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精读 第一篇 中
我们再看一下空空道人是怎么反应的?空空道人听石头这么说了,思忖半晌,又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注意这里的“再”字。只见上面虽然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志。列位,如果这个书让人非常轻易地感到写出来就是为了指责当时的朝廷,伤感在当朝治下世风日下,这本书就通不过空空道人的检阅了,即不可能传阅于世。所以,在这本书里面,也就是在红楼梦里面,它确实是有用曲笔,对奸佞的指责,对邪恶的不满,但是它表面都是歌功颂德之词,写到君臣的时候,那么君肯定是仁慈的,而臣肯定是贤良的,写到父子的时候,父肯定是慈的,子肯定是孝的,而凡伦常所观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的。如果说对朝廷,对君主需要颂扬才能传阅,为什么写到家长伦常时,也要称功颂德?在这都要插一下在清朝的家长制,当时有及其严格的伦理制度。因为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树立家长权威有利于其统治,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君臣父子二者是有相似之处的,清朝的制度规定家中的长辈,也就是父或者是母或者是祖父祖母,对子女或者是对孙辈有严格的控制权力的。因为清统治者认为,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给予他叛逆的空间了,也就是给予他对父辈的反抗或者对父辈的质疑的思维培养,通过从小到大养成的性格,他是有惯性的,那么这样有质疑精神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入朝为官了,他对皇权其实也是有质疑的可能的,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容易一些,莫不如就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里面,就让他习惯于对权威,对家长的服从。服从到什么程度,就是按照当时的大清律相关的一些案例的记载,很多父母去官府告子女不孝,不孝的行为未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虐待不给饭吃这么严重,只要是你忤逆了,你让我作为家长不开心了,不管你作为子女是有理还是没理的,只要是长辈到衙门里去告了,不管长辈所告的内容到底占不占理,被告的子孙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最严厉的惩罚当然是直接要命了,那也有稍微严厉一点的是流放了,发配出去了。 家长对于子孙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稍微忤逆,就是令家长不满一点,重则丧命,轻则名声扫地、难容于世。 这个社会现状也反应在红楼梦情节中。书中所有的子女,对长辈训斥呵斥,无论是有道理的还是没有道理的,所做出来的反应都是毫无怨言的接受服从。我相信各位小伙伴现在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在贾政打贾宝玉的时候——他打贾宝玉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对不对?因为贾宝玉当时招惹了忠顺王了,这有可能给贾家带来大祸的。这时候不教导更待何时呢?哪怕贾政自己觉得自己道理十足的去打贾宝玉了,但是贾母过来兴师问罪的时候,贾政这个胡子头发都花白了,当官的儿子直挺挺的跪在地上,一句也不敢反对。贾母一句话,贾政冷汗都下来了。因为只要贾母一句“不孝”,贾政被说当官,命都能没了。 而当王夫人从贾宝玉处拖走他的丫头时,贾宝玉明知道这些小姑娘们被从怡红院里面赶走,尤其像是受冤屈比较深的气性又比较大的晴雯,在撵出去之后,再加上重病,那很有可能就性命不保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一句反抗的话也不能说,他非但不能说,他还要更加表顺的表现的恭顺才对。如果他那时忤逆王夫人,晴雯就罪上加罪,或者从子虚乌有的诬陷,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死罪,同时,贾宝玉自己都要承担一个他所承担不了的罪名,贾宝玉自身不保,晴雯又货真价实罪该万死,那他的反抗意义何在?不如徐徐图之。 可能很多现代读者不明白,晴雯为何在宝玉为她忤逆王夫人后,罪该万死。我们看看,现在晴雯的罪名是子虚乌有的狐媚。王夫人没有从她的物品里面抄到什么违禁的东西,也没有实质性的晴雯和贾宝玉的不干不净的行为证据,于是,王夫人强给她冠名为狐媚子,把他赶走了。而晴雯的嫂子灯姑娘在隔墙偷听宝玉和晴雯谈话,知道二人清白无辜之后,对晴雯是同情且愿意照顾的。如果贾宝玉为了回护晴雯而和王夫人发生了纷争,这晴雯又加了一层挑唆贾府的少爷跟其生母作对这大不孝罪名。当时社会共识,不仅贾府管理层,即便下层劳动者也是有同样的认知的,作为一个奴婢,魅惑主人至其行当时十恶大罪之一——不孝之罪,那这样的奴婢,还能被认为是好东西吗?到时候晴雯哪怕最后被证明,跟贾宝玉之间是清白的,但凭借着她令孩子对父母不孝这样的一个罪名,就万死难辞了。届时,灯姑娘还会同情照顾重病的晴雯吗? 而贾宝玉,就是被美色迷惑,万恶不赦的典型。不抓去流放就好了,还哪有机会想办法探望晴雯,哪有权利命袭人给晴雯送钗環衣物? 所以贾宝玉当时能做的,最应该做的,只能是在盛怒的王夫人面前忍耐着,因为当时的律法就是这样规定的,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这样要求的,整个社会环境的压迫不是一个个体所能反抗的。别提贾宝玉,就算红楼梦书中的当朝圣上,也对抗不了这个社会现实。书里隐含,哪怕是日月双悬,也就是老皇帝和新皇帝在争权的环境下,新皇帝也要表明自己对老皇帝是非常孝顺的,因为新皇想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就要符合当时社会的公序良俗,否则他就会被天下百姓,被他臣子们所不齿,如此,他就算是能够把老皇帝打败,翦其党羽,可是他的皇权是不稳固的,他要考虑到的日后几十年对朝廷的统治,所以他不能直接与把着权柄不松开的父皇撕破脸。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如果想要看懂红楼梦,理解红楼梦中角色的行为,还是要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稍稍有一些理解。有些所谓红楼梦读者看不起,贬低男主贾宝玉,说他没血性,说他不负责,说他没担当,不能拯救这些女孩儿,这些读者有没有思考过,就算贾宝玉考科举,就算他懂经济学问,他如他爹那样当个官,他就能救得了这些美好的生命吗?他就算能有红楼梦中的新皇帝的权势,就能改变他母亲对这些女孩的迫害导致的悲剧吗?他是皇帝,就能违背当时的家长制吗?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红楼梦中种种悲剧,难道都能归因到才德不配的人占据管理高位吗?还是说,红楼梦中的悲剧,导到根源,其实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比如严苛的家长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呢? 换句话说,红楼梦中,到底有没有对当时社会制度弊病的批判和反思呢? 比如说,读者们都熟悉的,贾宝玉撰写《姽婳将军词》,《芙蓉女儿诔》,都表明了为作者代言的男主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对严苛的家长制导致的无力反抗的愤懑。 当时的社会对子女做出这样严格的限制:在长辈面前,你有理都不能说理,你必须把长辈哄高兴了你才算对。就算长辈错了,但是你没把长辈哄高兴,你也是有罪的。这样长大的孩子进入了朝廷之后,他们会怎么对待皇上呢?君父君父,你如何对待你的父亲,你自然要用同样的,甚至加倍的谦恭对待君王。君王错了你怎么办?你要把君王哄开心。君王对你不好你怎么办?你还是得忠顺。君王哪怕都要你的命了,你还要一心朴实的为他好,你还要给他卖命。 因此,红楼梦反复的强调,书里的当朝天子仁孝治天下。了解了这种社会环境,回过头来再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在第一回里明确的说明了,红楼梦在撰书的时候,有关伦常长辈,包括年长的兄、姐,均以歌功颂德的写法写的,即,地方用的是曲笔,春秋笔法。对于某些年长者一些令人不齿的或者是不仁不孝的行为,在记录者的笔下都是轻描淡写的,甚至清淡到读者不仔细不回思,就看不出来期间罪恶不堪。那是因为《礼记》写,子不言父过,就是你明知道你父亲错了,但是你要是对别人说你的长辈曾不仁不孝,那你就犯了更不孝的大罪了,在治你父亲罪之前,得先把你的罪给治了。 这一点咱们各位读者要是理解了,那么看红楼梦书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多障碍了。再看很多红楼梦主角长辈不仁不义,不慈不孝的行为,作者却轻描淡写的一笔代过去了,你就要理解,不是作者在颂扬这种行为,也不是作者认同了这种行为的正确性,而是哪怕作者不认同,甚至他非常反对,他恨不得跳着脚骂,但是他在写书的时候,他必须要用颂扬的词语,用歌功颂德的措辞去说这件事儿,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