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的只能叫“错字”,古人写的则叫“趣味”…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朋友圈嗮图,大明湖正门牌楼上“大明湖”三个字中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认为是一个“错别字”。趵突泉,看到泉水旁所立石碑上“趵突泉”三个字中突字上面少了一点,也认为是“错别字”。

其实你认为的错别字并非如此,文字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多样化”,另一个是规范化。古代汉字演变本身存在不定性因素,所以书法家对于汉字的处理与传达,表现出作品里的汉字变幻,非常耐人寻味。难怪有诗曰:
三仓遁变事纷纷,石鼓迁讹出八分;
汉晋各传书体异,嬴秦枉信字同文。
钟繇
“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楷书艺术,由三国钟繇创立,尤以小楷独领风骚,我们看钟繇的小楷作品,尤其他对结构的把握,再次证实古人从来就不缺乏创新思想。

钟繇《宣示表》“度”字多了一撇,但姿势显得更为奔放。

“神”字竖画改作撇,再多一点,确实奇异,要不然怎么是“神”呢?

“念”字改作两个横画,更加简约。所谓思念,就是二人之心牵挂。

这个是“翼”字,两点替代“羽”字头,也作羽毛状。足见千年前的钟繇,并不是拍拍脑袋随便写异体字。
欧阳询
“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
欧阳询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家,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等,他的行书作品也有很多流传于世,比如《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

注意这不是“分”字,是“介”字。“介”字从八从人,人各有介。人各守其所分也。《传》介谓辨别之端。这样的结体表现象形字很有意思。

“正上加点”,指在字的正上方增加一点。“房”字的写法较为特殊。该字出于《九成宫醴泉铭》中,是隶书楷化的写法。
按照隶法,“尸”上之点,多写作一横,也可写成短竖,惟不宜将横竖画同时使用。欧公却长横短竖二画并用。

“微”字也有一点差别,中部简化的部分确实让人觉得挺微妙的。
柳公权
“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俗话说颜筋柳骨,颜筋说明颜体相对于柳体比较丰满,相对来说柳体的骨力比较强劲。

上部减撇和减点,既可降低字的高度,给了中竖向上伸展的空间,常见的“流”“鬼”和“卑”字上部笔画经常被删减。去掉上撇并不影响辨识,是传统书法的普遍写法。

“舍”字出头的写法很常见,不管是欧颜楷书还是行书,都出现了舍字的出头写法。
舎的本意是“简易的居所”,由亼(屋顶)、屮(大柱、横梁)、口(基石)组成,出头的写法,与该字本意并不冲突。舍字,延伸为临时歇息,作放下意。

“丘”字内部竖笔改作点画,显得更加跳跃、生动。
看了这些特别字体和笔画,在临摹的时候一要注意点画特点,保证“原味”;二要清楚字形宽窄、结构松紧和结字规律,力求形似;三要熟记特殊写法规律,必须做到有出处,不致无根无据的错误。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