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体淀粉 收下这份中外历史阶段特征,带你轻松拿捏历史考题!

2023-04-06 21:57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淀粉们你们好!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实学好历史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除了需要记住历史概念,更需要技巧性记忆,建议大家复习时根据历史阶段性特征来复习,以便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思维框架,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超全版阶段特征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线,准确找到知识点(这期安排了中国古代史部分,其他部分等下一期推送喔~)

中国古代史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夏商周的统治形成了“天下认同”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01夏商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1世纪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0年)

1、政治

①夏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内外服制度。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天下归周--分封制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侧重权利的分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

天下归宗--宗法制强调区分贵族内部的权位划分,侧重权利的继承,其特点是以血缘为纽带。

天下归心--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工具。(等级)

③选官制度为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

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①农业工具使用石制和木制的耒耜,有少量的青铜农具,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为井田制,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

②手工业为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三代被成为“青铜时代”

③商业:商朝产生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思想文化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了现代六种造字方法,今天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

金文、铭文、礼乐文化。

PS:你想要的阶段特征这里都有!

02春秋战国

东周(前770-前256年)

东周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1、政治

①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②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必由之路,春秋时期的改革性质多为富国强兵到战国改革性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为废奴隶制立封建制的改革,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③政治制度方面,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一些诸侯国出现了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进而完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④随战争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各地区各民族生存的区域逐渐被打破,出现了民族融合现象和华夏认同观念。

2、经济

①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了铁犁牛耕技术,井田制瓦解,推动了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租佃制开始出现,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农田水利主要是都江堰和郑国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家庭、民营和官营三类手工业类型同时存在,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食官现象逐渐被打破。

③商业方面出现了大商人和商业中心,商业不再为官府垄断,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

①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局面,出现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②文化成就: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两者“风骚”并称。

③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03秦朝(前221-前206年)

1、政治

①结束六国纷争,开创统一局面

②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分封制走向郡县制,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专制皇权得以形成,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③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2、经济

①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货币)、车轨等,修驰道,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②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3、文化

①重用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②官方垄断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民间开始出现隶书,

小篆:创始于秦国。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露锋芒,藏头护尾)

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蚕头燕尾状)

04两汉时期

西汉(前202-8年)

新莽(前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

1、政治

①君主专制的加强:汉承秦制,沿袭秦代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武帝时期,形成“中(内)外朝制度”,东汉时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

②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经景帝平叛武帝颁布“推恩令”颁布附益法,阿党法。解决了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③选官:察举制和征辟制,举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①农业

生产工具: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耕作方式: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出现二牛三人耦犁,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取代二牛三人耦犁;水利建设:井渠法、王景治理黄河,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②手工业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③商业

汉代五铢钱,“市”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受政府严格监管;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④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商业发展艰难。

3、思想文化

①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思想实行“无为而治”,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儒学神学化),大兴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中国最早的农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医圣)的《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植物纤维纸

③文艺:文学主流形式是汉赋集,是贵族文学的代表。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司马迁《史记》。书法方面流行隶书,楷书在汉末形成。

第三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220-589年和581-907年)

05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三国鼎立(220年-280年)

魏灭蜀、西晋灭吴

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

两晋

西晋(265年-316年)短期统一

东晋和十六国对峙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东晋(317年-420年)半壁江山

南北朝(南朝和北朝对峙)

北朝(439年-581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南朝(420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

1、政治

①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北方混战;南方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被削弱,但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三省制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拔人才。

2、经济

①北方经济遭破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曾一度推动北方经济的发展。北民南迁,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②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④手工业冶金领域出现灌钢法,制瓷业烧制了白瓷,商业领域出现草市,战乱不断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3、文化

①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分裂、士族、佛道和融合)。玄学兴起。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清谈”为主要讨论问题方式。

②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地位,三教并立,佛教盛行,道教文化突出;道教、佛教迅速传播。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③隶书和行书盛行,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念是“以形写神”;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06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隋(581年-618年)

唐(618年-907年)

1、政治

①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提高行政效率。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设道作为监察区。

②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但也维持了唐朝的统治。

2、经济

①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和灌溉工具筒车。

②手工业制瓷技术进步,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工艺发达,出现釉下彩,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③唐代商业繁荣,草市发展成地区商业中心,夜市发达。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制度盛行,“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①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②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造纸术外传

③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王维成为文人画鼻祖

④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第四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907-1271年)

07五代辽宋夏金元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商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兴盛,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五代(907年-960年)

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

北宋(960年-1127年)

辽(916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127年)

南宋和金对峙

南宋(1127年-1276年)

金(1115年-1234年)

元(1271年-1368年)大统一

1、政治

①总趋势:从分裂割据,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②宋代: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中央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③元代中央设立一省两院制,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

①宋代:“不抑兼并”,兼并合法化使租佃关系得以普遍发展,自耕农小农经济衰退,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②南宋时,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③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坊制度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具有完备的饮食设施,宋代汴梁、元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民族融合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周边拓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

3、思想文化

①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等)。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③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出现书法宋四家;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风俗画是北宋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朝时,文人画成就突出,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第五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1368-1840)

08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专制制度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明(1368年-1644年)

清(1636年-1840年)

1、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强化

①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督抚。加强管辖。

②清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管辖,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中央设理藩院,初步奠定近代疆域版图。

④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西方殖民者东来,出现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2、经济

①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地位得到巩固

②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高,其生产走上专业化和区域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

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出现会馆,以徽商与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长途贩运发达

④明清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3、思想

①儒家思想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冲击了民众的传统观念,同时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对传统儒学继承和批判

4、科技文化

①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目》等,传统科技没有新的突破

②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了市民生活需要

③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④“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全体淀粉 收下这份中外历史阶段特征,带你轻松拿捏历史考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