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五个需要直面的事实 ②


110年前的5月28日是中国能源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距离昆明42公里的螳螂川上,中国近代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投产发电。
来自滇池滚滚泻落的池水,被引入到青砖砌就的机房,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驱动两台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单机容量2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通过22千伏输电线路向昆明市供电。
昆明的初夏夜空第一次被电灯照亮。

当年在石龙坝水电站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在《云南府:中国第一个水电站》一文中说:
“生活在遥远内陆的中国人,远离西方文明的潮流,欣然接受了这一现代化工程,证明了他们有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冒险精神。”

这种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担当、智慧和雄心,超越时空,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熠熠闪光,提醒着我们:
过去固然不该遗忘,
但我们应该创造自己的辉煌。
面对当下人类共同的气候挑战,技术其实不是障碍。技术以人为本,为人所用,为人服务,人人应从技术中获益。
让技术发挥最大作用的,是人,更是他们的眼界和胆识。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塑造可持续的未来。

事实之二:技术其实不是障碍
我们拥有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技术。尽管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从而实现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和更高的经济性,但技术其实并不是障碍。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让所有人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麦肯锡报告称,在欧洲,“在实现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过程中,将在创造约1100万个工作岗位的同时,减少600万个工作岗位。”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类似的情形遍及全球各地,而那些经济高度依赖煤炭的地区受到的影响会格外严重,极有可能蒙受脱碳化进程所带来的最严峻的冲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如果我们要避免大面积的落后与失业,就需要为千百万工人提供再培训和支持。
到2040年,全球电力消费总量预计还会翻一番。对于人口不断增长、电力供应依然不足、清洁能源投资缺乏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电力消耗尤其巨大。技术进步应该让人人受益,这些问题需要尽早解决。
所有这些都要求能源转型是一个公正的过程,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实现公平分配,以及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否则,我们所努力实现的净零排放的未来,就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
我们在行动
为了给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西门子能源气动专家张陈慧凭借突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和团队一起完成了首个标准化压缩机系列的本地设计研发。
她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西门子能源压缩机在碳捕捉领域、储能等新能源应用中能实现更多突破。

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但其实,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完成这一使命,我们不能只奢谈长远目标,而是需要立即着手解决问题,付诸行动。
而其中,年轻人的力量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