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榆社县博物馆藏石佛造像选介

2022-11-24 08:3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榆社县博物馆藏石佛造像选介

《文物世界》 2004年04期

张庆捷 王太明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邻左权,和顺,南接武乡,西毗祁县,北连太谷、榆次,现属晋中市。福祥寺坐落于县城西25公里岩良寺村东200米处二级台地上,北面为坡地,南、东、西三面环水。据1999年出版的《榆社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时的后晋,后代多次修葺。现存正殿五间,金代建筑风格,山墙上还有元代壁画。另有南殿三间,明代建筑。1983 年,县文管所在维修大殿过程中,曾在大殿地面下发现并出土佛教石刻造像6尊和残石幢一个。

2001年,榆社县村民在福祥寺维修过程中,偶然在大殿内地面下又发现了一个埋藏着一批石造像的窖穴,面积约9平米见方,最深达3米,距地表仅20余厘米。县文物局闻讯及时赶到现场进行保护,组织人员对埋藏的石造像作了清理,并且上报了省市文物局。

这次发现的石造像绝大多数为单体的佛教造像,共有40多个的个体,有立佛、坐佛、菩萨、弟子等,大者2米多,小者数十厘米,有的上面还有供养人的题记。也有造像塔,大多残缺。就单体造像而言,也是有的有头无身,有的有身无头,时代大约是从北魏晚期到唐末五代。埋藏原因不明。这批图像正在整理绘图之中,因有两件被选中外展,兹先略加介绍。

1.北魏末到东魏菩萨立像。

该像为背屏式高浮雕单体菩萨立像,砂岩石质高约1米,头有头光,有小舟形背光,上部稍残。头戴花冠,两侧有宝缯,向上飘又向下折回,折角明显脸容清,两耳垂肩,高鼻小口,眼帘垂下,双下巴,面带笑意。颈戴桃尖形项圈,两小臂残缺,身体较瘦。两肩较窄,上身帔帛绕肩臂而下,在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裙腰较高,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撒出,外展明显,皱褶匀称细密,衣褶突起,裙下露两足,立于一块石板上。裙下摆和帔帛向后侧斜去,飘动感很强,似被凤吹向后面(图一)。从侧面看,该造像头直背挺,腹部微隆(图二)。综合以上特征,从该像造型看,时代当在北魏晚期到东魏。

2. 北齐菩萨立像该像为圆雕单体菩萨立像,砂岩石质,高约2.05米,头戴花蔓宝冠,宝缯折角下至肩部。面相椭圆,丰满光洁,细眉弯长,丹凤目,双目微闭,鼻直且挺,嘴唇较薄,嘴角上翘,带有笑意,双耳下垂,端庄秀丽,可惜面部眼角和面颊处稍残。身体结实,肩头浑圆较宽,身着祖右僧祗支,有帔帛,颈饰项圈,胸前、腹部、腿前挂满华丽的璎珞,两臂残,下着轻薄无皱褶宽松长裙,腰系带,带在腹前直直垂下,在中部打一花结。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图三)。该造像时代当在北齐。

该批造像的时代从北魏晚期到唐末,有些遗物甚至更晚,如在1983年该遗址出土的一个八角经幢上,刻有一段铭文,曰“大晋开运三年,岁次丙午,九月五日,……合邑……建造释迦牟尼佛像一区记”。(图四)文中写明造释迦牟尼佛像和大晋开运三年(946),是断代的重要依据。同时从这批造像中唐代的和北朝的造像占大多数来推析,福祥寺的初建年代,可能要早过五代,最晚应是唐代。

这批造像,包括经幢,皆出土于福祥寺遗址,且连绵数百年之久,反映出古代福祥寺香火很盛,影响较大,故得以久盛不衰。

北魏到唐,从平城经晋东南到洛阳,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沿途文化遗迹甚丰,特别是佛教遗址或遗物,如石窟和石造像,至今仍有很多,也经常有石造像重新出土问世。榆社县就是这条南北干线中间重要的一站,县内石窟、寺庙近百处,至今仍存北朝隋唐石窟、摩崖造像20余处,前年在县城又出土一大批北朝隋唐的佛教石造像。这些佛教遗物,均是该县当年佛教活动兴盛的标志。这几批佛教造像的出土,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尤其对研究北方地区佛教信仰的传播影响以及佛教艺术的流传演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张庆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太明,榆社县博物馆)栏目主持/梁育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榆社县博物馆藏石佛造像选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