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这不是齐秦吗】等同属现象现象

本文全程干货,构思大概了一个月左右。请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点赞、投币和收藏,也非常希望能点点关注和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共讨论三个问题,谈论的内容由浅至深,其中难以理解的会有情景代替。
1,【这游戏不是节奏大师吗?】
2,【老人:音乐游戏不包括节奏类游戏!】
3,【优越感与小团体主义】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我们音游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属于哪一类?文化圈包括两种大类型:个人主义|团体主义。在个人对本文化圈及与资深圈内人谈话之中了解到音游文化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
对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各种解析将在下文揭晓(圈子=文化圈=文化,下文多用于文化来直接表示音游圈)。

在正式开始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段情景引入: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终于考完期末考试了,我静静的拿出平板,将它放在桌上,摆好手势点开了Arcaea,游戏开始了。
音乐的声音吸引了几个同学来围观,他们在惊叹你的手速之余,其中有一个同学叫到:“这不是节奏大师吗?我很久没玩了。”」
「晚上你刚下班回家,打开了电脑里的QQ。在某个群里见几个人正在谈论着什么。
“一想就来气!”
“怎么了?”
“中午我在饭堂里玩Arcaea时候有几个小孩凑了过来。硬说这是节奏大师。”
“对呀,这类事情我也遇到过,我同学就是这样!”
……」
这里事件想必大家多多少少也有接触,那我们开始第一个问题的讨论。
【现象:这游戏不是节奏大师吗?】
要想真正了解到这个问题的所有原因,先要理解他的外在,就是直接原因。
①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你看到的是存活下来的,你没看到的已经死掉了。可以理解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证据。我们将其套入情景中试试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期末考试终于考完了,有一些同学在教室外面打球,有一些则在散步,而有一些却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突然我听到了正在玩游戏的声音,十分难以理解的音乐传了过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抽奖去看了看。
这游戏是什么来着?节奏大师吗?我玩过节奏大师啊,也没见过是这样的,Emmmm~
就在这时有一个同学发出了声音:“这不是节奏大师吗?我很久没玩了。”」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你所接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在以上这个例子中,真正知道这不是节奏大师的因为不知道这个游戏是什么而没有发声或正在思索。而发出声音的人,不一定代表全体群众。这就足以解释一种现象:为什么所有人看到我都以为这游戏是节奏大师?
②审美层次差别
关于这个词语的理论问题在我的上一篇专栏。直接开始解释,每个人玩的游戏以及游戏类型都不尽相同,或者有些人连节奏大师都没玩过,这就导致了玩过这一类型游戏的人不一定代表这一类游戏的核心玩家。
在上述例子中,假如围观中的a同学没玩过什么游戏,他只是知道有节奏大师,但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他就不会做过多的发言。
若围观中的b同学,玩过音乐游戏这一类型,也接触过节奏大师,他将会有几率发言。
若c同学是云玩家,他知道节奏大师有自制谱这一存在,因为自己的表现欲(等多种其它因素),多半会进行发言。
得出结论:会发出上述言论的人不一定真正了解游戏,或者是指点江山的云玩家,或者是只懂皮毛的小白,他们不可能知道有Arcaea这个游戏的存在。举个最好懂的例子,你总不能让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人去研究毕加索的抽象画吧,在上述事例中也是一样。
(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在原因并没有讨论,但在下文内容中,许多概念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观念:音乐游戏不包括节奏类游戏!】
这个观念有点特殊,并不是单指题目上的这层意思,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套用在以下的解释中。请大胆将其他想法进行套用。
①认知偏差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与理论体系,可以简单理解为看待事物方面。如:有人认为跳舞的线是音乐游戏,因为它满足有音乐以及跟随音乐进行操控的玩法。而有人说跳舞的线只是节奏类游戏,这个游戏偏向的是点击而不是音乐,没有其他音乐游戏那样的完整性等等。
从看待事物的方面存在偏差,所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偏差。就像小学时,美术老师叫你画一个杨桃一样,你在他正面画,他就是个五角星,你在他侧面画,他就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人们从各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观察,在每个方面所得到的观察结果也不尽相同。
在音乐游戏方面,有人认为音乐游戏需要完整的体验性,UI,玩法,以及一定的沉浸感,还有社交圈。但有些人则会认为只要他随着音乐一起跳动即可。每个人都存在认知偏差,所以你在本文化中,得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与概念,这不是因为他们从基因里都是下贱的,而是看待事物的方面存在偏差。我从外表看你,你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从内心看你,你也是一个人,一个极富思想的人,我从物理学看你,你是一个人,一个用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人。每个方面对每个问题的解法不同,正如一道一道的数学难题一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唯一解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周围风景的不同罢了。
②自我核心主义
我们跳出这一个问题以及这一类型的所有问题,我们来探寻一下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内心所有的看法。
自我核心主义,就是以自我为核心,以自己的利益与价值观为准则的人。如:你深受爱国主义的影响,国家已经成为了你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当国家遇到危难时,你会挺身而出,当国家需要你时,你会入伍当兵,「爱国」,就是你的核心。若一个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不同党派的执政方式不同,造就了民众多变的政治取向,你自己将成为判断所有事物正与反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本文化中,提出这一观点之人,并不是以整个文化作为参考,而是自己作为评判标准,如「明学」一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们这个圈子不够好,你可以改,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你不能否认。”
在回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宣传【这游戏不是节奏大师吗?】这类现象,一是宣传这种矛盾问题是政治正确,二是你说出来了,证明你玩的并不是节奏大师,你就会得到优越感(第三个问题细谈),三就是以自我为核心。简单分析有多少类人群【少数遇到这是节奏大师的】【确实好几次都有人说这是节奏大师】【完全没有遇到过,但是既然人家都说了,那我也就跟着说吧】。
这几类人群,宣传思想的有,夸大其词的有,跟风的更有,他们并不是以文化作为自己的考量标准,而是以自己为核心,对我有利的我就去做,对我有害的可以不做。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文化是一个极偏向个人主义的文化,个人主义的文化特点就是以自我追求为核心,你可以否定我,但是我说的就是对的。
③心理排斥
七宗罪之一——傲慢,可以很好的概括这一类人,或者说是全部人。每个人都是傲慢的,他们不想别人否认自己的观点,而自己孤高于万山之巅。
[其一:你不能否认我的观点]
这种思想带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抽象的,我先举个例子让你们体会一下。
有人认为,当初的科学研究把艾滋病传到了人类种身上,科技的进步是有大量的弊处的,但是这个人又认为科技进步是必要的。
怎么样?这个观点是不是很难以被反驳呢?对,这就是表达了[你不能否认我的观点]这一现象,他其实有两个观点,而且这两个观点互相矛盾,但是两个观点都有互相支撑的理论体系。
在举个例子:一个人相信科学,但他信仰宗教。他的解释是:我的认知追求于科学,我的感性追求宗教。是不是像上个例子一样难以被反驳呢?他的这两个观点也是互相矛盾的,但彼此又有互相支撑的理论体系。
我们将这种人称之为「中之人」,中之人在文化发展中有什么弊害,我们都知道思维的碰撞带来了文化的结合,正如唐朝与匈奴互相友好并且庆幸文化永和一样,都是由于双方文化不同而产生的碰撞(与摩擦不同),而中之人,则是两种文化碰撞的时候的「无机」结合物。没引入一个概念,文化的进步是要与不同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但是有了中之人这一物种的存在,分歧的意见不能有效的产生碰撞。正如你不能否定他的观点一样,在你对他进行传播你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你不能否定他,而他能够夹住你的死角,就会陷入死循环,而深陷其中的中之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文化的有机结合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而文化的无机结合,却没有任何作用。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将本文中的种种观点套以这理论。
[其二:自己孤高于外山之巅]
相对于上一个,这个就好理解很多。可以将其出列了解为优越感。
用一个高概括性的词语形容这一类人「对自我价值观的认可」(在上一期专栏也有详细讲述),在上文中我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与价值观,由于本文化是偏向个人主义,所以说对自我价值观的认可就是概括个人主义。
如:本文化对于“米田共”谱的理解。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都会认可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认可,可以理解为小人或私心。
高处不胜寒,不要认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自己认为不一定是对的。正如:有人认为薛定谔改变了世界,他改变了吗?从物质层面上并没有。有人认为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研究毫无用处,就这样吗?不,量子力学将是人类22世纪重点研究对象。事物具有多面性,自己提出来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把自己作为一个中之人也不是正确的。保持理性思考即可。

【优越感与小团体主义】
根据我的专栏人巜玩家阶梯与市场经济》中提出来的数学公式:资本=游戏账号(金钱成本)+自身实力+影响力+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所得的经验=退坑成本=鄙视链通行证=权力者的权力=在公司(圈子)中的地位=在股市(玩家交流)中话语权的多少。
这条公式可以对人的优越感进行计算(指本文化)。
而小团体主义在我的上一期专栏也有讲述,在评论区中也有讨论。
以上是构成优越感与小团体主义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专业词汇「基本归因误差」,是指:人们在对心理学进行研究的时候,忽略掉周围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用人话来说,就是你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历程,得出这一植物的特性,但你在研究的过程中忽略掉了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我们就来探寻一下,优越感与小团体主义背后文化原因。
①文化圈内的个人主义
在上文已经解释过个人主义的倾向,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团体主义,团体主义倾向于社会规范性,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可以想象成我们伟大的中国,社会规范就是我们的道德和法律,你如果做了越界的事情,将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打击。而互相依存非常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干的事情,谁也离不开谁,文化也一样。
而个人主义为本文化内的主导,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造就了整个文化的氛围,优越感孕育而生,形容的有点抽象,举个例子:
假设文化Ⅰ是一片沙漠,那沙漠之中就不会长出树木。文化Ⅱ是一片森林,那森林之中就不会长出仙人掌。文化Ⅲ是一片海洋……
以上举的例子可以概括为,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什么样的文化与文化当中的产物(现象、观念等)。之所以人类社会到处都存在有优越感,是由于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动物,他们所组建的社会(文明),整体环境就是如此,不可以改变,除非【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②文化意见守恒(这是我所理解的一种理论,并没有被证实,这种理论用于解析整个文化的运动规律)
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之间存在误解和恶意(该观点在上期专栏中有讲述),那么就有一个悖论:为什么人能被文化所同化,而文化与文化之间不能被同化呢?
如果你也有这种问题,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我先来解释一下我的观点。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人,每分每秒都在互相交流与运动,或是思维碰撞或是思维摩擦,要么有一个人从a文化转到b文化,每个文化的人数都时时刻刻在变,就像能量守恒一样,如果a文化的人少了,那么b文化的人就会增多,只是其量的大小罢了,因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所以历史上就会有好几次大的文化变革产生,如:
文艺复兴,人们从信仰神明转移到了对人文艺术的研究以及创作之中,就是人们从文化a转到了文化b。
这种文化转换不仅局限于大众文化与次大众文化,还包括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小众文化与次小众文化,每个文化之间都保持平衡,互相制约。因此文化之间可以以「有机」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促进文化的进步(不是科技也不是文明)。
设个例子:如果在节奏大师圈内有10W人,算作大众文化,那么其它音乐游戏没有如此之多,算作小众文化,在节奏大师这一文化里时时刻刻都会有人去玩另外一款音乐游戏,反之也一样。两种不同等级的文化有一定的平衡,所以才会有不同圈子之中的人撕逼、友好的交流等。
【单个身处不同文化圈内的人,对不同文化圈有促进作用】
这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也并没有实际支撑。
在我们的文明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文化,有些文化相融性高,有些文化则互相排斥,可以理解为《三体》中的三恒星系统,虽然三颗恒星的位置无法判别,但是他们互相有向心力,即使在远离或再靠近,都处于同一星系。若在三恒星系统中装入一个超强的引力波装置,将两颗恒星互相拉近,就可以解释【单个身处不同文化圈内的人,对不同文化圈有促进作用】这一观点。

可能会有下期。别忘了三连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