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之黄泉路: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
忘川河畔任煎熬
三途河畔成独摇
黄泉路上留火照
三生石前无名昭
在神话故事中,人死之后,就会有地府的捕快'黑白无常'来捉拿人的魂魄去阎王殿报到,期间要走很长一段路,而这一段路就叫黄泉路。
相传黄泉路上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都是那些阳寿未尽而非正常死亡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更不能投胎,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所以地府的黄泉路堪称是恐怖至极,然而现实中的黄泉路也没好到哪去。
历史上的黄泉路是有记载的:
《古文观止》的开篇:相传,有一王妃、为国王生一男孩,国王立为太子;因难产、王妃恶之、不喜歡;过些年、王妃又生一男孩、受王妃宠爱;又过些年,国王去世、太子继位,其母(王妃)求新国王封次子(弟)、为第二大城之主(古法规定、不允许),新国王故意允许;过些年,次子扩军、备战、造反,被国王(兄)镇压、杀死次子(弟);
国王并将其母囿禁、并发誓终身不见其母、到泉下再见;再过些年、国王悔过,思念其母、又不敢违誓;有一大臣献计于国王:在山上、挖一个山洞,名曰黄泉、在此可相见其母;国王依计而行,故此、国王与其母在(山洞)黄泉下相见,母子和好如初;
这就是有记载的历史真实故事:《黄泉相见》!
在中国,传说人死后会有幽间的捕快'黑白无常'来捉拿人的魂魄,把他们带到幽曹地府去接受幽间大法官阎罗王的审判,以决定他们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亦或入了畜生道;还是打入十八层地狱去受苦。
人的魂魄到幽间(冥间)报到要走很长一段路,过很多的关;
黄泉路一是对这些关和路程的总称;另一种是专指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黄泉路的路。
有人认为,人的阳寿(日寿乾寿)到了就会死,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过鬼门关,过了这一关人的魂魄就变成了鬼,接下来就是黄泉路,是接引之路。
黄泉原指地下的泉水,后来被引作阴曹地府的代称,黄泉路也成了通往阴曹地府的必经之路。走完黄泉路后,就意味着即将受到阎罗王的最后审判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考验了。
黄泉一词的出处是《东周列国》故事“郑庄公掘地见母”: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因为寤生出生时难产(古人视难产为不祥之兆),外加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
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满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动次子段篡位。但后来被庄公识破,段自刎而死,庄公大怒之下把母亲从京城赶到颖地,还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可是他事后非常后悔,毕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当时颖地的官员叫颖考叔,为人正直无私,一向有孝顺爱友的美誉。他见庄公把母亲安置这里,便对人说:母亲虽然不象母亲,但儿子却不能不象儿子。于是抓了几只小鸟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颖考叔说:这种鸟叫号鸟,最不孝道,母亲把它养大,但他长大后反过来却啄食母亲,所以抓来准备吃掉它。庄公听后哑然无语。
时值膳房送来一只蒸羊,庄公割下一条羊腿给考叔,考叔却将羊肉撕下放于袖中。庄公不解。考叔说:我家母亲因家中贫困,从不曾吃过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给母亲食用。
庄公不觉凄然。考叔知道已经说动了庄公,却因为有“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所阻,于是献计,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涌出时,建一地下室,然后把母亲接来居住。最后终于使庄公母子团聚。
在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而非正常死亡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幽间,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九幽报到,听候阎罗王的发落。在黄泉路上有火红的彼岸花。彼岸花是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
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橙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走过黄泉路后,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