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学习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
学习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研讨课》学习心得
国家安全:共知 共建 共享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国泰则民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
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任何时候,国家安全都是人民最“稳”的幸福。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关键在于铸牢党的领导这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才能够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汇聚起守正创新、改革奋进的强大力量。
国家安全有底数,人民安康有底气。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坚定党的领导,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争做国家安全最坚定的“捍卫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维护国家安全要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作为一个大学生,要知道国家的安全重于泰山,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必须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时刻警醒自己,国家的安全是自己的事情。要有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础,如果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就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我们定当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安全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坚决制止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对于一切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的行为,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进行制止,让那些损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分子知道,作为国家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斗争到底。以身作则,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把国家的安全放在心上,把国家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宣传安全教育的知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把安全知识铭记于心,把它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家的安全关系着个人的命运。奋不顾身,无私奋献,当国家安全受到危胁的时候,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爱国,有人民的大学生,首先应该站出来,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国家安全的维护之中,奋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十年 我和祖国共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奋进的十年、非凡的十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持续千年的接力,也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也成为外界熟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如此强调。在2012年底,当时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的现状,成为实现小康梦想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中共发起了一场长达8年、向贫困宣战的“战役"。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过去十年,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将继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人们对美好生活也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定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所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招。
当时间回溯至10年前,彼时的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尽管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非易事,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正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及改革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中共进一-步展示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亮出“总目标”和“总路线图”。随后在中央最高层面设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习近平亲自挂帅,尤其重视"进-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场深刻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均前所未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体制支撑和保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通过连续作为,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在外界看来,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歇。
在抗疫大考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答卷"的底色。保障生命健康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面对疫情冲击始终秉持的价值标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一个个感人细节,诠释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从要求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到快速扩充收治床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一件件生动事实彰显直面大考的使命担当。
历史总是在特殊时刻更能给人以启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构成中国过去10年发展最显著的逻辑主线。在新征程上,这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始终锚定的目标。而这一决心或许用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的话概括最为确切——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青春献二十大 兴林报国东林人
这学期,我们观看了关于二十大重要会议内容的视频。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二十大的庄重性、严谨性,深入了解了二十大整体会议内容,更加体会到二十大的政治意义与时代意义。新时代伟大成就、伟大变革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正是有了党的领航,才确保了国家群众在各种思潮纷扰中有凝聚力,十四亿中国人民有了精神上的“主心骨”,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凝聚起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身为新时代的东林学子,应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不惧艰险、矢志奋斗,应当学习、实践“兴林报国东林人”的精神,传承好东林精神,勇毅前行,行稳致远,在新时代的宽广天地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诗篇。信念永恒,从东林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斗力量;中流击水,在奔涌的时代大潮中一路高歌猛进。
学习二十大报告 实现双碳大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定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身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争做健全低碳减排体系的推动者。一方面,要全面了解现有节能环保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困难、矛盾、漏洞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掌握现行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力争在节能环保立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行动等方式,积极参与节能环保的监督、执法,踊跃投身于民间环保团体等有益实践活动,力争在节能环保执法监督方面力尽个人最大的力量。其次要改变消费方式。大学生应当记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低成本、低代价的消费方式,不仅要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更要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让更多的人践行低碳生活。
正面物质诱惑 建立理性消费观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我们要做到坚守诚信,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一定要足够清晰,并且足够有意义才做得到。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如果不够有意义的话,自己的需求层次就会减少,甚至只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不自知。人的需求潜在需求都是一样的,从安全到生活,到情感,到认可,自我实现。等缺少的是发现和发觉。这些需求当自己都发觉了,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会减少很多。只有自己不知不觉,才会被诱惑。
身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应做到以下几点做法: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时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大学生的经济绝大部分来自父母,消费时应当考虑家庭经济因素,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避免情绪化消费,由于一时头脑不冷静而造成浪费。
要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做个绿色消费者。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遵规守纪不越矩 自立自强有担当
为官处事,戒之在心,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凡清官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遵规矩、守纪律。贪官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中无戒、心中无法。党员领导干部少出事、不出事,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心中有戒,关键在于遵规矩、守纪律,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一个人只关注私、情、利,就会在规矩纪律面前耍“任性”,就会模糊公与私的边界,自我膨胀、损公肥私、逾规逾矩就不可避免,失去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也就不足为奇。
心中有戒,除了要遵守成文的规矩纪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必须遵守。譬如“当官发财,当行两道”。选择从政就不要在从政中发财,选择发财就去合法发财。唯此,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君子应厚美德,容载万物,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我们应当遵规守纪自立自强,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
以诚为本 以诚立身
诚信,是诚实守信,也可以扩展为:做人真诚,为人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可靠,乃立国之本,是国家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可见诚信的份量之重。对于个人来说,诚信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无以立。做人讲究诚信,方能行稳致远。
信,人言也。言,无非是口中的言语,言从口出,言为人声。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是否遵循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实现对他人的诺言。你若诚信许诺,他人也必定珍视待之。当我们许诺他人的时候,也要想到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兑现诺言,如若不然,便不可轻易许诺。失信他人,最终都会失信于自己。若是做人的根本之基动摇了,那立于社会的根本之道也不能幸免。
孔子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若是不讲究信誉,那便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我们对诚信的原则,应该一以贯之。无论待人接物还是人生处事,都应做到诚实守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之一,诚实守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也说明诚实守信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履行对他人的承诺、认真完成的每一份作业都是诚实守信的体现。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以诚相待、重信守约、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尔虞我诈等思想和行为。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更好的维护,才能使社会更加进步,而不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