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特别好动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前些天,有位妈妈找到柠檬,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动,在家没有一刻安静的。孩子经常因为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罚站。做作业时必须有家长在一边盯着,就这样也坐不到十分钟。在和妈妈说话过程中,孩子一下子爬上了沙发,身子在上面扭来扭去,手上还捧着水杯,嘴里含着水杯的吸管,东看看西看看,果然是一刻不停。
问了妈妈,她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身体发育一切正常。这时候,好像是为了印证妈妈的话似的,孩子突然从书包里拿出书写板,又拿了笔,趴在茶几上,居然安安静静地描起书写板来。直到两张书写板,全部描完,他才抬起头。
果然没有多动症,而且会主动学习,也没有什么“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很正常的一个孩子。那上课坐不住、做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交流,柠檬了解到孩子的成长情况。
孩子小时候都是奶奶带的,因为家里附近没什么小伙伴,平时就在家里自己一个人玩。奶奶有时候忙起来,就让孩子看电视,后来还喜欢上了手机游戏。在幼儿园里,孩子也没什么好朋友,有点孤单。他想找其他小朋友玩,又不知道要怎么做,就会去“骚扰”其他小朋友,偶尔还会造成同伴间的冲突。后来妈妈觉得奶奶太溺爱孩子了,就自己带。
但是这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好动的行为习惯,难以安静,妈妈就采取监督、责骂的方法,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可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这些行为问题,孩子被贴上了“好动”、“注意力集中不了”的标签,并且每天都关注孩子的负面行为:又坐不住啦、又在地上爬了、发火时又打自己脑袋了。其实孩子的问题与家庭教养中的误区密切相关。
第一,让三岁以下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是培养注意力的大忌。电视上的声光电刺激,非常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要说,看电视时往往还伴随着吃东西、聊天、玩玩具了。孩子的注意是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上课时,听到“呯”的一声巨响,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看出了什么事。这种不需要意识参加,纯粹由强烈刺激引起的注意称为“无意注意”。没发现什么需要在意的情况,我们就会把头转向黑板,继续听课。这种由意识决定的注意,就称为“有意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以有意注意为主,我们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听课、做题、讨论上。但是,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我们听到声音后,还能转过头来听课。如果是幼儿,就会被声音吸引,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第二,孩子玩手机游戏是造成孩子脾气急躁的主要原因。电子游戏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就是你做一个动作,游戏马上会有一个相应的反应。长期玩游戏,习惯了及时反馈,自控力就会变差。任何需要,都要马上满足,否则就要会哭闹。
第三,孩子缺少足够的语言能力,无法表达需要。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表达情绪,都需要用语言作为工具。当孩子没办法用语言说清出自己的想法时,就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不管是“骚扰”同学,还是生气时打自己的脑袋,都是语言表达能力无法适应心理发展需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