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口鲜】金刚ACC:领先了两代的海绵,到底是啥感觉?

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新面孔的雷鸣CMD蓝色。因为大家都是蓝色嘛。而且用了新名字TRONIX ACC,乍看起来并不显眼。如果抛出一个DYNARYZ作为开头,考虑到毕竟是旗舰款的皇朝系列,我想我会重视的。
如果在试打之前,你说这个家伙领先了变革系列两代(海绵工艺上),我一定说你是在吹牛。但是,打完之后,你这么说,我觉得,好像这个问题值得聊一下。
那些参数
虽然外包装上没有细写硬度,只是标明medium hard中硬,但小道消息说这片TRONIX ACC(金刚ACC)是47.5°。德套的标准里,这个硬度算是正反手皆宜。

金刚ACC和皇朝ZGR显然是不同的系列,不同的性能。不过我们可以对比它们的颗粒部分来解析下金刚ACC。
皇朝ZGR的颗粒直径为1.5mm,高度为0.8mm,间距为0.9mm。硬度57.5°。
金刚ACC的颗粒直径为1.6mm,高度为0.8mm,间距为0.8mm。硬度47.5°。

也就是说金刚ACC的颗粒更粗,而且排列更紧密。所以对比皇朝ZGR这类硬弹的胶皮,你打金刚ACC时,越发力会越觉得手感上是一种“从硬到软”的过渡。越发力越觉得“透”。
海绵上,金刚ACC是GIGA-CELL SPONGE,说是一种大孔呼吸海绵(细胞海绵)。这种海绵的陷入感很深,发力了好透,而且很裹球。
敏冲,到雷霆,再到金刚ACC
作为无机时代比较早期的产品,敏冲曾经被誉为反手神胶。好打透,高上台,也确实是轻快。时至今日,也是很多业余球友的口粮。不过,敏冲相对来说还是虚弹。弹性虽然不错,但扎实度不够,打透了就乏力了。
40+时代,敏冲进化到了雷霆。为了强化整体的支撑力,雷霆系列采用了2.3mm的超厚海绵。在保持原有吃球性能的同时,强化了海绵的裹球感和整体力量感,更为均衡、全面。
现在,雷霆的升级版来了:金刚ACC。


颠球的时候,这片胶皮让我想到了蝴蝶Tenergy:弹跳相当惊人。可以说,这个弹跳高度在外套中都是首屈一指。但这般高弹,会不会不好控制呢?
来一番实战
实测未剪重量约70g,剪完贴在横板板面上,约48g。

台内控制:
如果盲打,可能一开始你不容易分辨这是高密还是蛋糕德套。因为真的飞快。
轻轻搓球的时候,没有像高密海绵那么虚弹。不过好像搓下旋不是太转。它的胶面没有明显的拉扯感。这也许是它少有的不足?就是中小力量下仅靠胶面摩擦,它的旋转不太强。
不过,开始适应后,我明白:用金刚ACC搓球,要让球吃进海绵去,靠海绵去裹球。这样旋转就出来了。加转搓或劈长都能办到。
拧对方的发球,它有一种瞬间停顿,然后喷弹出去的感觉。很有爆发力。大孔蛋糕的瞬间吃球感也是不错的。
反手方面:
说是大孔蛋糕,但它的弹击速度非常快。一方面确实是弹性突出。自带金属声响,一速跟雷鸣CMD差不多,都是飞快。很脆、很透。指向性也蛮好的。
拧和撕,都很有爆发力。它这种突然加速的能力,对手有点反应不过来,让我想起了早年打蝴蝶T64的感觉。真的是快。即便你中等力量去拉冲,都显得很喷。
防守方面,胶面不会对来球旋转过于敏感。比较好借力,以及借力中的加力弹击。
47.5度,看似不低,实则反手很好透。感觉跟45度的雷神TECH之类差不多。
正手方面:
虽然透,但却有很好的支撑。你能够继续提升力量上去。就是说,你把它放在反手使用的时候,觉得硬度合适,猜想放正手应该软了。就像很多德套一样,一旦硬度不够高,放正手很容易透了后就觉得乏力。
一旦放正手来拉冲,你分明感觉:哦,确实是透了些。但是它却不显得乏力。这种很容易透,底劲的上限又很高的海绵,很少见,我更容易想起Tenergy。
而且,发力之后又喷又弹,那种加速的能力可能跟雷鸣CMD相差无几,但是弧线明显更长,力量明显更强悍。同时,旋转也很强。是的,就是Tenergy那种裹球然后喷弹爆发的手感。相比之下,它的支撑可能更靠近T80,没有T05那么韧。但发力了,球陷入海绵很深,反馈很清晰、很有底,旋转和速度的结合很不赖。
从主动进攻方面来说,金刚ACC有些风驰电掣的味道。
当然,从手感上来讲,有些球友可能不习惯这么快的,想要一板一眼地、胶面摩擦更稳的,那么ZGR系的可能更适合你。但对进攻选手来说,金刚ACC的爆发力让人着迷。对业余高手来说,它放正手还是稍微透了些。对不同水平的业余球友来说,它反手都是好打透的。对于喜欢高密德套那种速度感的球友,可以转而打金刚ACC。因为它不仅快,还强化了裹球感和旋转能力。
我觉得这会是一款介于中端和旗舰顶端之间的产品。如果价格合适,那么会是比较惊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