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言读幼儿园的后续问题记录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浅言之前读过两个月左右的半天幼儿园,然后就没有继续读了。原因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她还不具备独立融合的能力。遗憾的是,在此之前我们去了解了非常多的不同幼儿园,私立公立都有,但都没争取到陪读的资格。事实上,大部分幼儿园对于孤独症这个问题都是不太懂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功能孩子更是知之甚少,这里就不赘述了。
没有独立融合能力,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长时间放空。这会浪费很多干预的时间。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怕的是没有独立融合能力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或不恰当的问题行为的时候,老师因没有相关特教专业知识支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链接。
谱系孩子跟普通小孩不同,大多思维是直线型的,所以在干预上也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链接为基线,为了适龄融入社会做基础的准备。一旦反复建立错误链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行为问题或加剧情绪问题,这是很难纠正的。这里讲一个数据,数字可能没那么准确,大概意思是:一次错误链接,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需要纠正三十多次才能改正过来。
也就是说,假设孩子无理哭闹,大人的操作方式是满足他的需求,强化了他无理哭闹的问题行为,那么特教老师要纠正这一次错误的强化,需要消除三十多次。
扯远了。所以因之前没有达到独立融合能力(独立融合能力:理论上VB高于120分,障碍分越低越好),所以我们选择了休学干预。
寒假过完又过了一阵子疫情,现在算是开学了。针对下学期小班的问题我们跟园方也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但是一些原则上的问题如陪读、影子入驻等都没能达成一致。鉴于目前孩子的情况,我们还是选择继续就读,但一周也许只去1-3次半天,根据她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情况,多与老师沟通,再来调整她今后的融合策略。
总而言之,对于孤独症来讲,正常的社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融合之前,需要达到一些基础能力,不然一定是弊大于利的。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不可能把一个6岁的小孩直接跳过九年义务教育,把他们扔到高中环境里去跟高中生当几年同学,就期待他们自然学会东西然后直接考大学。
这个比喻听起来很不恰当,但对于孤独症孩子却是非常恰当的。正常发育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随便玩玩就能互相学习,提升能力,而对于没有基础能力的孤独症孩子而言,扔进幼儿园强行融合期待他们自己学会东西,跟上面那个比喻没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