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北大 阎步克

《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
主讲人:阎步克
阎老师专攻中国古代政治学,他的著作《波峰与波谷》《士大夫政治演变史稿》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权威作品。
本课的题目是“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 内容是阐述以儒法道三家为核心的先秦政治哲学。
其实我们可以从阎老师做的ppt看到,法家部分的ppt做的有些压抑,左下角那个半脸的人眼睛不停转动,因此我猜测阎老师想表现法家手下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儒家
- 儒家的宗教观(研究宗教的学者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看法,就是宗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设想在人之上有个神圣的境界,那里有各种神,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他们的支配)
①对待鬼神的态度
-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对鬼神要保持一种谦敬,不要过度迷信)
-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鬼神之事采取怀疑和搁置态度)
②对比其他民族的宗教
- 外在超越(神学)vs内在超越(道德标准,你为何要如此,因为你是人不是禽兽)
③天人合一
- 朱熹: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 古人造字,天的字样就是一个人的正面,逆字则是天倒转形象
总结: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不存在一个能够影响政治的宗教,只要能够维护好这种世俗化,则就是维护中国文化之根
2.仁义观
仁者爱(愛)人《孟子离娄》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在儒家看来,我们人类是应该相亲相爱的。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意为两个人相亲相爱。
古时仁字有另一个写法,上身下心。
廖名春:仁字从人从心,心中有人,也就是爱人,这是儒学永恒的主题。
弘扬仁爱精神的意义:人一半是禽兽,一半是天使,我们人类是从野兽进化而来的,从野蛮逐渐走向文明的。而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孔子率先挺身而出。他弘扬仁爱,他用毕生的经历宣传他,用系统的理论阐述他,从此两千年的时光里,仁爱的精神洗礼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我们的文明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我们的文化也有了很强 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伦理上主张爱人,在政治上就主张仁政。
3.君子观(教化)
生命分为三等:君子 小人 禽兽
人因文化而伟大:就因为人有崇高的道德,丰富的智慧,优美的教养。
因此儒家认为,富国强兵不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教化民众引人向善,从而实现和谐美好社会才是。
故而儒家把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君子,引人向善。
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最高意义不是治事与治人,而是教育,国家和社会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格的伟大学校。——萧公权
4.民本思想(民权>政权>君权)
①民贵君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②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因此我们看出,原是儒家不仅仅是教你做忠臣孝子,其实他们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因此孟子被历代专制帝王所厌恶,例如朱元璋删减孟子。
法家
1.儒法对立
儒家和法家天然对立。儒家主张王道德治,法家主张霸道法制。(故而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法,想要理解传统政治,就要弄懂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秦始皇。)

注:
①历史退化论,儒家认为今不如古,经常借古讽今。尧舜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小康时代,君位世袭,天下为家。虽然大同社会永远不会再来,但作为一个永恒的典范一去不返。你治理的再好也只能是小康,不好就是乱世。
②反战:盐田会议上的贤良文学,反战态度强烈。
③五蠹:学者为儒生等知识分子,言谈者为纵横家等游说者,带剑者为游侠,宦御者为为他人做事之人。
1.历史进化论
-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君书·开塞》(古时的治国策略已经不适用,需要建立更高效的体制)
2.性恶论
-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儒家讲百善孝为先,汉代甚至以孝治天下。
韩非则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父母子女之间应该是一种利害关系,而不是是非关系。
君主和臣民没有亲属关系,怎么能让臣民效忠于你呢。因此德治不可行,需要用法治。
- 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韩非子·备内》
因此在真正的权力和利益面前,什么都靠不住,毕竟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李世民,武则天,阿育王,北凉等等,史不绝书。
3.法治
法家的最高目标不是严刑峻法,而是打造一个强大高效稳定可靠的国家机器,对外争霸列国,对内把百姓管地规规矩矩。因此,法家对国家制度如何改革,投入了全部资源,取得巨大成果。法家人物书中有大量的制度设计。
儒家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毫无建树, 根本原因是儒家对自己的定位是从事教育传诗书礼乐,教育出仁人君子。
4.国家主义
①愚民
- 法家主张国家至上。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 《商君书弱民》
-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
- 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商君书·垦令》
②文化专制
-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韩非认为,与富国强兵无关的东西都应加以禁止,例如文化创造,纯粹就是浪费资源。诸如文化创造,艺术创造,哲理思辨,未知世界探索,通通禁止。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所以儒家只能接受,保障文化自由繁荣的社会制度。文化能给民族带来自信与自豪,法家不这么认为。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儒家)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将人者为国家之虚名役也?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法家:国家主义
儒家:民本主义
西方:个人主义
5.聚势尊君
别黑白而定一尊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道家一
中国人的思维富有实用性,人间性。
李泽厚:中国人有一种实用理性的心理,如某样东西能使我的生活更美好,则这样东西就有价值,否则无价值。
所以我们中国人对那些纯思辨的问题与纯形式的推理,没什么兴趣,因为和我们的柴米油盐,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
但是战国时代,旧体制逐步瓦解,新体制还未诞生,因而出现了很多聪明人。例如老子庄子等思想家,思考很多有思辨性的问题。
1.天地本质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马哲:世界是物质的。
- 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说出来,他不就是那个大道)
- 名可名非常名(一个事物如果是可以命名的,则是个普通事物)
2.辩证法思想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无为而治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
-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建议你谦让,以退为进)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庄子
①个人
-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日:“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嚬饰之患,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马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独一无二,对你自己都是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一个外在的东西值得你失去一切之源——生命)
法家:国家
儒家:忠孝
庄子:个人
残疾人,在法家看来是社会的垃圾,在儒家看来是同情的对象,在庄子看来是和正常人有同等的尊严和权力。
②儒道互补
-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李泽厚
庄子所描述的那种回归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成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