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瞎扯淡】在还能努力的时候切勿妄自菲薄
这次的文段也是有感而发,从11月8日晚北京与上海的比赛结束后,让我陷入沉思:
我们真的注定一无是处吗?
一直有人说:我们黄种人对抗运动上有先天的缺陷,有先天的劣势,所以不可能打好篮球。而我在林书豪刚签约勇士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他可以说除了基因是黄种人的以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美国培养的,无论文化还是习惯的思考方式,他可以说就是包着黄皮肤的美国人。
但一个黄皮肤就够了,这个足以成为我关注他的理由,毕竟,从未有黄种人后卫球员在NBA证明过自己能够生存于球场。而自从勇士签约后,我相当长一段时间没再看到他的消息,想着估计就是用来蹭蹭中国热度的吧,于是在赛季末,我看到了新秀的他进入了发展联盟的最佳第一阵容。可见他肯定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确实需要一些机会。
而他的第二个赛季,不用我过多赘述,席卷全球热度的林风暴出来了,一个黄种人后卫在NBA打出了一片天地。林书豪的成功实话说有着跨时代意义:他在外线一群飞天遁地的怪物群里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证明了黄种人外线是可以打NBA的。
虽然难成为超级明星,但哪怕是能够成为轮换乃至首发打上比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没黄种人球员做到了,而林书豪成为了黄种人外线的标杆,成为了值得所有黄种人外线球员追逐的对象。
或许有人会翻出曾经被NBA相中的中国乔丹胡卫东,但必须得说,因为伤病,胡卫东并没有能在NBA对自己的天赋进行展示,我们只能从国际大赛以及各个当时的新闻报道里去回忆这个中国传奇后卫,而真正能放在NBA打出亮眼成绩作为标杆的的黄种人外线,只有林书豪。
也因此,当林书豪受困于自己的状态与伤病背景不能再继续NBA之旅,转而选择CBA后,也吸引了我的关注,把我从NBA赛场引到了CBA的赛场,上一个让我这么做的是史蒂芬·马布里。依旧是北京,依旧是来自NBA的大牌,一个是黑人,一个是黄种人,自然也会给我带来完全不同的观赛体验。
在过去,我看到过的报告里提到过林书豪在他选秀的那一届里拥有卓越的速度,虽然不是如威少那种逆天型绝对速度,但也能在NBA打出出色表现。他在NBA的肌肉丛林里生存至今,也拥必然会有着相对于国人选手相当出色的对抗能力。
带着这些印象,我开始观看比赛,但整场比赛下来,却逐渐地增加着我的疑惑:
他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伤病确实带走了他的爆发力,所以在CBA赛场,哪怕确实也很快,但从没有那种“林书豪拥有绝对速度优势”的感觉。同时林书豪的对抗能力确实相对国人选手强悍不少,但是也不是像巅峰詹姆斯那样随便碾压进入内线,上海队给予高压防守也并没有刻意出动小外援给满身体压力,仅仅是积极包夹,只用黄种人球员就让我感到林书豪频繁进攻受阻。
完全没有大人玩着小孩子打球的碾压感。
当然,并不是林书豪打得不好,在我看来频频受阻,仿佛没什么贡献的观赛体验下,我扫了一眼数据:林书豪已经轻描淡写地拿下了25分,与我观赛直观感觉的分数有了10分的差距。
回忆了一下,说到底就是因为林书豪的得分并不是那种如同黑人外援那样充满“不讲理的暴力”一般的取分。比赛场上林书豪做着组织进攻的任务,并且积极参与跑动,北京队给我的体验就是他们的整体进攻比起其他球队要流畅很多,球员们转移球的意识非常好,因此他们也容易比其他球队形成有利得分机会。而林书豪也就如同洒出的盐融入了北京这大碗汤,一起跑动,做着所有球员都能做的所有事。
最终总结:
林书豪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黄种人选手,他所剩的爆发力和对抗能力能拿出国内黄种人球员里最强级别持球杀伤的突破,但同时他也能拿出国内现役一流投手的投射水准,在拥有目前几乎完美的个人得分条件的后卫配置时,他还能和国内一流组织后卫那样及时在遇到对方防守围堵时把球转移到空位队友手中。
可以说是纯粹的国内球员基础技术精华集大成的球员。
国内球员被林书豪评价“基本功不扎实”、“比赛赛场意识差”,而他自己也用他的比赛对这些现象提供了参照。
基本功方面:
国内善于个人持球进攻的往往很多在投射上并不理想,做得最好的郭艾伦在持球投射上依旧欠点火候。
而国内的射手多数不善于持球进攻得分,方硕作为国内一流的外线投手在国际赛场上只能成为一个纯投手可以见得确实国内射手也是偏科严重,当然可能因为世界杯的经历,刺激了方硕作为运动员的求胜欲,所以有过加练,新的CBA赛季里看出对于持球进攻打得凶悍,变得杀伤力比过去强了很多。
而这些得分型球员又往往有个缺点:并不善于及时转移球。
就在北京与上海的比赛里,解说正面表扬了方硕的分享球意识变好了,但也指出他的转移球速度还是相对慢了点,慢说明并不是很熟练擅长,这也是国内得分手的通病,不限于外线,内线同样如此,在世界杯期间,国内能持球强攻对方禁区的球员一个是易建联,一个是王哲林,但为什么只把球给易建联?因为王哲林不善于应对包夹防守分球,也不善于及时将球转移到出线机会的队友手上。
易建联经过NBA的洗礼,有着扎实的个人基本功,拥有出色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方面,国内肯定能再找出身体素质超群的人才,但基本功问题绝对不是先天能拥有的。
这里得说,国内善于组织、能很好转移球的球员多数实际上是受制于自己并不理想的个人进攻能力,于是被迫让自己更专注于组织进攻,同时可能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空位外线远投上。
那按照这个思路,实际上中国的组织后卫外线投射不应该差,可能有人会这么反驳我,但我要强调,这些组织手之所以会把重心放在组织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天赋限制了进攻能力,所以导致他们肯定在进攻端抗压性差,于是就有了国内的组织手多不善于个人进攻的情况。
因此,看了一圈,可以理解为:林书豪类比为拥有郭艾伦身体条件与持球突破得分能力,并拿下了林书豪队友方硕的投射技术,还会像郭艾伦队友赵继伟那样善于及时转移球到对的位置这样的球员。
这些球员确实也是国内在自己擅长方向上的顶尖选手,但我们也能反过来说,实际上是他们或许都曾拥有综合层面能成为林书豪的潜力,但因为培养上投入的不足,导致他们现在并不能充分兑现其自身天赋。
如不少篮球评论说的“我们不缺天赋,我们缺乏的是将天赋兑现的人才选拔与培养”。
虽然确实因为基因的因素我们很难轻易再拥有一个姚明,但拥有数个林书豪并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毕竟林书豪一直在做的,只是很多人能做但没为止努力过的事。
不要妄自菲薄,哪怕说不经过努力怎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这句毒鸡汤后,我们也该补充“但未必我们努力过会看到绝望”。
不仅仅篮球,生活中各种事上,我们都有努力的价值,工作的人或许是可以保证每个周末能吃顿爽的,或许是steam打折时不至于身无分文不能满足购买欲,亦或者在过年回家时,可以买上一些小礼品为回家对父母敬敬孝;而作为学生的人或许是家里可能会给的小奖励,或许是能为未来学业增加选择的一些个人奖项,没那么优秀的也是增加一些未来选大学时的自主选择范围,或者是多一些和有志一起前进的朋友吹吹牛皮开开玩笑的资本。
我们付出努力不一定要为了多么宏达高远的梦,也可以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目标,快乐可以追得轰轰烈烈,但也能享受得简简单单,生活你能打造得多姿多彩,也能修饰得平平淡淡。
努力不是为了太宏达的东西,那种遥远而庞大的东西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太沉重,把目标放清晰简单些,为了自己能更容易获得成就,也为了自己能够更加快乐。
祝福每一个追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