交往技巧,使得社交很消耗自身能量,更喜欢独处。被称为社恐;能正常向外社交,但懒得去维护人际关系。
(8)的解释
互联思维就像是一张“网”,所有接收到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都能被“捕获”并储存下来。之后在用到的时候就会自动连接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有时会连到一些“负面情绪”并陷入其中。
互联思维源于人脑默认网络的“异常”
默认网络是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功能网络,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情绪控制和动机驱动,还与内脏运动存在着联系。
科学研究表明部分人的默认网络的功能/结构连接模式出现了“异常”,他/她们的大脑精神活动是无休止的,就像是“开关”出了问题,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同时还伴随着自发性的脑活动模式,也就是会不由自主的联想。
每个个体的人脑默认网络的发育各不相同,会表现出或轻或重的特征。
表现为:
跳跃式思维:在思考一件事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其他事,导致了不可控的拖延;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经常还会想着其他事,造成了碎片化的行为。
注意力问题:要么不集中要么过于投入,集中不了注意力时,会控制不住的满脑子乱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会特别极端地专注,可以忽略掉周围环境的变化;注意力切换困难。
自控力不足:有时会十分烦躁,坐立不安;好像无时无刻都有一部分身体在活动,很难保持在一个相同的状态。很难在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自制力弱,对于感兴趣的容易上瘾。
工作记忆差:有时调用记忆会发现记忆消失了;经常在日常活动中丢三落四;自我恢复能力强,能很快的从不开心中走出来。
联想能力强:可以从一个点去联想到很多记忆或事物;看书时会自动生成语音以及相应的画面;喜欢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里,美好的幻想都能让自己非常兴奋和激动。
自省:犯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陷入“自省”的状态,之后还会隔三差五的回想。
经常回忆:会记忆声音、语气、情绪......等;过去的经历时不时的会以片段式的在脑中浮现,忍不住回忆,反复咀嚼,感受情绪。
脑内声音:幻听,有时能听到回忆里的声音和想象里的声音,例如,下课铃声、自己的名字、手机提示音......等。
(9)的解释
「心流」状态是人们感觉完全被吸引而专注于某项活动的一种主观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可以阻断其他无关紧要的思绪,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点,完全沉浸其中,能成倍的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做很多事情都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比如看书、做运动、写文章、玩玩具、剪视频、学知识等等),这是一种非常亢奋愉悦的状态,会完全忘我且感受不到自身地沉浸于一个不存在的空间。同时让人忘记时间、忘记饥饿、甚至忘记所有不相干的身体讯号。
这种状态产生的多巴胺又持续激励自己去继续做这些事,乐此不疲。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可以深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以最高的能量和主动性去完成平常难以处理的任务,而且带来的幸福感极高,而对精力的消耗极低,他的耗能低于同一时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是在于人脑默认网络
除心流状态外,人脑默认网络的能力还表现为:
记忆能力强,看一遍或听一遍就可以把知识或信息记在脑海里,不过给人的感觉是“记了,但没完全记住”它们在脑海里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但是在用到的时候,所记住的混沌知识或信息会瞬间凝合成需要的语言。
联想能力强,很多发明创新都是由很多不相干的事物连接出来的,这需要很强的联想能力。而互联思维就可以从一个点去联想到很多记忆或事物,并进行连接。
(10)的解释
互联思维的本质是不可控的联想,但受认知体系的制约。也就导致了个体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很难集中注意力且记忆力差,但是对感兴趣的事情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且记忆力强。
同时互联思维可以更好的收集并整理信息,认知体系可以更好的分析并串联信息。
两者相辅相成的表现为,当个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更快的整理好关键信息,并运算出最优的解决方式;当个体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更快的搜集好大量信息,并串联成完整的逻辑关系。
认知体系和互联思维的影响表现为:
拖延:常常处于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它的矛盾中,虽然拥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还会不可控的拖延。
复盘:总是复盘回忆一段对话、一件事情、一些经历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思自己,是否能做的更好。
焦虑:阶段性的感到焦虑;事情没做完会焦虑,无所事事时也会焦虑;经常过度回忆起过去的失败且糟糕的经历,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混乱和自尊心的失衡。
感观超载:在复杂的环境中会感到烦躁,惶恐。例如,在嘈杂或刺激的声音下,会焦虑不安;听觉 、视觉、触觉......等躯体敏感性强。
行为习惯:恋旧,哪怕东西已经没有用了还是舍不得扔掉;时常会清理信息,例如,删除信息,不常用联系人,痕迹等。
自我调节:会进行自我调节,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劲,就会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文字、运动、游戏、音乐以及流眼泪去舒缓释放,在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会对自己进行开导;有时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会沉浸在一种情绪中。
好奇心较重: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但容易半途而废。
三分钟热度:无论对方是事物还是人,容易腻,讨厌重复。
收集信息:对待感兴趣的事物,会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它们的相关信息。平时还喜欢阅读、浏览新闻、看视频等收集的信息的方式;对于一件特别想知道的事喜欢去调查信息。
以上表现的解决方法,在我主页置顶文章的《致兰花》中有详细的阐述,篇幅较长,请您合理安排时间。
认知体系的表现
观察: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然后总结经验。
分类:喜欢分类,有些科学的东西会用自己的理念解释,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不理解的事物,会给它们命名。
判断:会以高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但会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只是不会认同。
独特:追求一种独特性,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自己的认知是无可替代的,很享受和别人不一样的样子。
思考:在思考时会不自觉得代入对方视角,在那一刻自己将“成为”对方,去理解对方的做法以及思考。
理解:能理解所有人,从而产生了无处不在的观点冲突,即便可以选择无视,但还是会影响到自己的主观判断。
分享欲强:与别人交流时,很容易把自己的“底牌”暴露出来;喜欢科普,很享受给别人科普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时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兴趣。
在思维、想法、行为各个方面都有一个行为标准在约束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
矛盾:很难信任他人但内在倾诉欲又很强;既自信又自卑;想安静自由但又怕孤独。
理想化:总是对现状不满,总是想要改变自己;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即使完成了自己设立的目标,也只会获得短暂的快乐。
社交面具:在生活中需要带“面具”,所谓面具就是伪装或模仿别人,来立一个人设;针对不同人的会定制化,喜欢演戏给对方,会有意无意的,展现给对方他想知道的样子;只有在认可的人面前才会卸下“面具”,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强迫行为:喜欢追求完美;需要仪式感;时常整理常用的工具;认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做到。
善于嫉妒:好胜心强,不想输给别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嫉妒是动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