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二讲:节奏

大家好,我本节课的备课笔记如下:
本次咱们主要讨论了5首诗,分别是:
2-1《戏答元珍》by欧阳修
2-2《别滁》by欧阳修
2-3《和子由渑池怀旧》by苏轼
2-4《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by陈师道
我试着修改了一下备课笔记,大家也有空告诉我这样的备课笔记是否有意义
1-1 戏答元珍
引:很多诗人喜欢描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可大家猜猜看,如果诗人是一个吃货,他会怎样描述这生机勃勃的自然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1]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我想,春风可能吹不到偏僻的地方,你看,现在已是二月了,山城里却还是没有看见花朵盛开。树枝上仍有积雪的时候,我还能吃到橘子,春雷阵阵,惊动了春笋,它们不久就要发芽。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听见了北归大雁的声音,这让我想起了故乡,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让人深有感触。我啊,曾经在洛阳看过美丽的花,这里看到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也没有什么好叹息的。
本诗名为“戏答元珍”,标题中的元珍,是丁宝臣,字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 欧阳修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被贬到湖北峡州夷陵当县令,而这个时候的丁宝臣是峡州判官。简单的看,这首诗就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揶揄,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其实本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花时久雨之什》,但感觉这个题目体现不出这种背景,还是《戏答元珍》更有趣。另外,如果你也是个成年人,就能理解“朋友之间的揶揄”有多珍贵。试着问问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认识新朋友了?更别说是那种能写写东西,戏弄一下的,那些不用正襟危坐的朋友。
对了,欧阳修明显是一个吃货。他在《居士集》中曾经提及,夷陵县的美好就 在于“风俗朴野,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橘柚茶笋”自然是指橘子、 柚子、茶叶和竹笋。所以,诗人心里想着什么,诗歌里就会出现什么。若是读者也是吃货,便能和欧阳修产生共鸣,能够感受到严寒中正在滋生的美味,所谓“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橘酸”而“笋脆”,这才是真正属于吃货的生机勃勃吧。
来,让我们一起再把这首属于吃货的生机勃勃的诗读一下吧。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 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2-2 别滁[1]
引:今天我们来讲一首劝人离别时喝酒的诗。在离别时喝酒,当然是中国人的传统,只是除 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我们能听到什么新鲜的诗句么?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2]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鲜花开得烂漫,柳树叶子轻明,大家在花前为我酌酒送行。
我啊,就想像往常一 样开开心心地喝醉酒,乐手们啊请不要演奏那离别而伤悲的音乐。
欧阳修在滁州当过太守,所以他写的东西里时不时会出现“滁”字,比如人 人都能背诵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就是“环滁皆山也”。这首《别滁》也是如此, 意思就是他要离开滁州,不再任太守了,在别离之际,写诗来抒发情感。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有趣的文字技巧。那就是为了保持语义的连续,诗人们在写诗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 使用同一个字来确保读者能够感知到“诗中镜头的连贯性” 。第一个镜头在花:花光浓烂柳轻明;第二个镜头拉长到花前有我 : 酌酒花前送我行;第三个镜头开始描述 我的状态:我亦且如常日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 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之间, 由“花”字来连接,第二个场景和第三个场景之间,由“我”字来连接。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中镜头的连贯性吧。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唉,人生中总有许多的别离,如果每次离别都如《别滁》中所描述的一般, 那该多好啊。 风景美好, 好友在侧,如常日醉,不听离声。 唉,可哪能每次都有 这么好的事儿呢?不过至少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再劝酒时,除了曹操《短歌行》 中说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外, 多了一句“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high起来
[1] 滁 chú
[2] 另一版本作“秪”(dī)。
2-3 和子由渑池怀旧
引:你知道为什么很多武侠小说中,都喜欢将宝马命名为“飞鸿踏雪”么?在今天这首诗中,你就能找到答案。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啊,到底像什么呢?可能像飞翔中的鸿雁掠过白色的雪花,偶然在泥地上留下指爪的印记,但飞鸿啊,转眼也就飞走了,哪还记得这些印记留在何方。我认识的老僧已经离世了,骨灰被人们供起来成为了一座浮屠,他当年题的词因为墙壁太老也已经看不到了。你还记得么?以前的路啊,崎岖而蜿蜒,路途很长,人很困倦,瘸驴子也一直在叫唤。
先说说这首诗的名字,叫《和子由渑池怀旧》。其实渑池这个地方还挺有名的,在河南西北部,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很多刺激的故事,譬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家都很熟悉的片段: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赵王不至于受辱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其实,这首诗最著名的地方,是贡献了“飞鸿踏雪”这个成语,其字面意思是“飞翔中的鸿雁踏在白色的雪花上”,它们留下的痕迹如此渺小而且转瞬即逝,故人们常常借此词来表达“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也有人喜欢据此表达真正的牛人应志存高远,不应为眼前的琐碎之事而烦心:飞鸿哪里会关心踏雪之指爪呢?但我猜当时苏轼要和兄弟苏辙分别,心里难受,就是想要喝一杯,抱怨一下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积极向上的感情。唉,喝酒伤肝,不喝伤心啊。
对了,一般来说,主人公境遇不太好的时候,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都不会太理想。诗人所提及的蹇(jiǎn)驴,其实就是瘸腿驴,这显然不是受人喜爱的珍稀动物。不过这种驴在诗歌里面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只有穷人或者落魄时的诗人才会搭配这样的坐骑;有时候还会用来类比毫无才华的人,“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这句话就是蹇驴小人得志的场景。如此以讽刺著称的诗歌,一看就是我们家讽刺大师李白写的。这个啊,以后有空再和大家聊。
其实读到苏轼这里的跛腿驴子,类似于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义父欧阳锋过世之后,看到了一匹马,书中这样写到:
转过身来,只见一匹黄毛瘦马拖着一车山柴,沿大路缓缓走来,想是那马眼见同类有驰骋山野之乐,自己却劳神苦役,致发悲鸣。那马只瘦得胸口肋骨高高凸起,四条长腿肌肉尽消,宛似枯柴,毛皮零零落落,生满了癞子,满身泥污杂着无数血渍斑斑的鞭伤。一个莽汉坐在车上,嫌那马走得慢,不住手地挥鞭抽打。
杨过受人欺侮多了,见这瘦马如此苦楚,这一鞭鞭犹如打在自己身上一般,胸口一酸,泪水几乎欲夺目而出,双手叉腰,站在路中,怒喝:“兀那汉子,你鞭打这马干么?”
其实,欧阳锋再坏,也是杨过唯一的亲人,欧阳锋死了,杨过便感觉自己和这匹黄毛瘦马一般。看到这里,让人不禁鼻头一酸。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无常,好好生活。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记得早点睡。
2-4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引:大家知道么?中国的文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毛病,就是遇到高兴的事儿,就会强迫自己默默的开始伤感。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吧。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当读到令人愉快的书籍,不一会儿就读完了;能聊得来的客人,却总是期待不来。世上的事儿啊,往往事与愿违,人生百年,又有几回能够开怀呢?
陈师道的这首诗其实没有名字,后人简单地称之为绝句。为了标注清楚,一般标题会写成《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这首诗本身内容很简单,却反映了一种奇妙的东亚文化。在东亚民族的文化中,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忧伤的情绪,常被称为“令人愉悦的忧伤”。比如本诗中的中国诗人陈师道,明明读到了一本好书,却立马开始担心好书马上就要读完了。同样的,日本人春天到京都欣赏樱花,也会一边欣赏樱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一边为樱花花期很短而忧郁伤感。
是啊,美好的事儿不能永续,忧愁的事儿不能避免。所以,越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儿,心里就越会想着这种高兴的情绪即将结束,想要敦促自己尽快地进入悲伤的情绪中来。幸运的是,这句话倒过来说也成立:若是遇到了难过的事儿,想着一切都会随时间而过去,也就没有这么不开心了。
最后,让我讲个小故事:
国王给子民出了一道题目,希望有人能够说出一句话,让他既很高兴却又很悲伤。很多人尝试过了,却都不成功,直到一位长者在国王的耳边轻轻地说了这样一句:
“一切都会过去”。
很庆幸却也很遗憾,一切都会过去。高兴的事儿,不高兴的事儿,都会过去。这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忧伤啊。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