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季野会心茶道两岸三代【饮源】茶会在厦门予舍举行
“六年前的冬天,已有系统习茶经历的我,走进了台湾季野会心茶道的课堂。创始人岑筱琼老师当时已近花甲之年,仍然带着助教团漂洋过海到大陆弘扬茶学。她开门见山:
“理性的知识只有通过感性来呈现才会唯美浪漫,而感性的呈现也一定需要理性的支撑才不会肤浅。这就如同一个女子的两面,内外兼修方能相得益彰。”
醍醐灌顶。
好的剧本需要好的舞台来呈现,而舞台再美,如果剧情过烂也注定门可罗雀。
回想起茶的维度,理性的知识包含培育、种植、制作、冲泡、审评等等;感性的维度有茶人风范、茶空间、茶席、茶花、茶会、茶点......
这几年走过不少茶山,熟悉不同茶类的冲泡,也一直在学习中华花艺,这些林林总总的理性技法虽是基础,可却总觉得自己并未有脱胎换骨的成长。
我渴盼的看着老师,心情如同一个灰头土脸的女子等待破茧成蝶后的翩翩起舞。
老师声音清浅,却语气笃定,举手投足无处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对于深邃的学识,她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眼神,慈祥而不失原则立场。
旷野无垠里,我看到了希望。”
以上内容摘自白舒臣在《茶席美学清谈》书籍里的第二章节,只是过了一个冬,时间又得再加一年,至今七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七年的师生之情,七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行茶师,她们真诚、坦率,彼此成为了滚烫青春里最沸腾的一页。
6月28日,季野会心茶道创会导师岑筱琼女士带团跨海而来,迎来疫情后两岸的首次相聚。
大海萍萍,念念不忘师生情。人生的相遇和别离,像是一曲动人的乐章,而久别重逢,则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章。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7月2日,台湾季野会心茶道【饮源】茶会在厦门予舍举行,两岸三代季野会心师生同堂齐聚,以一杯茶敬创会导师岑筱琼女士。
“请把心事交给我吧,我吃苦耐热,我将换给你阳光,并以一种绝世的清芬和你对谈.......”一首季野先生作词的会心茶歌《壶语》在第三代茶人的司茶中缓缓响起。
沉睡了二十年的红水乌龙乌梅汤的香气及汤感扑面而来,通过创会导师岑筱琼的分享我们了解到文采斐然的季野先生四十年前封笔,以诗人身份进入台湾茶界,并且创办了第一本月刊杂志《茶与艺术》,连续八年。因此,季野会心茶道作为文人茶道,讲究风雅。
“文人茶道的茶席,既无宗教茶的拘谨,也无宫廷茶的华丽,更无百姓茶的粗浅方便。它如同我们中国的文人,闲适、风雅、耐人寻味。”以上内容摘自白舒臣《茶席美学清谈》
一杯茶,何以让宫廷贵族、平民百姓、文人雅士趋之若鹜?
筱琼老师解答“茶本是饮料,是人赋予了它文化,因此人极其重要,茶人的起点是识茶,茶人的终点定是会心,以茶载道,先安我心再安人心。我们喜欢茶,知识面广,有高度有深度,我们是在茶里寻找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一种血脉的共鸣,寻找自己。”
关于美学,并不是要使用昂贵的器具,而是适宜。季野会心茶道坚持不落俗流,始终秉承单纯的分享一杯温暖人心的茶汤.......”
“季野会心茶道介绍台湾季野会心茶道是季野先生与夫人岑筱琼于2008年创办的文人茶道派别。既然是一个茶道,除了以茶涤心,一脉相承,必定还要有自己的茶观,行茶仪轨,茶学体系。我们提倡文人茶道的茶人风范要始终优雅,始终不做作,始终文人气。
岁月清浅,与茶共老。从新茶到老茶是时光和阅历的沉淀,存的是茶也是希望。现场,筱琼老师封存了一罐自己亲自的2022年台湾红水乌龙。两岸三代茶人签字。相约十年后再把这杯茶续上。
方悟因缘,初心莫弃。很多时候能抵挡岁月漫长的就是这些不惊不扰,从容与共的美好。
一万本卷秩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薪火相传,心灯不灭,后浪滚滚。
十八岁的予舍学子李佳妮最后总结:“感谢太师培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成为我的老师,很幸运在人生迷茫的阶段遇到白老师,我在家里都私下叫她二妈,因为她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选择。没有她就没有如此自信的我。我马上要去读大学了,作为年纪最小的第三代茶人,今天我以青春之名跟太师及各位师叔们说声后会有期,但相信再相逢,我一定会是更优秀的自己。”
“同学们,我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年近七十,依然有如此的仪态、气质与涵养,未来,我也会努力成为这样的师长,人生路上相伴走一程,这就是师承的力量,你们不离,我必不弃。”——白舒臣合十
茶会结束后的深夜,作为季野会心茶道承上启下的第二代讲师,白舒臣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祝福季野会心茶道,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启航再出发。我们要爱茶,更要爱茶席上既不张扬野不卑微的自己。
云程发韧,万里可期。
主题:台湾季野会心茶道【饮源】茶会
策划:厦门予舍.白舒臣
日期:2023年7月2日
视觉:周昂、观阐
视频/文宣:豆豆墨坊
司茶人:傅真真、杨淑娜、陈惠、李佳妮、王玉真、黄娜、林倩平
#台湾季野会心茶道#会心茶道#季野会心#白舒臣#厦门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