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与灵感(四十八)
2023.06.10
生活到现在,我认为我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交流远比一切聪明重要的多。
在历史或过去里讨论选择也就是自由实在是一种荒谬之举
有些事情是可以并行的,而有些则是互斥的,有意思的是人们往往容易将他们搞反,并且“屡试不爽”。 越到现在,我越发的意识到所谓的民族主义抨击或叙事问题仅仅是因为民族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而已。任何的共识最终都有可能发展到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的地步,这种共识或许来源于同一片土地,或许来于同一个经历,或许来源于某种甚至非常草率的共同处,比如同一个游戏,这真是可怜。 2023.06.10 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有限,所谓的教育或教化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一些时候也是极其有限的。思想太过虚弱了,意识就像某种玩物,任何把意识,把观念看的极重的人,最终必然早遇到现实的挫败,因为人,人的意识,人的思维,根本,不怎么,重要。 显然,我现在明了从书籍中流向我的是生活,而非学术。而且,也应该是这样。 我似乎意识到连续人挫折,攻击倾向,封闭孤独,成瘾欲望和抗拒理性是同源的。 你的痛苦在于你不正常,却又不是疯子。或者,反过来,你不是疯子,却又不正常。 我是一个懦弱讨好的母亲养出来的懦弱讨好的儿子。 2023.06.08 真舒爽,显然经终于发现了我的问题所在,或者说目前除此之外,可以舍弃一切思考的行为的解决方式的方法,与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找个女朋友。这真是不可思议,这原来会产生这样威力巨大的优秀疗效。 今日的阅读令我发现词典的重要性了 满足他人对你的探索欲 我是不是已经陷入绝望太长时间了。 我没有那么厌恶社会了。 人间如狱,众生皆苦。 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念。 想死是因为想活,想活是因为有东西放不下。 舆论的丑恶超出我的想象,很多批判的网民,在我看来,和他们所批判的对象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没有能力作恶。 2023.06.07 我现在算是看出来了,很多事情很多讨论都是在虚无的地基上进行的虚无的争论罢了。
自指充满危险或者称力量,那么为何不利用自指呢?
2023.06.06 或许不交流是强迫思维反刍的可能性成因,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假装或者叫做幻想的交流。 现在我知道批判愚蠢没有太多的意义,尤其是批判愚蠢的发言,因为不蠢是有成本的,是会痛苦的,很多人不愿意支付这种成本,不愿意尝试这种痛苦。所以蠢是必然普遍存在的。 直接拿几个常用的议程作为判断的流程,看判断的选择的最终结果是否令人满意即可,而不必须在意每个议程是否去贴合所谓的现实,那实在是一种幻想。 不针对具体事件的,不是当下的批判,都是对某种幻想的填充。 不令人下头,其实是个很精细的活儿,或者说很需要经验的活。而不下头和不令人下头,又实实在在的是两回事情。前又者比后者难太多了。 2023.06.05
到现在我才意识到,喜欢其实是个很难得的东西,千金难买我乐意。
2023.06.04 我似乎总是被困在过去里,困在对神明的祈求中,困在过去的梦魇中,困在酒精的灼烧中,困在众人的厌恶中,困在疯狂的思维中,困在失去的精力中,我似乎很久没有迈出一步了。或许,用那句流行的话来讲:“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句话,既如此不妨种些善因吧。 网络暴力最近又成为热门话题,不过太多的人讨论什么样的言论属于网路暴力,而我倒有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言论本身在“暴力化”。 我们处于一个解构主义泛滥的社会中,当一切的社会共识都可以被解构,都开始瓦解之后,当大权威被抹除之后,便只剩下一个个小权威或小共识的相互挤压与碰撞,这反映在权威或共识的表达工具的语言层面上,便是语言本身,不管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语言,即便相对客观的阐述或逻辑的辩论(因为所谓的客观或逻辑,也不过是一种共识或权威罢了,而类似这样的意识建构出来的绝对客观的第三方开始瓦解),对于听者或看者也开始变得充满攻击与挤压。权威的瓦解停留在不同的地步,便形成了大小不同的个体与小群体中心主义。僵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或小群体中心主义开始泛滥与蔓延,互联网辩论与辩经开始成为日常。 在评论发表中,面对外来权威挤压,除却小部分有教养者尚可克制,在以牙还眼的普遍操作下,不同小群体或个体的极化与激化程度只会越来越深,甚至结成血海深仇。于是,不再有一个所有人共同崇拜的宗教神灵,但每个人,小团体都变成了宗教神灵,这是最有趣的一点。 当反对权威成为权威本身,于是,最终反对权威变成了所有人的威权,最终言论自由也就变为了暴力自由了。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大抵就是那个著名的多数人投票赞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悖论吧,真是有意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倘若没有建筑,何来崩塌呢?倘若没有崩塌后的虚无,又何来建筑呢?纠缠于疯癫与正常之辩,又哪能彻底的疯癫与彻底的正常呢?不过是分裂拉扯于两处高台之间,不晓得归处罢了。可你又何须那高台呢? 解决什么问题,更往前的的认为什么是问题,更往前的则是作为支撑的见识。 我并非某种三方标准的执行者,而是该标准的创造者或选择者。 下一步走向何方呢?精神分析或者道德经。我该有一项自己的事业了,正儿八经的事业。 我到底在迷茫什么。 现在来看解决异见念头产生的同一性危机时,比起做2选1的选择题,让对立念头们谈论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识,比如由什么来评判对错或存在正当性,或许是更重要的。 2023.06.03
每一步留足足时间来让感受填满,我认为是合适的。
感受性的空,比孤立的空强,比满足性回忆强,比激发性执着强,比消耗性行为强。 要控制作息,就严格限制短视频平台吧,现在看来,这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需要注意的。
大抵撞出来很多新观念了:
首先,事实等于相信,所以不轻易动摇相信。坚持的优先级总是高于改变。
第二,避免自作聪明,总是在探索中前进。
第三,做一些需要长期规划的事的时候,轻视具体孤立的结果,确立几点大方针,收集大批量的反馈,在这样的框架下,只管去做就足够了。
现在我其实意识到我在故意有意做事情的时候,有过太多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方式了。那该如何去做呢?导致自作聪明的原因是什么呢?做的太少,想的太多。所以少想甚至干脆不想,自由的去做,这就是解决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了。 大抵意识到了当前的可以作为主要矛盾的话语了:“当前我是不适合思考的,因为我发现自身思维是破碎的,这源于感受积的空缺。下一步如何做?我认为应该优先注重外界探索,经验与体验等等。再具体一点的样例,比如:与更多的人,尤其是陌生些的人交流;去没去过的地方;玩没玩过的游戏;吃没吃过的东西;说没说过的话” 无所事事,寻得一处安谧,繁茂枝叶交结庐顶,其上,仰头云翳,前追后逐,时略太阳,光影相继,慵懒非常。 此地塘照生波,雀鸟踱步,高低鸣叫,长短错落。又有清风来访,黄花伴芦苇摇曳,几处枝头同招摇,晃了枯叶落发,坠惊蝼蚁,流窜不知何处。 然曲终不见人,杨柳我为客,安谧却是难以空灵,到不得境界,唯余心戚戚而已。 我打算把大量的概念都扔掉了,他们已经让我变得不再像我了。 斗士是极其危险,他危险在更容易被其所斗争之物改变,甚至与其所斗争之物同时改变或称极化,只是方向不同,从而更容易落入为了斗争而斗争之可悲境地了。 我大概明白什么是“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了 思考,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 其实现在想来我总是批判这批判那,批判所有人的言论的极端化,可倘若是他们还不够极端呢?这其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的思路了。反抗的,反抗的不够彻底,摒弃的,摒弃的不够彻底,侮辱的,侮辱的不够彻底,自暴自弃的,自暴自弃的不够彻底。为什么要阻拦?不,不要阻拦,反倒要去推,要去推波助澜,要把他们推到最彻底的彻底。 我实在是喜欢看一些蠢货言论,却又被蠢货们所激怒。或许,我可以在这上边找些好处去,比如信心什么的。 “人能与天地并列三才,本就拥有无上潜能” 2023.06.02 或许生发的念头在扩大再生产之前是需要经过检验的 不控制结果,或者说不控制一些具体的孤立的结果,这是达成前途的必由之路。 不朽?这世界上尽是无常,何来的不朽? “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概念建构的层次一多就必然会出问题,目前来看尽量减少两层,尤其是两层以上,概念的建构。 2023.06.01 我不再年轻了,确实令人恐慌。 现在想来,我见到的世界深,却窄,以至于连深都没有多深了,而常常陷于囹圄之中,真是,真是…… 朋友一词是个很抽象的,缺失了很多细节的概念。但我真的需要那些丢失的细节吗?它真正的作用或许是作为一个实际考量中的标的。 我想我经常面临的作息问题的难以解决,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并未将他认真的视为一个大问题而调动足够的注意力资源,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或许我可以暂时将别的问题先放下,而独立的对待单纯的单独的唯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加以考量。先执行一周吧。 2023.05.31 思维发出者究竟长什么模样呢?真是好奇。 愚蠢的人总喜欢将无常视为无常,而将常视为常。以这种视角,他们绝对会面临世界上最大的绝望,而最终在探索中意识到,无常是唯一存在的或者可以认为存在的。 思维或称思考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