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康精神分析2】两种人格的斗争,异化后早已死亡,关于性欲和庸俗的意识形态

2021-06-13 23:09 作者:沈正毅  | 我要投稿

梦境之超越现实,更趋近与所谓的范畴界,这实际表达了两种人格的斗争。存在构建范畴的范畴界与范畴构建认识所需要的符号界,这就是一种“存在的真实”表现出的两种运动,也是精神分析中“超越幻想”的必经之路。

齐泽克指出所谓资本的矛盾,就是对于资本来讲,资本的存在只会使得自身变坏,但是资本的消失又使得资本的处境更坏,范畴界对存在的反应,一方面是通过符号使得范畴发展更坏,但是范畴又需要这样反动的更坏的力量推动范畴改变他的形式。

本真的那个“无意识人格”并不是佛洛依德的本我性和超我性,但是拉康否定这种说法的同时,却也在描述上似乎产生了一点问题,因为如果要这样分辨“主体性”的真实,那么,那种无意识就不该是大他者,而是大他者的对立,主体的范畴界,秩序符号也不能不包括小他者的一切,认识上的凝视是所有他者的确定,因此无意识的形态只能是主体经历的范畴界的符号。只有在那里,主体才能认识说:“这个我,还在自由的行动。”

可是在梦境中的那种行为,也就是从无意识的第三人称开始有“认识”,企图认识这个范畴界的时候,他者人格,也就是由那种他者的语言赋予的那个反动的人格就阻止这种行为,这个应该才是拉康提出的“无意识”。这种意识的认识的斗争作用,全部的体现了范畴界两种力量,自由运动的力量同反动力量的全部斗争的情况。

说白了,他者人格正是“幻想”本身,为什么人在设想自身“无”的死亡时,会“符号崩坍”地剧烈恐惧,反动力量强烈的抵抗,也就是这个秩序符号在极力地避免范畴界去更新他。因此,超越幻想是精神分析中极为恐惧的过程,在国内外的治疗案例中,鲜有成功,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能否成功,并不取决运动性,而在于反动性,只有攻击反动秩序符号本身,社会中的所有精神问题才能根除。

问题在,大他者符号的那种“表演人格”远远地超越了“范畴人格”而主宰主体,而这本身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其现实性的表达即为【意识形态】,好,我们先放置这个问题,继续谈谈这个运动过程。反动人格是这样表达的,一种代表着社会“先天主义”的某种存在作为“父亲”进入主体的符号界,并以保护的名义控制着他,让主体相信:“哦,这就是我的情感。”在这个场景下,他的符号暗示他要做出这样的情感。运动人格则直接在在范畴界不断去构建他的真实,可是这种真实同反动人格发生矛盾时,这种无声的否定没有能够击败同父亲严厉的指责,这样反动人格就在微观上开始吞噬范畴人格,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人正在且一直发生这样的一个过程: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表达。当反动人格彻底消灭运动人格时,就是说,他的符号意义就已经死亡了。

所以人们常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主体同认识统一出的时间性):“我的时间感受越来越快了。”因为在某个节点开始,反动运动的对时间感受的【综合认识】完全地击败了运动地永远同范畴反应地【实践认识】,这样,笼罩在社会意识形态下地个人地所有人格都开始趋同化成一种人格,即反动秩序符号的认识体现。

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符号死亡的过程】。

通过未师的Ismism(我一般认为这也是一种符号界)的一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符号死亡的全部过程。

接下来重点讲述1-3与1-4的部分。

所谓的秩序场域开头的1,即相信,或者说就没有意识到大他者秩序的存在,既然没有意识到,那么接下来的四个阶段则体现了无意识行为或者说,世俗主义者在大他者秩序下的四个阶段认识。

第一阶段1-1(科学实在论)

受基本不容置疑的权威教育的学生,第一次开始形成那种他者人格,他的主体是不加以辨证地去全盘肯定,所以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实在的本质是神学论者的学生群体。

典型言论:“我一个理工科,学哲学有什么用?”“学哲学能发展科技?”

代表思想:一切发展的的问题只能在发展种解决的唯生产力思想,以马前卒为代表的工业党最甚。

第二阶段1-2(宗教实在论)

后来,对于科学,无论是1-1-1的物理主义合适1-1-2构建主义的人文科学,加以所谓的反思,就要加入一个超越主体,即第一次开始构建“先天综合”这种意识形态稍稍有点精神分析的影子了。所以会有一部分自视清高的佛道学徒,天天宣扬那种精神的高深莫测。或者是类神的超验。

典型言论:“世界上总有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命运这种东西真是奇妙。”等类鸡汤的神学语言。

代表思想:某些低劣的“国学大师”的神学崇拜,以主流文人余秋雨,周国平,莫言等人为代表。

第三阶段1-3唯我论

重点介绍这一流派,在秩序符号的侵蚀下,从绝对信任,到主体反思,一部分人发现,自己兜不住了,对于1-2那种庸俗的自欺欺人发现:“什么东西?”因此反思到反反思,就被主体调和了,调和出某种真理,因此1-3之论往往带有一种不可置疑的“真理色彩”

我对Ismism的这一部分概括为佛洛依德常用的性欲性,使用了四种状态,【1-3-1性虐待】对应未师的暴力(否定),【1-3-2暗恋】对应爱情(移情),【1-3-3厌女】对应厌恶(妖魔化),【1-3-4性癖】对应享乐(虚无)。

为什么这一总结,实际上是受未师2019年的主体讲解的启发(可惜他本人现在很少提到这点),当进入n-3是主体就要承受其他界限的压力,我们常说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也就是其他所有东西,朝着主体符号压迫而来,这种现象,我一般认为只在1-3种能发生,即意识形态发展种发生。反动人格不断压迫运动人格的过程到了“假反思”兜不住,而调和了,这个主体性就像快死的人突然回光返照了一下,暂时的显现出来,但是在这个范畴界的主体被前后夹击了,身后是大他者的秩序之墙,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能打碎这堵墙,最多就是靠在上面。而面前是小他者们的凝视,所有人都盯着他。

好了,现在,你感到欲火难耐,于是跑到墙边上自慰,这时,小他者经过了,他们直直地盯着你,他们发现,显现在这的是那个【范畴界的你】,请注意,这里是不是和那个梦境很相似,即范畴界的你害怕被反动的你盯上,因此当你完全的放置与小他者面前时,你的符号崩坍了,强烈的尴尬感让你窒息,即不能打碎墙壁,又无法挣脱目光,这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了。所以,为了避免崩坍,产生了四种意识形态来暂时掩盖那个范畴的你(在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种,提出,后现代的相信,是每一个主体都知道,但是相信别人都不知道,因此所有人都相互知道彼此在自慰,但是却彼此不承认)

1-3-1暴力,也叫否定,通过暴力施加性快感,他只在性关系种为了掩饰范畴主体,而否定他者的主体性,今天,我杀了人,被人发现了,他感到害怕,背德,怎么办?于是将目击者也杀了,这样,只要我在狂怒中消灭了他者主体性,就等于掩护了自身的主体性,因此后现代性关系种基本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性施虐和被施虐倾向,来消解双方那种公开的性关系的尴尬和背德。

典型表现:场景性暴怒,在众人瞩目下,一个高年级的男生吼了我,怎么办?吼回来,这样我就有面子了。那种脸红心跳的尴尬就消失了。

1-3-2暗恋,面对主体的那种承重,实际上就是主体随时要崩坍的那种死亡恐惧,还可以通过移情来构建幻想,因此现代的那种小年轻的甜蜜的懵懂式的爱恋就表现了这种意识形态,我的主体性需要移情到别人身上来,这样那种承重就消失了,“只要你好就是我的生活意义!”舔狗般的话术就是这样,为什么他的尴尬被消解了,为什么别人如此劝告,他也不听?因为这种人需要这种幻想来消解主体崩坍的未来恐惧。自己的秩序符号让他相信,有一种“所谓的有意义的东西”是超越我本身的。他比我更有意义!因此他被发现自慰时,他高声呼叫:“我就是爱她!”

典型表现: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无论这个集体有没有对所有个人公平正义。还有殉情,自杀,情杀。轻点的还有喜欢磕cp:“啊啊啊,他们好甜呀。”

1-3-3厌女,未师这里提到了叔本华,我本身不太看得起叔本华,但是他的书确实没看多少,就不评价了,我还是用自己的话讲,因此我的意见不代表就是未师的意见,相关问题我自己负责。

所谓进入厌恶阶段,按照Ismism的解释就是对冲突反思的中心化,即不暴力也不移情,就是讨厌。1-3-3-3排他的集体主义,什么是集体嘛,就是要定义有一群其他集体,才有我这样集体,比如基督教,还有那句著名的:“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更平等!”

我认为,1-3就是为了掩护暴露的范畴主体逃回父亲的凝视下,还是那个场景,自慰暴露的主体,看着那些凝视他的他者,他心想:“原来是几个不学无术的混混,他们有什么资格批判我?”

因此主体心想:“我知道我想恋爱,可是我又害怕被伤害,不如说,我知道爱情就是这样虚假的东西!就是要被伤害!”

我只要在心里认定你们的不正当性,我的一切也就正当了,这种意识形态对应了那些“恋爱大师”,他们不谈恋爱,但是却把女性当作工具来看待:“老子追这些骚货有一手的。”

也因此1-3-3-3完美对应1-4-4-2的那种狂妄自大的粗俗主义。

典型表现:虽然我这句游戏很菜,但是有一个人在坑我,就是因为他我才打不好,因此我不菜!当有代表人物张维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那么对应的其他人就是野蛮,只要别人做的差就代表我做的对。

1-3-4我称之为性癖,代表了享乐的那种虚无的开放,不去思考,啊,被人看见怎么办?我无所谓。如果说1-3-3是完全靠在了墙上,1-3-4就是直接向着小他者抱了过去:“兄弟,一起自慰!”

因此他的移情就是放荡的,开放的(指目的论的开放),意识形态就性解放化,胸可以是情欲的,后来脚也可以是情欲的,后来全身哪里都可以是情欲的。彻底堕落,认为only me!我快乐就好!

典型表现:被误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有纯洁的男女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那些在情欲上开始是移情式的,向往纯洁的人,通常在世界观上是理想性的,有自己的高尚的追求(当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是高尚的),但是在爱情观上享乐化后,就进入所谓的反反思阶段而彻底跌入了庸俗阶段。

1-4平庸主义,这个阶段开始过去的1-1,1-2,都不太回去思考了,已经从主体显现到主体逃离走向了主体消亡,因此就开始随波逐流,这种人的典型表现就是一切按照既定好的社会希望他做的那样的规划的路线去生活,并美其名曰给自己一个身份:平凡的人生。说白了就是妥协不反思的人生。

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第一1-4-1-2客观主义: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叫“经验性的百姓的认识”,一种是超越性的,精英阶层的认识,代表媒体【观察者网】,事件发生了,好了,先你们小屁民讨论以下,讨论完,那些体制内的精英就开始发现“权威看法”了,然后我们高呼:“原来如此,如此定论。”问题在于,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如何被定义未所谓的客观和主观呢?就算有所谓的客观和主观,为什么精英们一开口就是客观呢?为什么就是这样认为群众就是“乌合之众”式的那种看法呢?

典型代表:所谓的双一流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看法和科普,学院派种充斥着这种高高在上的贵族精神。而且是精神贵族。

第二1-4-1-4,先像我一样,批判以下客观主义的那种精英认识,然后大家都不说花了,说了等于白说,默认精英就是人上人,进入1-4-1-3.然后1-4-1-4的人就所谓的代表群众来说话了:“来,我们站起来说话。”问题是,难道不是这些人默认了去“乌合之众”的群众观才跑出来虚情假意吗?因此这是一种“青天大老爷”式的拯救,是官僚精英内斗,我亲民,所以群众能说话了,要是我不亲民了呢?可见1-4-1-4是一种某些人崇拜权威的小市民意识形态,典型代表:新华社。他不就是现代的海瑞,现代的青天大老爷吗?

第三1-4-2-2,多元文化主义,所谓的包容,所谓的文明国家,所谓的多元文化,一定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一部分的文化被定义为不多远,他的概念的对立之对立还是多元,所以这里未师的解释还不错:“太多元了。”或者说就是你的多元不算多元。其实就是我接受你的看法,前提是:“你的看法已经在我的秩序符号内了。”我的父亲允许和你交朋友,那些有别的父亲的孩子,不行,你不能交那种朋友,这就是多元文化,在个人层面就是说,你只能和孤儿做朋友!

第四1-4-3-2心里正常主义,代表人物李玫瑾,和她所在的学派的所谓的变态心理学,之所以放在这个位置讲,就是和1-4-2-2对应,都是定义一部分心里是正常的,什么是正常的呢?那就是异化后的人!那就是反动力量希望形成的全社会的那种人格,那个叫“正常人”,反之,其他认识都是不正常,是变态心理。

最后重点讲讲1-4-4的庸俗主义的四种模式,第一种纵容主义,就是说“随波逐流”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我只要比平均好就行,某些人学习时代常有的:“超过平均分。”代表人物:被误解的“孔子”,中庸之道被直接阉割成庸俗之道。

第二种粗俗主义,性暴力,骂人,我从侮辱,打倒,征服种获得快感,也就是不是超过平均分,而是占大的利益,典型表现:赌徒心理,社会达尔文主义,经典言论:“你生活这么不如意,还不是你不够努力?”

第三种竞争主义,内卷,奋斗比的来源嘛,是“虽然我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我就是要考研,要保研”的那类人的意识形态,认为这么努力的竞争是一种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受苦就是命运,幸福就是苦尽甘来。精英主义庸俗化的产物(尽管已经很庸俗了),或者说是仅存的范畴主体渐渐死亡的最后一幕。

第四种,复仇主义,在1-4-4-3时,人就彻底成为了资本的机器,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进入唯物主义的领域,那么他的主体就此死亡了。但是对前者的反思,也可能进入复仇主义里,就还是那堵墙,在墙的面前,什么都消失了,主体发现,他者?现象?都无所谓了!因为意外或者他者的死亡,主体失去了所谓的意义,他的精神穿越了小他者凝视的“幻想”(拉康的想象界的一部分?),但是他没有想到过,真正压迫他的是墙本身,因此复仇主义最终成为某些人嘴里的心理变态,报复性人格,实际上,这些“疯子”对实在的认识,是超越了社会上大部分的人的,因为他们穿越了一部分幻想,运动的力量的那个人格复活了!但是那个人格并没有把武器对准大他者,而是他意识到的小他者,施展了他们的报复。成为了“精神不正常的罪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他们至少打破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要比社会中的那些庸俗主义者正常。

这个认识过程基本显示了范畴主体死亡的整个过程。


【拉康精神分析2】两种人格的斗争,异化后早已死亡,关于性欲和庸俗的意识形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