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T 0734-2003 英文版 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
SH/T 0734-2003 英文版 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
SH/T 0734-2003 英文版 Polymer modified asphalt cement for use in pavement construction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 5976-00《第Ⅰ类高聚物改性道路沥青胶结料》、ASTM D 5840-00《第Ⅱ类高聚物改性道路沥青胶结料》和ASTM D 5841-00《第Ⅲ类高聚物改性道路沥青胶结料》。
本标准根据ASTM D 5976-00,ASTM D 5840-00,ASTM D 5841-00的要求指标重新起草。
为适合我国国情,本标准在采用ASTM D 5976-00,ASTM D 5840-00,ASTM D 5841-00时进行了如下修改:
——原ASTM标准1.2节中对Ⅰ、Ⅱ、Ⅲ类改性沥青所用的改性外掺材料范围做出过建议性规定,本标准将此删除并增加了相应材料的术语定义;
——原ASTM标准中包括的试验方法均列入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原ASTM标准中Ⅰ、Ⅱ、Ⅲ类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指标并入同一个表中列出,并在采用ASTM D 5840-00时删去了我国道路建设中未采用的CR改性沥青的指标。
本标准资料性附录A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石油大学重质油研究所技术归口。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2004年6月1日实施。
引言
以热塑性弹性体SBS、丁苯橡胶(SBR)、热塑性树脂为改性外掺材料制作的改性沥青已广泛应用于道路的修建与维护。经过十几年的应用实践,我国改性沥青的生产技术、施工技术、设备制作,均有了成熟的经验。为保证改性沥青产品质量,使我国改性沥青的生产检测及施工方法尽快与国际接轨,依据我国现已使用的改性沥青生产品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保证ASTM标准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修改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中D 5976-00,D 5840-00,D 5841-00的有关指标,参考我国正在使用的交通部JTJ 036—98《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要求制定。
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道路工程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分类、技术条件、贮存和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热塑性弹性体(SBS)、丁苯橡胶(SB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乙烯(PE)为改性外掺材料制作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满足本标准系列指标的其他聚合物改性沥青可参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7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
GB/T 4507 石油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GB/T 4508 石油沥青延度测定法
GB/T 4509 石油沥青针入度测定法
GB/T 5304 石油沥青薄膜烘箱方法
GB/T 11147 石油沥青取样法
GB/T 11148 石油沥青溶解度测定法
SH 0164 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验收规则
SH/T 0735—2003 沥青粘韧性试验法
SH/T 0736—2003 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法
SH/T 0737—2003 沥青弹性恢复测定法(延度仪法)
SH/T 0738—2003 聚合物改性沥青1,1,1-三氯乙烷溶解度测定法
SH/T 0739—2003 沥青粘度测定法(布鲁克菲尔德旋转粘度仪法)
SH/T 0740—2003 聚合物改性沥青离析试验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热塑性弹性体 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热塑性弹性体,有线型(非交联型)和星型(交联型)两大类,均可用于沥青改性。
3.2
丁苯橡胶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的、链节为无规分布的非结晶型弹性体,硫化后具有弹性。本标准中所指为乳液法合成的且未硫化的生胶。
3.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乙烯和醋酸乙烯共聚而成的树脂。常用的为高压本体聚合法产品。
3.4
聚乙烯 Polyethylene
乙烯单体在不同生产条件下均聚而成。本标准中常用的为高压聚合的低密度聚乙烯。
4 分类
4.1 按改性材料的不同,本标准将聚合物改性沥青分为SBS类(Ⅰ类)、SBR类(Ⅱ类)和EVA、PE类(Ⅲ类)。
4.2 按针入度和软化点不同,本标准将Ⅰ、Ⅱ类聚合物改性沥青分为A、B、C、D四个等级,Ⅱ类分为A、B两个等级。
5 技术要求
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聚合物改性道路沥青技术要求
项目 SBS类(Ⅰ类) SBR类(Ⅱ类) EVA、PE类(Ⅲ类) 试验方法
Ⅰ-A Ⅰ-B Ⅰ-C Ⅰ-D Ⅱ-A Ⅱ-B Ⅲ-A Ⅲ-B Ⅲ-C Ⅲ-D
针入度(25℃,100g,5s)/(1/10mm) 100~150 75~100 50~75 40~75 ≥100 ≥80 ≥80 ≥60 ≥40 ≥30 GB/T 4509
针入度指数a(PI) 报告
延度(5℃,5cm/min)/cm > 50 40 30 20 60 50 GB/T 4508
软化点/℃ > 45 50 60 65 45 48 51 54 57 60 GB/T 4507
粘度b(135℃)/(Pa·s) <3 >0.3 0.15~1.5 SH/T 0739
闪点(开口杯)/℃ > 230 230 230 GB/T 267
溶解度c/% ≥ 99 99 SH/T 0738
离析(软化点差)/℃ ≤2.5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d SH/T 0740
弹性恢复(25℃)/% ≥ 65 70 75 80 SH/T 0737
粘韧性/(N·m) ≥5 SH/T 0735
韧性/(N·m) ≥2.5 SH/T 0735
旋转薄膜烘箱后e 质量损失/% ≤ 1.0 SH/T 0739
针入度比(25℃)/% > 50 55 60 65 50 55 50 55 58 60 GB/T 4509
延度(5℃,5cm/min)/cm > 30 25 20 15 30 20 GB/T 4508
a 针入度指数由实测15℃、25℃、30℃等不同温度下的针入度按式lgP=AT+K直线回归求得参数A后。以下式求得:PI=(20-500A)/(1+50A),该经验式的直线回归的相关系数R不得低于0.997。
b 如果生产者能保证沥青在泵送和施工条件下安全使用,135℃粘度可不作要求。
c GB/T 111418《石油沥青溶解度测定法》可以替代SH/T 0738—2003《聚合物改性沥青1,1,1-三氯乙烷溶解度测定法》,但必须在报告中注明;仲裁试验用前者。EVA、PE类(Ⅲ类)改性沥青对溶解度不作要求;SBS(或SBR)改性沥青中如加入PE等三氯乙烷不溶物后,则不得称为SBS(或SBR)改性沥青,其溶解度指标按照具体工程上的技术要求处理。
d 定性观测法见SH/T 0740—2003《聚合物改性沥青离析试验法》的附录A。
e 老化试验以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为准,允许以薄膜烘箱(TFOT)代替,但必须在报告中注明,且不得作为仲裁试验。
6 包装、标志、贮运
包装、标志、贮运及交货验收方法按SH 0164要求进行。
7 采样
采样按GB/T 11147要求进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ASTM标准技术差异与原因
ASTM标准章节 本标准章节 技术性差异 原因
1,2 3,4 ①增加了术语含义
②改性剂范围扩展为三类 ①为更进一步明确所用聚合物性能
②三个标准所用技术指标合并
2~5 2 所有应用文件均用中国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试验操作需要而且符合国标和ASTM标准的要求
6 删除两个试验法:离析与弹性恢复 已制定相应的试验法标准
表1 表1 合并ASTM三个标准的表为一个表,增加软化点、PI和RTFOT后针入度比,删去Ⅱ类改性沥青中后两种CR改性沥青指标 国内所有沥青均测软化点;PI为报告值;针入度比值可反映老化前后性能;CR胶乳改性沥青应用很少,国内指标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