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慈禧太后修园子
中华帝国历史上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前期,慈禧太后即使花钱修圆明园,也不给北洋军队拨款购买军舰。这其中肯定不正常,因为即使是一个底层国民也知道孰轻孰重。更何况是在权力中心掌权48年之久的帝国摄政王。关于中华帝国的历史,我已经做了很多期视频。对于中华帝国我认为已经分析的很透彻。因此我可以直接下一个结论,慈禧修圆明园不是个人行为,是国家行为。下面我将所有疑点一一列出:1、慈禧虽然是帝国摄政王,但是年老力衰。这样一个衰老的帝王如果违背帝国执政官群体强推一个政策,她的体力和精力都不允许。清帝国有一个现象,就是清帝国的高层执政官们年龄都很大。这都是为了配合年老力衰的慈禧太后,因为年富力强的执政官可以凭借体力、精力的优势,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帝国日常行政事务的干耗,让政治手腕高、领导力强的慈禧太后扛不住,就不得不改变命令。中华帝国是一个科技传播型帝国,对于皇帝的体力和精力有严格要求。一旦皇帝个人衰老,将激起帝国权力的激烈震荡。而慈禧太后能掌权48年,不是因为她能干、有远见,而是在一个帝国执政官们都手足无措的时期,慈禧太后是最能随波逐流的高手,慈禧太后的每个命令都符合帝国执政官群体的主流意见。因此,慈禧太后的意见,可以看成是帝国执政官们的主流意见。慈禧太后即使政治手腕高,领导力强,但她毕竟年老力衰。一群年富力强的大臣让一个高龄帝国女王改变主意的方式还是很多的,体力精力上就占据巨大优势,耗也能把慈禧太后耗服了。清帝国之所以坚持修园子,是因为一帮财政大臣已经黔驴技穷。帝国走到这一步,改革自救实际已经不可能,只能死耗。2、慈溪太后修圆明园,明显是搞基建,而这种建皇宫、烧毁皇宫的例子在中华帝国的每朝每代都出现。单看一个朝代,可以认为是皇帝个人行为。但是历朝历代都出现这种现象,就明显是国家行为。这种行为反复出现,背后一定有原因。3、每个朝代的兴趣应该多种多样,而不是每个朝代都大修宫殿。我在其它视频中已经论证过2个观点:1、中华帝国是一个科技传播型帝国;2、科技就是钱,钱就是科技。结论自然就出现:建皇宫,大兴土木。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是科技资源消耗完以后的帝国挣扎。也就是说慈禧太后面临2个问题,1个是日本的战争逼迫,2个是帝国经济陷入停滞的逼迫两权相害取其轻,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帝国执政官们决定修圆明园,解决经济问题。秦始皇刚统一中国,就开始修建阿房宫。说明什么?阿房,就是秦始皇的老婆。他的那个老婆会不会以前居住条件不好,所以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阿房坚决要住大房子,改善住宿条件?秦始皇怎么突然觉得取悦老婆的方式不是锦衣玉食,鲜花首饰,而是送房子?宫殿无非2个功能,1是精神需求,住在里面感觉好,越大越好。这个基本不可能,由于中国建筑水平低,宫殿采用同型拓展式建法,就是差不多的户型不断水平扩展。这种宫殿随着边际效用递减对居住者的精神刺激越来越小。居住者是没有个人精神动力去追求更大的宫殿的。2是拓展活动范围,这个有可能。但个人动力似乎不足以让皇帝对抗帝国整体的财政系统。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各个朝代都有巨型宫殿群。换言之,建宫殿皇帝有需求,同时帝国财政也支持皇帝建宫殿。也就是说皇帝想要建宫殿以个人享受。而帝国财政也想给皇帝建宫殿,以促进经济。皇帝要结果,帝国财政要过程。双方一拍即合。从阿房宫推论,秦始皇刚建国,就遭遇了经济大危机。整个中华帝国没有任何经济流动性,死水一潭。秦始皇也算乖巧,立马想到了建宫殿。通过建阿房宫秦帝国死撑了15年。由此可以下2个判断,1、秦始皇没有拿到建立统一帝国的资源,即科技资源2、秦始皇没有建立科技传播的路径。河西走廊是连接东亚大陆和中东的通路,夏商时期就有国家驻兵在河西走廊。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马家窑文化、黄娘娘台遗址、沙井文化就已经出现,人类先祖最先在这里开始定居,更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发展出北方文明,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并渐渐传播到各地。西汉汉武帝刘彻的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9年,秦朝灭亡是在公元前207年,这其中差了68年。证明,汉高祖刘邦应该有继承自秦帝国的科技资源。西汉前期致力于建立科技传播的路径,张骞出使西域可能不仅仅是出于冒险精神,因为张骞是西汉帝国的正式使臣,是外交大使。有可能张骞奉命去西域寻找科技资源。至于在西汉前期的68年中,是否有中东商人到东亚大陆进行科技贸易,则需要继续翻查历史。暂且不管秦汉帝国的历史,回到帝国建宫殿的事情上来。当帝国进入科技资源枯竭期,帝国叛军四起。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叛军在攻占都城以后会焚烧宫殿。普遍的理解是起义军对这种榨取民间血汗的行为不耻,对宫殿焚烧以示和旧政权不同。但是还有一种起义军,叫刘邦。汉高祖刘邦攻占咸阳以后,没有焚烧宫殿,而是住进去了,自己享受去了。那就有意思了,因为刘邦的行为导致一个问题浮现出来,那就是宫殿什么时候焚? 是一打下来就焚,还是过一段时间焚,还是有需要的时候再焚?那什么是有需要的时候?通常在新政权建立不久后,新帝国会大修宫殿。为什么刚焚了旧宫殿,要建新宫殿?这解释不通。二手房不仅不花钱,而且室内装修都是顶级奢侈品装修,还是现房。你新建个宫殿,你搞室内装修就没有现成的奢侈品装点啊。而且要过67年才能住进去。先焚后建,不是劳民伤财、脑子有问题吗?其实不然,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帝国需要建宫殿,不是为了皇帝的个人享受。而是帝国财政的需要,在帝国成立早期。科技传播在帝国内部流通不畅,必须通过建宫殿拉动帝国经济。可以把新帝国建宫殿的行为理解成帝国这台破发动机点不着火,所以要拿拖拉机的摇把子转上几圈,以启动帝国的科技传播进程。建宫殿是中华帝国的一种经济循环方式。是增加经济流动性的方式。这种搞基建的行为从帝国建立到帝国灭亡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我在经济那一章论证过,科技就是钱,要促进经济流动,就要发展文学艺术和科研。由于中华帝国是购买欧洲科技帝国的科技资源。所以既不发展文学艺术,也不科研。一个国家的存在的基础就是存在科技资源差。所以中华帝国的经济完全靠科技差维持,随着帝国的科技资源消耗殆尽,科技差也就不存在了,在经济上就等效为经济流动性为0。为了制造虚假的经济流动,就需要人为的制造需求,这就是中华帝国历史上不断建宫殿、烧宫殿、建宫殿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慈禧太后要修圆明园,也不给北洋舰队拨款的原因。慈禧太后所处的清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如果不修圆明园,帝国内部经济流动为0,帝国的未来只能是盖棺、烧纸。如果考虑上北洋舰队呢?清帝国已死,还考虑什么北洋舰队。任何试图和清帝国合作进行改革的人,都被清帝国骗了。因为清帝国正两只手扒在悬崖边上,可以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死的状态。就清帝国这种吹口气就倒的状态,孙中山灭清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真正麻烦的不是清帝国,是事实上早已在各地割据自保的北洋军阀们。北洋军阀不都是想逐鹿中原的野心家,但他们面临和中华帝国2133年中分裂局面一样的难题。因为他们割据以后的地盘内部和外部压力不平衡,导致不断有军阀有动力入侵别的军阀,借此释放内部压力。也有军阀因为自身地盘的一些功能不足,不得不扩张领土,以获得急需的资源。军阀混战势不可挡,这中华帝国的新皇帝没人当都不行。在此情况下,北洋军阀的大统领,袁世凯赶鸭子上架,必须当皇帝。至于袁世凯个人的想法如何,在东亚大陆即将陷入一片火海的情势下,重要吗?现实是,袁世凯没能当上新帝国的皇帝,因为清帝国的土崩瓦解,是蒸汽机时代造成的。并不是清帝国执政官们单纯的无能造成的。孙中山平定了军阀混战,但他没有能力消灭军阀。后面一定是孙中山消灭军阀的战争,但是这一天还没开始,日军全面侵华。走到这里,是我研究历史的必然。现在离和物理、数学、大统一模型出现联系还早。但这是第一步,后面怎么走我根本不知道。我就像一个坑道探险者,挖到哪里算哪里。事后看挖到了大统一理论,事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下一章,将继续随着探究历史的步伐,继续往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