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一局助力雄安“蝶变”
五年前,一声春雷落在河北雄安。五年后,雄安不负所望,绿色、生态、宜居、开放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 雄安站 任欢欢/摄
雄安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个承载和连接首都与雄安新区千年大计运输任务,支撑引领国家战略的重要干线——京雄城际铁路。
▲ 京雄城际铁路通车 佚名/摄
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承担的京雄城际铁路“四电”工程,自北京市与河北省省界至雄安新区,全长53.91正线公里,包括通信、信号、防灾等相关工程,是京雄城际铁路的“大脑神经”和“指挥中枢”。
▲ 雄安站前区间四电工程 王俊行/摄
面对标准高、接口多、工期紧诸多困难,他们以创新创造为引领,坚持精细化管理、高标准作业,倾力打造精品工程。
▲ BIM施工管理平台通过验收评审 张琛/摄
施工中,参建人员运用云计算、BIM技术,创新施工技术工艺,树立新型高铁通信、信号工程标杆,为京雄城际铁路提供精准稳定的传输通道及指挥平台,确保国家“千年大计”交通运输大道高效通畅、智慧安全。
▲ 18号基站 程盼/摄
京雄城际铁路通信、信号首件工程暨18号基站及4号中继站,分别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及保定市境内,是雄安管段内第一座通信铁塔及信号机械室,也是建设单位确定的样板工程。
▲ 首个全封闭声屏障安装通信设备 张琛/摄
项目团队按照“首件定标、全线统一”原则,制定“绿色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3项核心措施,严把施工质量关,成功取得首件定标工作的“开门红”,为项目进入冲刺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 工人正在安装道岔转辙机 田丽娜/摄
作为《京雄城际铁路全线BIM+GIS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成员,他们建立项目全线BIM模型,重点对通信信号室内外设备形成LOD4.0施工BIM模型,提前对雄安站机房内防静电地板排布、室内综合布线等工序进行施工模拟和方案比选;使用BIM技术确定装配式房屋预埋管线,实现工厂化预制一次成功;自主开发涵盖可视化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等8个功能模块的铁路四电BIM精益施工管理系统,涉及40多项具体业务,既节省了工程工期,增强了项目材料使用的可控性,又大大提升了项目管控效率。
▲ 布线施工 张琛/摄
在攻关技术创新的同时,他们在路内首次采用以绝缘材料为框架、金属骨架为内芯的复合材料绝缘走线架,工艺更加美观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了线缆破皮后漏电、短路等问题。雄安站施工工艺更是被北京局评为达标示范站向全路推广。
他们主持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京雄城际铁路通信信号工程BIM+GIS应用》成果先后获得3项全国BIM大赛奖项,并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1项,三维可视化工艺作品著作权3项。
展望未来,中铁二十一局将继续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鼓足干劲、全力以赴,为这座“千年之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素材:魏志强 陈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