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1566解说文案(24)

2022-03-11 13:22 作者:谢玄1991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词不达意的up

我们今天讲第十六集

 

(7:50-8:20)

大明王朝的电视剧虽然在文戏方面几乎完全还原了原作小说

但受限于经费或者其他客观条件

在武戏上修改的还是比较多的

电视剧在武戏上尤其是戚继光排兵布阵方面的表现

与小说差距很大

电视剧的这场戏是小说里两场拼成的:

一场是戚继光设伏歼灭从沿海归来的倭奴

一场是胡宗宪亲自指挥的大海战

电视剧合二为一后去掉了几乎所有的海战内容

考虑到战争戏部分电视剧没多少值得讲的地方

战争戏份内容主要参考小说

 

倭寇烧杀了桃渚一带

并劫掠了许多大明百姓到船上

电视剧拍的场景已经够让人为之愤恨

小说里则更为的残酷

在小说的描述中

青壮男子被倭奴用铁链锁住身子

女人则被倭寇用长绳套住左臂串成一行

不论男女尽数被倭奴脱光了上衣跪着擦船板

他们赤裸的上身既暴晒在日光下

也暴露在倭奴淫邪的眼里

倭寇头子在船板上逡巡时

看上了谁就随时可以用粗暴的方式凌辱谁

刘和平还描述了一个反抗的场景

在倭奴头子凌辱一名女子时

一名男子出于义愤而反抗

却被倭奴斩掉了头颅

尸骨丢到了大海中喂鱼

电视剧应该出于尺度考虑

大幅修改了这些剧情

把被凌辱和反抗的戏份都加到了柱嫂身上

与小说相比真实度和残酷性是削减了不少的

 

小说里对交战的布局有详细介绍

戚家军实早在倭寇到来前就埋伏于海边的大山中整整两天

这不是守株待兔的两天

这是断粮缺水的两天

他们忍着饿看着这群畜生在船上奸淫杀人

但他们不能动

因为倭寇的大部分是从象山宁海奉化分批集合而来的

此时海面上的倭寇只是先回来的一部分

所以戚家军只能等着

等到海面上的倭寇和岸边的倭寇互相放炮打招呼的时候

他们才行动起来

三面包抄倭奴并解救了大批百姓

剩余的倭奴裹挟百姓逃回了大船上往深海逃窜

诚如戚继光诗言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小说中明确的出现了鸳鸯阵

九人一组配置三盾牌三长枪三腰刀

以盾牌挡住倭刀

长枪为主要攻击手段

腰刀来护住两翼和后尾

整个戚家军阵型有素

展现了接近现代军队形态的军事理念

 

电视剧基本上看不出排兵布阵

把战斗缩影到个人打斗中

镜头大量给了齐大柱

颇有股花和尚大战小日本的既视感

 

镜头给到胡宗宪大营

高翰文正在完成他在浙江分配到的最后一个任务

牢狱之灾正在后面等着这位倒霉的翰林学士

 

杨金水让高翰文解送军需去胡宗宪处也算是为高翰文好

一来高翰文要是留在杭州指不定又被卷进什么事里去了

二来浙江的事可以借高翰文之口知会胡宗宪

三来让高翰文自己和胡宗宪聊聊浙江的事情胡宗宪能指点指点高翰文

所谓日久见人心

高翰文虽然来浙江的时间不长

但这月余的经历肯定让高翰文对胡宗宪本人和他初次见面时说的那番话

有了深刻的多的认识

所以高翰文再见胡宗宪时所施的礼

与初次见面时已经截然两样

 

(18:21-18:37)

高翰文初到浙江的时候享受着逾制的护送待遇

端的是春风得意

短短一个月已经是满面幽怨满心悲切

胡宗宪知道浙江的事到底有多不堪

所以猜到有今天

甚至猜到了抄沈一石的家抄不出钱来

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错误的大势之下

再周全用心的如胡宗宪者

也不过是扬汤止沸的延缓死亡

胡宗宪对大局的周全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郑何这些硕鼠的放任

胡宗宪是东南的“媳妇”上下都要顾

但只要还有任性的公婆

就会有泣于饥寒的子孙

 

(19:39-20:04)

高翰文对这两句话的反应并不一样

对于第一句话高翰文没想到胡宗宪会说得这么直接

但他既没有羞愧也没有恼怒而是深表认同

第二句话高翰文却有些不以为然

 

语言把所有表述的内容都隔成了两边

左边是字面约定俗成却模糊的意思

右边才是思想的真正核心

高翰文记住了圣人的话

却没有领会到圣人的意思

这才是他的才情不适合做官的原因

也是胡宗宪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很多人读圣人的书读明白了字面的意思

却没有读懂背后的思想

这就是所谓寻章摘句的腐儒

这些腐儒一生的成就只剩下“皓首穷经”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更是了解和懂得真理的必由之路

只停留在读万卷书的阶段

捧着高头讲章夸夸其谈

就是所谓的拿圣人的书办事百无一用

 

但很多人听到胡宗宪这句话深表赞同

仿佛自己马上就超越了圣人超越了经典

达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层次

有些人干脆连“尽信书不如无书”都体会不到

直接是以圣人的书都是“大而无当”的空话

这样的立场来赞同胡宗宪的话

 

“教条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在刻舟求剑思维下的生搬硬套

而不是教条本身就是错误

所以很多赞同胡宗宪这句话的人

本身就没有懂这句话

他们正是胡宗宪口中和对着书办事的人

甚至是没看过书就敢觉得书不对的人

 

说回剧里

尽管高翰文不适合这个分段的政治角力

但他的心是诚挚的出发点也是好的

所以胡宗宪说他和高翰文是“道同可谋”

对于这样的高翰文

胡宗宪只能让他去做事

不能让他想事

更不能让他想事以后再自己做事

高翰文听出了胡宗宪的“弦外之音”

欣然表示自己愿意去做

但胡宗宪接下来高翰文做的这件事

还是大出他的意料

 

(21:00-21:11)

胡宗宪的安排和沈一石不把账本交给高翰文查抄是同一个道理

沈一石第一次见高翰文的时候说过

那些账册连巡抚衙门也不能看

这是绝密的账册

牵出的是大户—内廷—嘉靖这么一条惊天的线

如果嘉靖知道高翰文看过了这些能证明自己是大明亏空最大祸首的账册

还会轻易放过高翰文吗

所以高翰文要做的就是马上撇清和这些账册的任何关系

如果账册由高翰文查抄出来

他就有看过账册的嫌疑

嘉靖到底会对高翰文采取疑罪从无的态度

还是宁杀错不放过的逻辑

谁也不知道

而高翰文去锦衣卫那里

自认个查抄不利致使账册遗失的罪名

恰恰会成为他不知道嘉靖这些烂事的最大证据

他入狱的理由反而成为了他未来出狱的最大护身符

 

(21:19-21:43)

胡宗宪让高翰文这么做的理由刚刚已经分析过了

这完全是为了高翰文好

但胡宗宪为什么不肯把这个理由告诉高翰文呢

让人自陷囹圄取不肯告诉对方原因

天下有几人愿意照着做呢

这个原因我们稍后再讲

 

胡宗宪让高翰文不要做官

不单纯是不认同高翰文的政治水平

虽然他的以改兼赈是脱离了大明实际的锦绣文章

是没有实践和对人心认识的夸夸其谈

但高翰文的实操水平低是相对于严徐髙张海王这些顶级人精

并不是相对于官场平均水准

以高翰文的良知操守并非不能胜任知府

而是不能胜任暴风眼里的杭州知府

胡宗宪让高翰文不要做官更多是出于对高翰文的保护

浙江多了一个高翰文

浙江也还是浙江

所以高翰文问胡宗宪为什么这样对他

他会说他作为浙直总督要为下属分辨对错

他希望这个保有天真的有才情满满的翰林能置身事外

胡宗宪说高翰文有福也是此意: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已经是福气了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胡宗宪和海瑞的区别

胡宗宪会更现实一些

他更愿意折中

这有时候会变成妥协

而海瑞更理想化

他不愿意调和

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历史课本曾有一副讽刺大清改革的配图

改良派一边抓着名为“改良”二字的救命稻草

一边在名为“保皇”的激流里正要被淹没

嘴里喊着“要保皇要改良”而苦苦挣扎

 

胡宗宪的匡正“你”不是上岸的方法

后来的取代“你”更不是最终的归宿

因为重要的不是“你”

是没有“你”

 

有人会说你说得轻巧

做不到的道理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辩论常见的红鲱鱼谬误

受限于篇幅

知道道理的真正作用

和“没有你”这个道理背后的困境问题

会在后续的视频里进一步论述

 

有挺多观众说不喜欢芸娘这个角色

芸娘在大明里的戏份算很不少了

她的人物特质就似无根浮萍随时在随水而走

这是芸娘这样的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身不由己

从小说来看

刘和平给芸娘注入了反抗的思想

他想通过芸娘这个角色内心的认知和现实的倾轧形成对比

展现大明下命运的无法控制

但我认为芸娘的演员并没有展现出来这样的设计

她在诠释芸娘的时候显出了一种愁苦的迷茫

仿佛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一味往柔弱苦情的方面展示

加之演员扮演芸娘的时候实际岁数偏大

芸娘倾国倾城的那种让太监也要睡一觉的风韵展现不够

导致了芸娘的内外特质都没有在观众心里形成共鸣

 

杨金水来见芸娘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沈一石执行遗嘱

沈一石帮杨金水的作用在这里就体现了出来

(25:33-25:54)

我们注意杨金水告诉芸娘沈一石死时的表演

面无表情之下透出了一种淡淡的哀伤

这种含而不露让观众能很好的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活动

 

小说里芸娘的心理层次也很丰富

先有听到杨金水说沈一石再不会让她回去做奴婢的欣喜

随即意识到杨金水说这句话透出的异样

最后反应过来沈一石死了后情绪激动声音颤抖

而电视剧中芸娘这些层次的心态几乎都没有展现出来

只有面上的悲伤的和茫然

人物情感就显得单薄

这里再说个小细节

实际上小说里沈一石留给芸娘的书笺写的字是有差异的

给芸娘的书笺并没有“狡兔死良弓藏”这句话

“君复伤”也变成了“谁复伤”

电视剧里给芸娘的书笺和给高翰文的书笺用了同一个道具

沈一石的细腻感就遗失了一分

 

芸娘和沈一石的感情

在两人的身份和处境下是奢侈而不能外露的

所以直到阴阳两隔的时候

两个人才得以各自两边的吐露心思

正如这段话所形容的:

“我多么想拥抱你

可是时光之里山南水北

你我之间人潮似海”

我们回看感情经历的时候

常常因为没有读档键而后悔

但真让我们回到了想要的那一刻

结局是不是就能不一样呢

 

也许没有结局的结束是命运的仁慈

因为我们会因为没有结局而幻想结局的美好

总算保留一份希望

而当我们真的经历了设想的路径走到写着结局的尽头

发现只剩下不堪的零落

是不是连希望也没有了

(张悬)

 

 

(29:44-30:13)

沈一石死了

杨金水的灵魂也始终被一条无形的狗链拴在嘉靖那里

所以他们都把生的意义寄托在芸娘身上

小说后面还有一段戏剧性很浓厚的插曲电视剧没拍

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去看看

 

芸娘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掌控力

却阴错阳差的得到了心中的如意郎君

从某个角度讲

她就像女人版的齐大柱

一路被命运眷顾

但我认为芸娘和齐大柱这种懵里懵懂获得好运的经历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

这个也放到以后说

 

“男版齐大柱”刚刚定下了归宿

“女版芸娘”又从天上掉下了个老婆

这个戏码的戏剧性成分稍浓厚

染上了一丝丝玛丽苏的调子

 

而齐大柱的好运不止如此

由于他出类拔萃的勇武

齐大柱战场的表现被戚继光看在眼里

天孤星转世的齐大柱又喜获百户长的头衔

(34:13)

(35:13-3525)

 

由于电视剧将两场战役合并到了一起

时间线就出现了一些违和感

导致了上一幕胡宗宪还留在台州让戚继光去伏击

这一幕又亲自出现在了前线

 

(38:10-38:21)

齐大柱作为一个桑农

辛辛苦苦耕种

老老实实纳税

他是否还有承担对外作战的义务责任呢

至少在胡宗宪眼里这不是一件应当的事情

 

柏拉图在《克利同篇》中就讨论过

公民的政治责任和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所谓“爱国”和“为国家尽义务”的含义

在时代地域阶级的眼中很多时候都不一样

这也是语言抽象性和具体认知之间的冲突

语言里抽象的“国”在认知的具体化中

它的实指会很大争议

嘉靖肯定认为朱家的统治是国的最重要部分

但历史上只有大明朝亡了

中国还在那里

当然齐大柱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

他的情感朴素而真挚

 

(38:36-38:50)

朝廷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

但细究会发现朝廷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不言而喻

在百姓眼里胡宗宪这样的高官自然视为朝廷的一份子

某种时候就是朝廷的化身

但一旦胡宗宪被朝廷革除的时候

他们做的事似乎又独立于朝廷之外

不代表朝廷意志了

我们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剥离一下

那么似乎每一个朝廷官员都不能代表朝廷意志

是不是朝廷就是君主意志了呢

“大明”常有人讲国家意志

那到底什么代表国家

什么才代表国家意志呢

 

无论如何胡宗宪确实是个好领导

尽管齐大柱一再强调自己这么做是应该的

胡宗宪却没有把百姓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不但要上表请功还有私人赠与

胡宗宪给齐大柱赠宝剑

是一种千金买骨的象征

大明这种交困的局面下

是很难给出更多实在的奖赏

用一把宝剑去凝聚军民的心

是一笔不会亏本的买卖

当然这样的衡量算法需要有莫大的格局

 

(39:33-39:44)

胡宗宪这句话透露出了他的真正心思:

倭患将要平定

他也做好了离场隐退的准备

能这样的功成身退

于胡宗宪来讲已经是个有福气的结局了

套用一句话

新时代的船已经容不下胡宗宪这样的严氏残党了

 

高翰文在请罪前见海瑞一眼

算是好友的诀别

虽然提到海瑞的朋友大家不太会想到高翰文

但实际上海瑞心里对高翰文是有友谊的

 

高翰文见海瑞还有一个目的

就是把知道的关于账本的一些事告诉海瑞

未来浙江掀起大案的时候让海瑞心里有个底

高翰文知道这笔账意味着什么

所以谨慎到墨迹都不留下

只把账册上的内容背给海瑞听

这些内容背后的意义就是暴露了一条地方为内廷输送利益的链条

我们看过很多电视剧

其中反派为了拿回证据灭口知情人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把这些反派代入成嘉靖

就能真正体会到高翰文海瑞此刻到底有多危险

 

(1:36-1:43)

结合后面海瑞看到嘉靖下旨彻查时的感动

我们可以分析出来

尽管海瑞此刻对朝局的认识有加深

意识到了大明的问题不在地方

也不单单是严党

而是自内而外的蔓延

但他还是没有完全相信这些都是嘉靖的操控

他还有皇帝被内廷瞒骗的念头

所以他此时的矛头还在内廷

 

 

(2:35-2:53)

仅从这几句话就能感受到段位上的巨大差距

高翰文连胡宗宪让他去请罪的原因都没搞明白

海瑞已经把高翰文请罪的来龙去脉猜清楚了

如果非要说海瑞有主角光环

他唯一的主角光环就是智谋实在是太高了

一个小小的教谕能对官场和人看透到这个份上

大有不练级出道就是满级号之感

如果到这里还看不出海瑞的权谋水平

还觉得海瑞就是靠运气一路有人保护

那真的不适合看《大明》

 

(3:30-4:11)

我前几遍看大明的时候

总觉得海瑞看不太上高翰文

所以这几句话就是打发高翰文省的他来烦自己

现在再品下来

除了海瑞的性格不爱与人交往外

还有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质感

短短月余

高翰文其实有很大的成长

他见识到了书本之外到底是个什么世界

他的才情未减初衷仍在

认知的地基还在实践中被踩的更实了

所以我认为海瑞对高翰文的认同也在逐步上升

在海瑞心理最后还是当高翰文为友

 

(4:24-4:36)

(23:10-23:19)

海瑞临别前对高翰文说的话

和胡宗宪几乎一模一样

概括起来就是高翰文只有“抗拒从严”

才能回家过年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都能明白他们强调沉默的意义

就是要让嘉靖相信

高翰文不知道嘉靖本人贪墨的事情

高翰文一旦说出了他知道沈一石的账本

立马就要死在锦衣卫的大牢里

 

而这里我们也可以揭晓视频中期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胡宗宪不肯告诉高翰文要他请罪的原因

我们先理清一个逻辑

高翰文的危险来源于一旦嘉靖知道了高翰文知道账本的事情

就很可能杀人灭口

如果胡宗宪跟高翰文解释了让他请罪的原因

必然要告诉高翰文织造局牵涉内廷的事情

高翰文如果本来就知道这件事

那也没什么

如果不知道

胡宗宪告诉他请罪的原因

就等于让他知道一个要被灭口的秘密

我们从上帝视角看

当然知道高翰文其实早就看过了账本

但是胡宗宪并不清楚

从胡宗宪的角度看去

到浙江不过一个多月的高翰文

是不可能接触到织造局这么核心的机密的

所以胡宗宪不告诉高翰文请罪的原因

就是不想让高翰文知道这个秘密

 

我们可以看到大明人物心思细腻逻辑缜密到何等地步

也可以体会到大明为什么难懂

因为它的逻辑链条太严谨而完善

要解释起来又太费劲

只能用留白给观众去想

否则就太啰嗦了

从某个角度看大明

它就很像是推理剧

 

要命的账本被呈到了嘉靖那里

对各方来说无疑是个深水炸弹

嘉靖的套如何设

严党的局又怎么解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大明1566解说文案(2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