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说道德经」第四章,道到底有什么用?

【道沖而有用之,有弗盈也;㴋呵!始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沖:两山之间的空地为“沖”。通“冲”。
兑:在这里通“锐”。
㴋:水深。通行本用“渊”。
湛:清澈。
解析:这句话整体就是形容“道无”的无处不在和伟大的。
先不说中间那一句,先说开头和结尾:道沖而有用之,有弗盈也;㴋呵!始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在第一章说了,道有两个属性:一有,一无。
沖在这里,作空虚之意。也就是说是道的“无”的这一属性。也可以简单地、更具体一点地理解为:屋子不空不可以住人,杯子不空不可以盛物,人心不空不可以进步。
万物,都是从无中孕育而生。“无”就像是环境,就是像是海洋。想要“有”,就必须先要制造“有”所需要的环境——“无”。
“有”与“无”是一个整体,“有”从“无”中生,“无”得“有”则活。这是第二章中说的“有无相生”。
所以,这句话就是更为具体的形容“道无”。
道看似虚看似无,但是它的作用,却永远也不会消失。“道无”的作用之大,生养了万物。世间万物之源头都是从“道无”中孕育而生。但是又好像无法感知、无法看到,就像不存在一样。我也不知道“道无”之前还能有什么东西,但是“道无”比天地的祖先还要早。
中间那句: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更为具体的叙述了“道无”的作用。
在这里,有好多翻译都有很大的问题。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却不加以改正,以为没有关系。其实翻译古人的文章,特别是这种逻辑性非常强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逻辑问题。不然,就会给读者带来很大困惑,甚至错误的理解。
我这里随便找一个,流通非常广的这句话的翻译:它不显露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乱,收敛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尘世。
“锉其兑”中的“其”,这里被翻译成“道”了。接着“解其纷”中的“其”,却被翻译成“世间万物”。然后“和其光”中的“其”又被翻译成“道”。
这种翻译,明显有问题,读者一定也会觉得不对劲。只会增加读者对《道德经》的迷茫,甚至很多经典有不少这样的翻译。这是很低级的错误,只能证明翻译者不用心。读者是能感受到的。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道无”,没有写出来,因为整篇以及开头都在说“道沖”。而宾语是“其”,也就是前一句刚刚说过的“万物”。
所以这句话是:道无“锉”万物的“兑”,道无“解”万物的“纷”,道无“和”万物的“光”,道无“同”万物的“尘。
细说一下:“锉其兑,解其纷。”意思是:道无消磨万物的刚强,道无消解万物的纷争。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从这里可知,刚强是毁灭的象征。过刚易折。所以道无要消磨万物的刚强。目的是让万物活。
消解万物的纷争。意思很明确,要万物和平共处。保护弱小,让弱小得以生存。目的也是让万物活。
这两句话,都是说让万物活下去。不论强弱。即让强者活,也要让弱者活。一视同仁。
接下来两句:“和其光,同其尘。”
这两句很多人难以领悟其中的含义。其实也是被很多翻译带偏了。只是泛泛地讲了一下字面意思,并未深刻的详细解析。
“和”“同”都是:一起,同在的意思。
那么这句话意思就是:道无和万物的光芒一起,道无和万物的尘土同在。
为什么要和光芒一起呢?是因为光芒让万物生长而不分高低。即使你是一株低矮的小草,也一样能和高大的树木享受着阳光的照耀。
人也是一样。无论是贫穷、富贵,阳光从来都是没有偏见地、毫无差别地、同样温暖地照耀着众生。
为什么要和尘土同在呢?是因为尘土让万物存活而不分贵贱。不管是农夫还是皇亲,你在土中种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和上面是一个道理。一视同仁。(《道德经》第七章,也说了同样的问题,到那章我们再细聊。)
所以意思很明显了。在《道德经》后面经常说这种思想:让万物活,让万物生,没有差别,一视同仁。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万物。
这就是道的伟大、道的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原因:道生养万物。万物则体现出道的精神,让道永恒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