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O势力介绍】AST澳大利亚

默认名称:澳大利亚(中间派)
其他名称:
大洋国(Oceania,威社)
备注:这名称实在是过于恶意,尤其是当欧亚国也能同时存在时。
澳大利亚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Australia,自社)
澳大利亚邦联(Australian Confederation,专制)
澳大利亚帝国(Australian Empire,法西斯)

中间派澳大利亚(默认旗帜)使用的国旗是基于南十字星座、澳大利亚联邦之星并排除了英国米字旗后的新共和国国旗。
备注:澳大利亚联邦之星的七个角其中有六个角象征澳大利亚六州,一个角象征巴布亚领地,但因为澳大利亚实际上已经在TNO二战中将巴布亚丢给了日本人,理论上他们应该把七角星符号更改一下。

澳大利亚联邦之星:

南十字星座标志:

左翼澳大利亚(威社、自社)使用的旗帜是红底加黄色袋鼠、澳大利亚联邦之星图案。

右翼澳大利亚(法西斯)使用的旗帜被称为尤里卡旗,是1854年澳大利亚矿工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使用的旗帜,象征着澳大利亚本地民族主义。
备注:实际上,尤里卡旗并不总是和右翼联系起来,因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运动中包含反白澳政策、支持原住民权益,甚至包含一部分社会主义运动。

组织情况:
澳大利亚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CPA,威社)
澳大利亚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由大批被工党开除的激进社会主义者组成,是澳大利亚所有政党中首个提出原住民平权的组织。1940年澳共被孟席斯政府列为非法组织,转入地下状态,后随着苏联加入同盟国而恢复合法地位。1951年孟席斯政府再次试图查禁澳共,由于澳大利亚工党竭力反对而失败。
随着澳共和澳大利亚工党争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工党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裂。
然而,随着1956年以来国际共运指导思想混乱并逐渐陷入内讧,澳共自己也发生了分裂。1964年,澳共亲华派被开除出党,建立了澳共(马列);1971年,由于当时澳共持续反对苏联干涉东欧,亲苏派又从中脱离并建立了澳大利亚社会党。
多次分裂导致澳共严重衰落,并最终从马列主义政党变成和建制派打擂台的左翼激进党。199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解散。
纲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
光谱:极左翼

澳大利亚工党 - 左派(Australian Labor Party - Left,ALP (L),自社)
澳大利亚工党成立于1901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左派和右派的分歧。自1970年以后,左派和右派的分歧公开化并使得澳大利亚工党出现了有组织的内部派系。工党左派又被称为社会主义左派或进步左派,它与经济上提倡较自由的工党右派竞争。
工党左派在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自治运作,并在国家一级组织为广泛的联盟。它的政策立场包括民主化,经济干预主义,渐进的税制改革,难民权利,性别平等。该派系包括具有多种政治观点的成员,包括凯恩斯主义,费边社社会民主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
纲领: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进步主义
光谱:左翼-中间派偏左

澳大利亚工党 - 右派(Australian Labor Party - Right,ALP (R),社民)
澳大利亚工党右派又被称为工党团结派,提倡社会保守化和经济自由化,他们控制了同澳大利亚工党有关的大部分工会组织,例如澳大利亚工人联盟、运输工人联盟、卫生服务联盟等。
纲领:社会自由主义、第三道路
光谱:中间派偏左-中间派

澳大利亚自由党 - 左派(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 Left,LPA (L),自民)
澳大利亚自由党成立于1944年,自建立以来一直高度依赖中产阶级。1970年代,其选民基本盘动摇,随着中产阶级市民群体转向左翼,澳大利亚自由党的左翼分裂成为了澳大利亚民主党,而自由党转而倒向趋近保守化的工人选民。
纲领:社会自由主义、环保主义
光谱:中间派

澳大利亚自由党 - 右派(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 Right,LPA (R),贸自)
澳大利亚自由党右派组成了当今政坛上作为澳大利亚两大党之一的自由党的骨干,其执政思维是促进自由市场和小政府。
纲领:自由保守主义、保守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
光谱:中间派偏右

澳大利亚乡村党 - 温和派(Australian Country Party - Moderates,CP (M),保民)
澳大利亚乡村党成立于1920年,曾经长期和澳大利亚自由党建立执政联盟以对抗来自工党的社会主义思潮。1975年后该党派改名为国家乡村党。
尽管在社会上持保守派立场,但乡村党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土地社会主义经济政策。通过政府补助和补贴或通过社区呼吁确保对农民的支持是乡村党政策的主要重点。
纲领:保守主义、农业主义
光谱:中间派偏右

澳大利亚乡村党 - 激进派(Australian Country Party - Radicals,CP (R),威民)
由于乡村党在新世纪失去其主要地位,乡村党多次提议和昔日执政联盟的盟友自由党进行全国级别的合并,但遭到了自由党的反对。虽然乡村党部分地方一级分支政党组织已经自行和自由党对应组织合并,然而现今占据保守派立场的自由党的官方反对把乡村党保守派直接推向了新纳粹,仅2016年就有30名乡村党政客被证明和新纳粹组织有关。
纲领:保守主义、农业主义
光谱:中间派偏右

澳大利亚至上运动 - 独立派(Australian First Movement - Independent,AFM-I,专制)
1941年,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前社会主义者建立了澳大利亚至上运动,提倡把澳大利亚而不是大英帝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中骨干包括孤立主义者、反战人士、被开除的共产党员、被开除的工党党员。由于组织成员复杂性,AFM独立派也提倡结束白人统治并为原住民平权。
1942年3月,澳大利亚至上运动被政府镇压,其首脑纷纷入狱。
澳大利亚至上运动 - 亲日派(Australia First Movement - Pro-Japan,AFM-J,法西斯)
由于澳大利亚至上运动反对澳大利亚为大英帝国而战,为了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其组织开始和日本进行接触。二战期间,澳大利亚至上运动公开提倡和日本媾和,导致澳大利亚政府获得了将其镇压的绝佳理由。
澳大利亚至上运动 - 亲德派(Australia First Movement - Pro-Germany,AFM-G,国社)
澳大利亚至上运动的教父,商人出身的威廉·约翰·迈尔斯曾经完整地概述了接近原意的澳大利亚至上运动纲领,包括国家社会主义、雅利安主义、反犹太主义。他的纲领获得了部分保守派公教人士的拥护。
然而,由于澳大利亚至上运动后来打出了原住民平权的旗号,对该组织的大批前共产党员不满的迈尔斯甚至根本没加入这个恰恰是按照他的口号和理论建立的组织。
澳大利亚至上运动 - 亲勃艮第派(Australia First Movement - Pro-Burgundy,AFM-SS)
……黑日之下唯余苦痛。
TNO剧情(1.1.1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英帝国被轴心国彻底摧毁,整整一代年轻人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中丧生。德国占领英国后,澳大利亚自治领与伦敦断绝关系,成立了澳大利亚共和国。在内部,它面临着经济衰退和低效的政治,而在外部,日本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战争中饱受耻辱的澳大利亚工党成为种族主义的捍卫者,与之相对的“右派”的自由党反而看到了潜藏在种族主义之下的危机。尽管护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论调高涨,工党依旧在1961年大选中失败。
即便在澳大利亚大选中获胜后,哈罗德·霍尔特仍然面临着澳大利亚的危机——陷入衰退,其对白澳政策的坚持带来沉重负担,并成为共荣圈后院的最后自由堡垒。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这让任何澳大利亚人都难以接受,但是自从英国崩溃和OFN对日本实行正式贸易禁运以来,澳大利亚根本就没有过去用来支持其非生产性出口商的市场。稳定的经济管理才是成功的关键,霍尔特知道财政部的一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澳大利亚可以提出一些中期规则来控制政府如何开支。与此同时,自由党也面临着执政地位的挑战,其挑战者不仅包括工党,还包括乡村党。脆弱的执政联盟需要承受的考验还有很多。
在自由党任期内,哈罗德·霍尔特的重心在于解决经济衰退并加强和OFN的合作,使得澳大利亚重回正轨。在这场漫长的冷战中,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变革时代的见证者。