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困境中,方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本性!
国学经典语录】
困,德之辨也。
——《周易·系辞下》
【释义】
所谓,困以寡怨;困卦教人穷困不乱,守着正道;如何因应困局,就能辨别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曾仕强教授管理智慧】
君子临难,能够坦然面对;小人遭困,却只会怨天尤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困境中,方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本性。
一个人处于困境中,要看他怎么因应,而不是听他说什么。其实孔子读了困卦以后,是很清楚这个道理的,所以每次遭遇困境,最后都能通达。
《论语》中讲述:孔子六十岁时,由陈国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想谋害孔子,派人砍到了大树,差点砸死孔子,弟子都很害怕,而孔子则冷静地说:上天既然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充分显示出对上天的信心。
六十三岁时,吴王夫差出兵伐陈。楚昭王听说孔子要来,特别派人前往迎接。陈、蔡两国深怕楚国重要孔子,不利于己,于是便派兵把孔子包围大旷野。孔子与众弟子粮食短缺,七日得不到熟食,孔子却照常弹琴吟诗。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时,能够固守基本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随意乱来了。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同样在绝粮的状态下,为什么孔子的因应态度,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因为孔子已经达到了修道的境界。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他主张:获得重用时,所得到的是劳心劳力;没有人重用时,所得到的是自得其乐。这样的人生,孔子做到了!任职时不怨劳苦,退隐时诲人不倦。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实在可贵!
所以,当我们处于困卦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当遭遇到困的时候,如果一直提心吊胆,认为会一直辛苦艰难下去,那就是不了解困卦的道理,或者自身的品德修养欠缺。要知道困只是暂时性的,我们很快会有脱困之道。就是说,无论眼前多么困难,都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还要努力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修为。这样才是脱困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所谓脱困之道,其实讲起来很简单,就是八个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得通就行,行不通就停止。“止”不是放弃,只是休息一下,而休息一下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八个字,孔子只用四个字就讲完了:君子固穷。“固穷”的意思是,君子要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会有很多阻碍,但是不能遇到困难就改变初衷,要坚持、奋斗下去,因为终究是会脱困的。
这在当下,更具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