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在村里当“地主”丨返乡记2

2022-02-10 08:21 作者:斑马消费  | 我要投稿

斑马消费 任建新

讲述人:袁老板

时间:腊月二十七

 

还有两天就是除夕,袁老板发完了最后一车货,算清楚了全年的账目,亲自开车将工人一一送回家,就等着过年。

今年,他在大酒店订了一桌酒席,买了8斤野甲鱼,要把父母和两个兄弟全部接到城里来吃团年饭。这是一个有十余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一年到头,袁老板就只有春节几天可以休息。几天之后,地里又要开始新一轮忙碌,还有几百亩迟熟的白萝卜等着收。

收完了萝卜,就要种下玉米,玉米收获之后,种下毛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作为承包了2000亩地、村里最大的“地主”,赚钱需要经验,更需要一些运气。


赚钱

乘坐轮渡横渡长江,在一片江水冲积而成的小洲上,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收获后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成色较差的萝卜,另一边,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萝卜撑破泥土,露出一点白色,它们还在借着最后的时间加速膨胀。

这个春节袁老板格外高兴,脸上时刻堆满了笑容。今年承包地里的收成不错,他的早萝卜,是当地最早上市的一批,都卖上了好价钱。仅仅是一季萝卜,他就大赚了一笔。他说赚了几百万,同行们说他赚了上千万。

他是一个喜怒喜形于色的人。赚钱不光写在脸上,还体现在他明显凸起的老板肚上。过去的一年,他明显胖了很多。

袁老板没有特别的爱好。他不抽烟,遇到高兴的事儿,偶尔喝一点啤酒。他也不置办房产,只是给唯一的女儿,花几十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

吃点好吃的,做生意赚钱,赚钱了买车换车,就是他的爱好。

最近十年,他换了三台车,从起亚智跑到路虎发现,春节前一个月,他刚刚花80多万,在天津港提了一台丰田陆地巡洋舰。才开了5年的路虎,留给了女儿。

村里的人都已经摸出了门道,只要是袁老板又换车了,就证明这一年他肯定赚了大钱。

老父亲遇到人就说,“你看他,是不是又瞎花钱?”袁老板听到,只是咧着嘴笑,“以后就不会再换车了。”这一台个头庞大、动力强劲的SUV,就是他的终极梦想。

 

付出

外人只看到他赚钱了,却很少知道过程的艰辛,以及创业起伏的艰难。

一年中,萝卜收获的那几个月,袁老板几乎一直盯在场子里。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工人需要管理,吃饭的时候像坐流水席。村里干活麻利的男女,都成为了抢手货,一天几百元工钱,还不一定能请到人。

家里的亲戚全部都来帮忙,工人到了地里,就必须要有信得过的家里人去盯着,以免工人偷懒。

拔萝卜、运输、清洗装袋……各个环节紧锣密鼓,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最重要的销售环节,掌握在袁老板自己手中。

他手里拿着几个手机,不停接打电话,联系车辆,询问各地的市场行情。在萝卜清洗机的轰鸣中,他提高嗓门大声叫嚷。几个月下来,熬夜加之说话太多,声音总是嘶哑。

如果蔬菜市场行情好,发出去的货都能赚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但是,好行情并非一直都在。

萝卜、包菜、玉米、毛豆等,都是大路货,销售价格与市场供应有很大的关系。某一年市场供大于求,一年的努力可能就会白干。

因此,在当地土地承包人的眼中,只要赌对一年的行情,赚的钱就可以吃几年。

山东寿光,是全国蔬菜种植户的圣地。袁老板也曾去当地考察过,但是,当地高投入高产出以及高风险的模式,让他望而却步。

前几年,袁老板曾连续几年踩空行情,亏到股东强烈要求退股,他不得不到处借债,勉力将摊子支了起来,好在第二年就迎来了一个大翻身。

2020年,萝卜的市场行情原本不错,未曾想,疫情突袭,运输中断,上千亩萝卜几乎全部坏在了地里。

 

新农村

袁老板从小就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相比上学读书,他更爱捉鱼摸下。初中毕业之后,他就跟着家里的亲戚学做生意。

年轻时期,他好赌,有“赌性”,这一性格也一定程度上也带到了生意中。

虽然生长在农村,他几乎没有种过地,但一直与土地打交道。

他是村里的连续创业者,早期与人合伙在村里开轧花厂,没过多久,亏得血本无归,一度沉寂。

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上一辈人逐渐老去,空心化出现,农田无人耕种。他又一次看到了商机,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大规模承包土地的人。

国家重视农村发展,取消农民税费,种地还有补贴,农村大有可为。

过去,村里的人都种植棉花、小麦等农作物,像袁老板一样的土地承包大户,在流转了土地之后,经过改造种植蔬菜等高收益产品。

农村的发展已有目共睹,过去到城里打工的人逐渐回流,要么围绕土地创业,要么给土地承包户打工,一年几个旺季,在家门口拿到的收入,并不比在工厂打工差,而且离家近,时间自由。

早期,袁老板包地是与各个农户签承包合同,一亩地一年几百元钱。地分得很散,到收获的时候,甚至分不清自己的地究竟在哪里。

后来,他找到了这片位于江心的村子,与当地整体签承包合同,土地连成一片,既好耕种,又好管理。

在袁老板等土地承包户的带动下,土地承包在当地蔚然成风,几百亩上千亩的“地主”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制冰厂、冷库、烘干厂以及农产品加工厂等配套产业随之建立,形成了围绕土地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

我在村里当“地主”丨返乡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