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集采的第二只靴子落地了

2021-10-27 23:39 作者:进击的诗与星空  | 我要投稿

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最担心的是什么?

 

集采。

 

只要所在的领域进入了集采,那么公司就掉进了陷阱:被纳入集采,意味着公司的高额利润将被吞噬;如果不被纳入集采,意味着该产品很可能没有销路。

 

就算是公司当前业绩还不错,只要有纳入集采的可能,未来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集采不是无差别的,主要还是医保导向。医保最大的开支,是面向常见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用药、糖尿病用药等,并且全部是仿制药。

 

医保鼓励创新药,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坚持在创新药上大手笔投入的药企,未来可期。

 

在医药集采基本告一段落的时候,又一个细分领域的集采来了,靴子终于落了地:骨科。

 


2021年7月20日,河南等十二省(区、市)骨科创伤联盟带量采购已开标。三友医疗的普通接骨板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含万向)、髓内钉系统三个产品系列A组中标本次联盟采购。

 

三友医疗是一家专注于医用骨科植入耗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产品是脊柱类植入耗材和创伤类植入耗材。公司在2020年4月份顺利登陆科创板。

 

一、表现不错的三季报业绩

 

从三季报业绩看,三友医疗的表现着实不错。前三季度共实现销售收入41,873.83元,同比增长55.79%,前三季度共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44.39万元,同比增长42.16%。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从利润表看,公司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几乎都比上年同期翻番。一方面公司上市后开始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公司在研发方面大手笔投入。

 

应该说,这两手都要抓的思路是对的。

 

星空君做了一个总结,药企通常有三大类型,一种是研发驱动型,公司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比如恒瑞医药,一年投入40亿研发,占营收比例非常高;一种是营销驱动型,公司产品缺乏竞争力,靠所谓的学术会议来推动销售额;一种是产品驱动型,有些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都不高,主要是产品比较成熟,毛利率不高,靠产品性价比来实现销售,这类公司通常业绩平平。

 

从金额来看,三友医疗的销售费用2.14亿,占营收比例一半以上,而研发费用只有3600万,差的有点大,说明公司主要还是营销驱动型。

 

二、商誉

 

公司上市后第二年,就收购了一家叫做北京水木天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水木天蓬原是公司的原参股公司,最终评估价,较账面净资产增值率925.31%。

 

本次收购,给公司带来了账面3.06亿的商誉。

 

仔细考虑的话,这次并购疑点重重。

 

公司2015年就参股该公司,为什么非要等到上市后才并购?

 

两种可能。

 

一是该子公司业绩不佳,上市前就纳入三友医疗的报表,可能会影响公司合并报表业绩,影响上市;

 

二是公司上市期间比较忙乱,等上市后,腾出精力来回报财务投资者。

 

从并购方案中披露的水木天蓬财务数据看,公司虽然几乎不盈利,但也不亏损。上市前后收购,不会对三友医疗的财务数据造成太大影响。

 

这意味着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公司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时,也比较含糊的承认了这一点:按照目前公司的股东背景,水木天蓬的财务投资人如要通过上市退出尚需较长时间,从退出时间及回报率角度来看,目前通过转让退出符合前述财务投资者利益。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公司付出了高昂的财务成本并购该子公司,而原实控人却没有业绩承诺。这在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属于比较罕见的,也引起了上交所的质疑。

 

对此,公司做出了解释,称退出的股东为财务投资者,不再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子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成为三友医疗,因此不设置业绩承诺。

 

虽然没有业绩承诺,但星空君认为,这家子公司带来的商誉,暴雷的风险很大。

 

水木天蓬的核心业务是超声骨刀,2018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才卖8、90个。

 

三友医疗认为超声骨刀未来国产化替代的市场空间很大,但实际情况是,超声骨刀在国内的普及度就不高,水木天蓬的产品实际市占率高达52%。

 

这个市场本来就很小,也不存在进口产品垄断市场的情况,国产化替代也就无从谈起。

 

水木天蓬2020年的全年净利润只有260万,2020年亏损,近三年来合计净利润439万。

 

这样飘忽不定的业绩意味着,3个多亿的商誉随时都有暴雷的风险。

 

三、集采影响有多大?

 

根据已经公布的集采文件,在采购品种方面,为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髓内钉及配件、中空(空心)螺钉等医用耗材。接骨板与配套螺钉组成系统,髓内钉与其配件组成系统,共分普通接骨板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和髓内钉系统三个采购包。

 

对于集采价格,三友医疗在三季报中称:以相对高位价格中标。

 

公司脊柱类植入材料毛利率92%左右,创伤类植入材料85%左右,属于非常高毛利的产品,和心脏支架有的一拼。

 

相对高位价格有多高呢?

 

虽然没有公司产品的一手价格信息,但很多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管中窥豹。

 

信息显示,其中骨科创伤类产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单个产品最大降幅达94%。在谈判现场,一位企业代表最开始报价17200元,为了七市联盟的市场,最终报价2643元。

 

四、核心技术人员的出走

 

在公司忙着集采谈判的同时,公司的创始五大元老之一—乐鑫辞职走人。

 

根据公告,乐鑫原来担任公司研发中心下属的注册部主任,负责跟公司临床医学注册部对接处理公司产品的注册工作,其离职可能存在影响公司研发注册进程不能如期完成而使注册延期的风险。

 

不仅如此,公司上市之初,核心技术人员有5人,分别为:MichaelMingyanLiu(刘明岩)、张文桥、马宇立、郑卜纵和乐鑫。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仅剩下2人,分别为MichaelMingyanLiu(刘明岩)、马宇立。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率超过50%,可能存在导致公司研发活动进展缓慢或不及预期的风险。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初创人员出走呢?

 

无非就两点:钱没给够,人受委屈了。


集采的第二只靴子落地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