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常识午餐】



1. (单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明确要求,依法推进决策后评估工作,将决策后评估结果作为调整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下列有关决策后评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评估信息是影响决策后评估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B.决策后评估结论必须通过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
C.只有经过决策后评估才能对重大行政决策作出调整
D.决策后评估要以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率为评估依据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管理公文-管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决策知识。
第二步,评估信息是影响决策后评估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决策后评估应当全面调查了解重大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和评估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逐步建立健全评估信息收集系统,并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估,与A项表述一致。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25条,决策草案提交决策机关讨论前,应当由负责合法性审查的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主要针对的是重大行政决策本身,而非决策后评估的结论。B项错误。
C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3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策机关可以组织决策后评估,并确定承担评估具体工作的单位:(一)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较多意见;(三)决策机关认为有必要。决策后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调整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决策机关可以组织决策后评估而不是应当或一定组织决策后评估。C选项“只有经过决策后评估才能对重大行政决策作出调整”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
D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36条,决策后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调整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故决策后评估要以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果为评估依据,而不是执行效率。D项错误。
2. (单选)我国民法典编纂的一大特色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民法典》第1043条第1款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该条款最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A.平等
B.和谐
C.诚信
D.友善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民法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
第二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树立优良家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和谐”这一价值观的生动体现。B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A项错误。
C项:“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C项错误。
D项:“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D项错误。
3. (单选)村民钱某承包的林地被依法征收。征收补偿协议规定,林木由钱某自行采伐,归钱某所有。补偿协议生效后,两名小学生在钱某承包的林地玩火导致火灾,五分之二面积的林木被烧毁。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钱某自行采伐林木,应当取得采伐许可
B.因五分之二面积林木被毁,征收部门应当减少相应补偿
C.两名小学生玩火导致火灾,其监护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D.钱某获得的征收补偿款,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法律其他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第二步,根据《森林法》第21条规定:“为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征收、征用林地、林木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题目中“五分之二面积林木被毁”并不是由于钱某的主观故意或过错,征收部门不应当减少补偿,而是要给予公平、合理的经济补偿。B项表述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56条,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采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但应当符合林木采伐技术规程。A项正确。
C项: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6周岁的人犯失火罪,不予刑事处罚,应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两名小学生均为未成年人,应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C项正确。
D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缴纳范围包括:(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政府征收林地而给钱某的补偿款,不属于个人所得税缴纳范围。D项正确。
4. (单选)城市微治理就是要以“绣花功夫”来实现大城善治,这种治理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下列古语最能体现微治理理念的是: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C.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D.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管理公文-管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
第二步,B项:出自清代万斯大的《周官辨非·天官》,意思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体现的是执政治国的价值标准,要切实立足实际、服务群众,做好微小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感,与题干“微治理”表述一致。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言,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误累积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他们所沉迷的事物困扰。强调的是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曾用此强调领导干部要“正衣冠”,要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与题干不符。A项错误。
C项:“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出自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意思是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意思是治理国家有常法,就是要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题干不符。C项错误。
D项:出自唐朝魏征上书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里,意思是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
5. (单选)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文件,管控烟花爆竹的燃放,但违规燃放仍屡禁不止。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的习俗凝聚了民众的正确信念
B.法律的运行效果受到习俗的影响与制约
C.习俗具有高度稳定性,法律无法改变习俗
D.习俗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不受法律调整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法理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理学。
第二步,法律和习俗都对人们生活有规范作用。一般来说,法律最早从习俗的基础上中产生,是将人们普遍遵守的习俗赋予法律意义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禁放烟花爆竹的法条本意是避免产生安全隐患,但是与传统民俗的实际有所差距,所以在实施中会遇到阻力,影响到了禁令的效果。这体现了法律运行中会受到习俗的影响与制约,与B项表述一致。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A项:传统习俗有两重性,存在着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相对立的习惯,所以习俗所凝聚的民众的信念,不一定都正确。例如男尊女卑、婚闹等现象。选项A仅说习俗凝聚了民众的正确信念,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
C项:习俗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习俗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现在流行的线上红包、视频拜年、网络购物等,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习惯。此外,法律和习俗也会不断双向渗透,符合社会发展的习俗可能会上升为法律,法律所约束的习俗也会发生着改变。选项C中表述为习俗高度稳定,法律无法改变习俗,与实际情况不符。C项错误。
D项: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某些不当习俗不能只凭道德教化,更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选项D中表述为习俗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不受法律调整,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6. (单选)王某因殴打他人被处行政拘留5日。王某已离异,4岁女儿在外地。对此,公安机关恰当的做法是:
A.将行政拘留换处罚为罚款
B.停止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C.将王某的女儿接到拘留场所便于王某照看
D.为王某女儿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法律-法律其他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步,《关于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所指监护缺失未成年人,主要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突发事件影响导致下落不明、接受治疗、被隔离医学观察、被行政拘留或者被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等情形,或因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暂时不能履行监护职责的未成年人。对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由未成年人住所地民政部门依法进行临时监护。民政部门应当为监护缺失未成年人安排必要的生活照料措施。也可本着有利于未成年人生活的原则,由具备条件的未成年人住所地村(居)民委员会安排必要的生活照料措施。与D项表述一致。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一)警告;(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不能因王某情况特殊,随意更改处罚种类。A项错误。
B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三)七十周岁以上的;(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根据《拘留所条例》第19条,拘留所发现被拘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拘留决定机关作出停止执行拘留的决定:(一)患有精神病或者患有传染病需要隔离治疗的;(二)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王某不属于上述情形。B项错误。
C项:拘留所,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将特定的人短时间拘禁留置的场所。将王某的女儿接到拘留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干扰拘留所正常工作。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