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崩了以后他的儿子还小,周公旦代天子摄政是辅佐还是篡权?
周武王因殚精竭虑而积劳成疾,此时天下未安,君臣上下都很恐慌。太公姜尚、召公奭进行了前虔诚的占卜,周公旦认为这样不足以感动先王,于是他私下自以为质代武王发誓告于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文王。
祷告是这样说:“旦是三王的子孙聪明能干,如果上天缺一个儿子就把我带过去吧,不要带兄长姬发(武王),因为他还要为百姓做很多事呢,而且先王还需要姬发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如果同意我就将圭壁献上,如果不同意我就收藏起来。”周公旦祷告完以后,令史官造册向三个先王祷告,表示周公旦代替武王去死,然后到先王祭坛占卜,占卜的结果很好随了周公的愿,于是周公向武王报喜,武王听了弟弟周公旦的话病情似乎有所好转。这次占卜的册文周公旦命人放在一个柜子里密藏不许泄露。通过周公旦替武王去死的祷告,我们认为周公旦是很忠心的,而且他与武王也有深厚的感情,从武王伐纣到周朝初立一直辅佐武王,即是兄弟又是战友这种感情至深是难以想象的。
毕竟过多的操劳消耗了周武王的生命,也不会因为周公旦占卜的吉利病情会根本好转,不久后武王就崩了。太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这个时候才13岁,在武王弥留之际进行后续的政治托孤安排。他给儿子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以周公旦为首。他们也有分工周公旦主陕以东主要在河南陕县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大平原,这里有很多的商朝遗民,也有不服从的部落国家,是统一的主要方向,也是最不稳定的区域,可以说周公旦的担子是最重的。召公奭主陕以西基本上就是关中地区,主要管理这一片区的宗室和附属国。太公望姜尚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祖父,主内政及军事等,后来逐步离开权力中心回到自己的封地齐开始代表周天子稳定东方的局势。
由于周成王年少,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叛乱于是代成王摄政,相当于天子,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人怀疑周公的忠心,甚至有人认为周公旦篡位。一方面来自他的兄弟们,管叔及其群弟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另一方面来自辅政大臣召公奭表示了怀疑。周公感到了舆论上的压力赶紧向两位在中央的权臣召公、太公望做解释,大致的意思是代成王摄政是恐天下反叛周朝,武王早终成王年少,是要成就周朝大业才这样做的,于是周公旦取得了召公、太公望的理解与支持,中央这几个权臣达成共识。
后来管叔、蔡叔联合前朝纣王的儿子武庚率淮夷反叛,淮夷是黄淮、江淮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当年武王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是来辅佐并监视武庚的,结果这俩弟弟太不争气了。周公奉命兴师东伐一举歼灭之,诛管叔杀武庚,流放了蔡叔。诛是指杀一个家族杀的范围很大,杀就是指弄死一个人,可见管叔的罪行最大。后来集中商朝的遗民于卫地,封弟弟康叔为卫侯就是后来卫国(濮阳)的开国之君,封微子开为宋侯(商丘)以奉殷祀。又经过两年的时间平定淮夷及其他东方的地区,从此天下大定,诸侯都来归附。
周公旦摄政期间平定管蔡之乱,攻伐淮夷,扩展东方版图,完成了华夏东方的统一,天下诸侯都来归附,可以说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