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八《中国传统男性幞头的变化发展历程》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西洋服装史》-李当岐
中国传统男性幞头的变化发展历程
(1)幞头出现于北齐,定型于隋朝,盛行于唐代,由民间的一块包头布发展成为明朝的乌纱帽,期间形制变化丰富多彩,但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是唐宋时期。
①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柳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唐朝时的幞头脚演变出了许多不同的形制,丰富了幞头的内容,幞头脚即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最初只是系在脑后自然下垂,称为“垂脚”或者“软脚”,后来将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中唐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中间有用铜丝或铁丝等物作骨架的硬脚,使之富有弹性,谓之“硬脚”,进而出了“翘脚幞头”、“直角幞头”和“展脚幞头”等各种样式。幞头穿着便利,又富于变化,受到了唐朝宫廷内外,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不分官宦士庶,长幼尊卑,都喜欢裹戴。
②宋代幞头的形制在各个时期有所变化,宋初幞头脚尚短,后逐渐加长。其形制以直脚为多,长如直尺,两脚在宋代以后越伸越长,与唐代相比,宋代幞头少了爽利便捷之气而多了仪态威严之感。
③幞头到明代已成为统治阶层的专用头衣。常服中的幞头称为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两旁各插一翅,翅端钝圆,可拆卸,帽内通常用网巾束发。帝王常服所用的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2)幞头起初由民间包头布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脚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帽方便,因此,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能历久不变,一直流行到 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