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实在受不了国内乌烟瘴气的科研环境,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者按
作者系【DIY飞跃计划】副主编阿汤,德国硕士毕业后在德国工作三年,目前定居于国内。
周末采访在德国读博的中国人,听了他选择去德国读博的原因后,想起了其他朋友在德国的科研经历,就想写一篇文章对比一下中德科研环境。
声明:本篇文章仅代表被采访人的经历和立场,并不具普遍性,欢迎有类似或不同经历和观点的网友发表评论。
1
受不了国内乌烟瘴气的科研环境
上周和一个朋友聊他为什么选择去德国读博,他说:最主要的是想离开国内乌烟瘴气的科研环境,看看国外的科研氛围是不是完全不同。听他这么描述国内的科研氛围,我特别好奇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于是他和我吐槽说:研究生时带他的导师根本就不会做科研,每次向导师请教科研问题,导师就会给他瞎说,害他走了不少弯路。而且导师经常不来上课,害得学生经常在教室里面等。
导师完全没有师德可言,实验室各种乱七八糟的杂事都得让他去处理,不管他做了什么,导师都不满意,会经常破口大骂。读研结束后,导师直接把他的联系方式给删除了。但导师竟然评不上学校的“四大天坑”导师,有不少导师比他更过分,比如不让学生毕业,占取学术的科研成果,即使是211学校,坑学生的导师竟然如此多........

2
在德国科研,终于不用处理杂事了
之前和另一个从国内读完硕士,在德国读博的朋友聊天,他说在德国读博最好的一件事情是,终于不用再处理各种杂事了。之前他在国内一所985高校读硕士时,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杂!比如实验室某个零件缺了,博士师兄就会让他去跑一趟;实验室买了新设备,他也得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帮忙把这些设备安放好;还有实验室的报销工作,导师也经常丢给他处理,根本就没有拒绝的可能性,一旦说不,对方就会把你当作“不懂事的人”,所以都只能乖乖去干。可来了德国,我才发现,科研氛围完全不一样,比如实验室有专门的人负责,教授的杂事有专门的秘书替他处理,根本就没有处理杂事的说法,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心全意投入科研。
3
在德国研究所,教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
认识两个在研究所读博的中国人,每次和他们聊起和导师的关系时,他们都会说:和导师关系特别简单,没有所谓的上下级观念,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因为在德国文化,公与私彻底分开。即使是给教授打工,都会有具体的合同规则,作为学生也只需要完成合同里面规定的任务,一旦教授的做法违反合同的规则,学生也有劳动法和法律的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大家并不会觉得教授就高高在上。同时德国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所以很少有教授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去凸显自己如何了不起,然后PUA学生。

4
如果课题组都说德语,容易被孤立
但也遇到过在德国做科研做得不太开心的中国人,他们遇到的问题都特别类似:课题组基本都是德国人,大家平时都用德语沟通,但他们不会德语,导致他们完全融入不了课题组,时刻感觉被孤立。而且有时遇到一些秀优越感的德国人,更是惹人烦。比如德国媒体会报道很多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而有些秀优越感的德国人每看到一篇负面新闻,就会发表评论说:你们中国又发生这个事情了!听多了特别让人烦,而且还不知道如何回怼这些人。如果去德国读博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课题组是否国际化。国际化的课题组普遍更容易融入。
5
遇到PUA的环境,就想办法逃吧!
回国以后,才彻底理解了大家都在谈的PUA。人与人之间没有基本的界限感,尤其是遇上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开口就是:你看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事?你看你,这个年纪还在做些什么事情?最开始遇到这种人,还想着怼回去,后面发现怼回去耗我的能量,就尽量远离这种人。因为这种喜欢PUA的人是改变不了的,他们习惯了从说教或者打击别人中刷存在感。既然改变不了这种人或者环境,就想办法逃离它吧!何必让自己活得这么压抑呢?


硕博关怀群
不知是否有博士(生)、硕士
被导师压榨、PUA等
请关注公众号

后台回复 “硕博关怀”
加入全球硕博关怀群,一起吐槽,发泄,相互交流,讨论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